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只有曹操做到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其他諸侯都沒想到麼?

用戶51131668957


謝邀,“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的政敵攻擊曹操的話,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的是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納了建議,把漢獻帝迎到了許都。這樣一來,曹操征討其他諸侯,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思就是,曹操以皇帝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諸侯。後來曹操憑藉“正義之師”的名義統一了北方。



▲曹操

(問題來了),曹操的謀士能為曹操出此良策。其他諸侯為什麼沒有想到呢?其實這個問題不是曹操的謀士毛玠最早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其他諸侯的謀士也提出過同樣的問題。只有曹操實施併成功了。

一、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毒士”賈詡。原話不同,但表達的意思一樣。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他的手下李傕、郭汜逃出長安。驚魂稍定的李傕、郭汜,想向掌握朝廷實權的司徒王允投降。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二人投降。王允誓要斬草除根,這樣一來,就把二人逼到了絕路。絕望之餘,李傕、郭汜打算解散軍隊分頭逃回西涼。當時,賈詡還沒有投曹操,董卓派他做二人的謀士。賈詡為了自保,對二人說出了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一樣的一句話——“奉朝廷以正天下。”



(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引自《三國演義》

賈詡意思是說:現在你二人分頭逃跑,就算一個小小的亭長都能把你倆抓住,假如帶軍隊殺入長安。一旦事成,然後以朝廷的名義,征討四方。假如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遲。

二人採納了賈詡建議,兵犯長安,果然挾持了漢獻帝劉協,控制了東漢政府。後來二人爭功發生了內訌,兵敗被殺。(失敗是個人因素造成的)



▲李傕郭汜

二、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是袁紹的謀士沮授。可惜袁紹目光短淺,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董卓死後,群雄割據。袁紹的謀士沮授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沮授)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引自《三國演義》

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本人也不贊成,袁紹想:現在皇帝流落民間,其它諸侯誰也不管,我把皇帝請到家,豈不是為自己請了一個“爹”?事事還要聽他的,吃我的,喝我的,一幫大臣又不為我出力。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我還是少作為好。

這就是袁紹目光短淺之處,他沒有曹操的遠見,他沒有看出漢獻帝潛在的作用,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東漢。奉皇帝指令才是正統。袁紹視漢獻帝為垃圾股;而後來的曹操卻視之為績優股。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袁紹把一個“寶”丟棄了,最後後悔不跌,袁紹眼光短淺)



▲袁紹

三、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欣然接受。

“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翻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含有指責曹操挾持漢獻帝專權的意思,諸侯們誰願意稱自己為“不臣”呢?這是其它諸侯攻擊曹操的話,曹操從不認為自己挾持過天子。

後來,許多諸侯看到曹操獲得了漢獻帝這個“寶”,得到了許多實惠,紛紛攻擊他。我想問問:當初為什麼你們都看不出這其中的好處?不是你們的謀士不行,是你們才能和眼光不行。曹操做了,成功了,你們眼紅了,曹操成了眾矢之的。

曹操最初沒有“挾持”漢獻帝的意思,而是出於儒家思想的“忠君”本能,至於以後曹操的變化就不好說了。曹操本質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想征討其它諸侯的。



曹操當時和其他諸侯相比,相對是最弱的一個。後來,曹操擊敗了青州黃巾軍,俘獲士兵30萬,男女一百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以兗州為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割據政權。

話分兩頭。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董卓死後,李傕,郭汜兵犯長安,漢獻帝劉協為了躲避戰亂,在一班文武大臣的保護下逃離長安,回到了古都洛陽。當初董卓為了遷都長安,一把火燒了洛陽。面對淒涼場景,漢獻帝沒吃沒喝的。大臣只好為他挖野菜充飢。各地諸侯忙於割據爭搶地盤,誰也顧不上他,當時最強大的袁紹沒有采納謀士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置皇帝生死於不顧。

