古代天子是如何教百姓行孝的?

智竅

古代育人行孝是分等級的。

一是天子之孝。天子行孝要怎麼做?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討厭別人的父母,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愛敬之心,行孝於父母。並將這種德行施於天下,讓天下人都紛紛效仿,這就是天子的孝道。


這裡需要我們加以甄別,對父母的愛和敬自然是孝的本意了。但是所謂借孔子之口,言天子之孝,其目的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講的,以孝感化天下,有利於統治。把孝作為統治天下的方式和工具了。

二是諸侯之孝。諸侯行孝要做到“在上不驕”,“制節謹度”,身在其位而不驕傲,生活節儉而不揮霍,才能夠衛國保家。

此處的孝,也是從有利於諸侯保其位,行其職的角度來理解的。但有一點沒有變化,就是要和普通百姓和睦相處。

三是大夫之孝。按照其原文的理解,就是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就是一切都要以天子或諸侯的禮法行事,輔佐他們治理天下,同時也讓自己光宗耀祖。


這裡的大夫,基本上是古代處於統治階級基層的廣大官員,他們的行孝帶有忠君的成分。

四是士子之孝。指古代以讀書人為主的文人,對父母要畢恭畢敬,對天子要忠誠順從。這就是後來,所衍生出來的忠孝兩全!

在工作崗位,要盡職盡責,忠於職守;在家裡面,對父母要愛敬有加。

五是百姓之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力,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在我國古代,由於是以農業為主,因此廣大的百姓要利用自然之道,勤奮耕耘,這樣才能有所收穫,自己勤儉節約,這樣才能贍養父母。


古人這種分等級的行孝方式,不能單純的理解為,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所行之孝是不同的。

而是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始終”,孝是無處不在的,孝對任何層次的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孝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家庭合睦相處,社會和諧安定,國家穩定繁榮。這才是我們在學習《孝經》時,要掌握的核心內容!

以上僅個人看法,歡迎交流,歡迎關注坡後梨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