此時曹操的謀士,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紛爭之際自存並求發展的重要策略。

(毛玠)道:“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引自《三國演義》



毛玠分析的很有道理,當時漢獻帝被董卓脅迫西遷長安,朝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倒驢不倒架,曹操是官宦之後,他老爸曹嵩曾是東漢的太尉,他深知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不泛夾雜著忠君的思想,(這是“四世三公”的袁紹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因此,他極賞識毛玠的建議,當即派使輾轉到長安,以示忠於漢朝廷,並利用黃巾軍餘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為以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事實上並非如此,知道為何很多人對袁紹感到惋惜嗎?因為他手下一謀士也提出過類似的話。

“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這是沮授給他的建議,說的很直白,毫不做作,挾持天子號令諸侯、培養兵馬來對付不聽話的那些人。袁紹遲疑猶豫的地方在這時候展現出來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表示迎接漢獻帝會影響到權力的分配,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此策略。他失敗起步於此。

漢獻帝到許昌之前,有過在洛陽的經歷,這就要提到楊奉,此人名氣不太大,不過短暫的捲入過權力中心。他本來是黃巾軍,後來從李傕為將,李傕郭汜之亂他立場站在漢獻帝這邊,算是有個好的開端,不過他似乎沒有太長遠的規劃也沒有特殊的軍事才能,後來獻帝被曹操迎接到許昌,後來被曹操擊敗。可以說是“挾天子”的半成品。

說到挾天子還要說起李傕和郭汜,此二賊在賈詡的建議下,大亂都城,後來李傕、郭汜反目,前者劫持漢獻帝,後者挾持百官,不過李傕劫持的行為毫不掩飾、毫不做作,儼然十足的反賊,沒人會聽他的號令,此挾天子是毫無作用的自取滅亡之舉。


大眼大世界


其實在漢末亂世之中,並不只有曹操做到了“挾天子令諸侯”,其他諸侯不僅想到過,也有做到過的,只不過沒有像曹操那麼好的時機與人事支持,即便做到也未能持續,即便想到也未必能做到。

在曹操以前“挾天子”的漢末朝臣或諸侯

在曹操挾天子以前的五六年間(189年-196年),漢帝年幼,權柄外移,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局面已然開始。首先是以何進、何苗、何太后為代表的外戚何氏,通過何氏之子少帝劉辨的登基而以兩漢固有的外戚專政形式掌握了中央政權;

而後,外戚與宦官火併,董卓趁機進京,終結了何氏短暫的外戚專政(挾天子)局面,開啟了為期三年(189-192)的董卓“挾天子”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董卓不僅擅自改立皇帝,還將帝都西遷,另外董卓自居太師,並以朝廷的名義任免地方官員,不僅做到了“挾天子”,而且也做到了“令諸侯”。不過,搞笑的是,董卓以朝廷名義任命的關東牧守並未對董卓俯首帖耳,反而在袁紹的主盟下搞起了反董聯盟。即便關東聯盟破裂了,關東牧守也沒顧上搭理西遷後的董卓,反而開始了長達五年的二袁混戰。

董卓死後,到曹操迎立漢獻帝之間的四年(192-196年),漢帝先後在王允、李傕&郭汜、董承&楊奉手上把持著,只不過隨著涼州軍閥的內耗與漢帝東遷,這幾位朝臣或諸侯,都僅僅做到了“挾天子”,並不能做到“令諸侯”。

曹操“挾天子”後想過“挾天子”的諸侯

在漢獻帝衣食無著地顛沛流離於河東、洛陽之間時,袁紹勢力內部曾有過“挾天子”的想法,只不過由於袁紹固有的猶疑性子以及袁紹當年反對董卓立漢獻帝時的政治立場,而貽誤了時機,以至於袁紹在曹操迎獻帝后方才想明白“挾天子”的好處,並及其幼稚地試圖與曹操商量能不能把天子放在袁曹雙方中間的鄄城。

除了袁曹以外,孫策、劉備等人也有擁天子、挾天子的念頭,奈何自身偏居一方,實力不強,搶不過曹操,自然也就只能想想,並不能做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