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曾發生多次國都陷落、天子逃跑的事件,為何黃巢起義會成為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知之


導語:

唐朝末年一位書生親眼目睹考場的黑暗,決定有朝一日改變這個黑暗的世界,於是寫下著名的詩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我是夏目愛看書,帶你看看經歷大風大浪的的唐王朝是如何被這位書生終結的。

千古盛世,唐王朝

如果我說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是中華文化鼎盛的時期,我覺得先有人反對。大唐王朝建立即是巔峰,當時唐朝的皇帝被稱為是“天可汗”,東到日本,銑刀絲綢之路的終點歐洲,南到印度,都有人來到長安朝拜,可以說是萬國來朝。當時長安城外的開遠門立著一塊碑寫道:“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足以見到當時唐朝的疆域是多麼的遼闊。

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接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據天寶年末的人口普查,全國上下共計八千萬人。雖然後來經歷過安史之亂繁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衰弱,唐朝仍然保持一度復興的狀態,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等,如此龐大的王朝最終在爆發黃巢起義之後,根基不存,907年才覆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三長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的驕傲,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影響,比如說如今國外有相當多的“唐人街”。

千瘡百孔,我自巋然不動

安史之亂,唐朝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經歷過各式各樣的挫折,可以說是其他朝代覆滅的原因都經歷了一遍,每次覺得唐王朝要滅亡的時候有奇蹟般的復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宦官專政權,藩鎮割據。前者控制禁軍兵權,並藉此隨意廢立皇帝,這也是導致中晚唐時期朝政大多萎靡不振。每到危機存亡的時候李氏皇族總有人來拯救王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裝傻充愣最後當上皇帝的李忱,由於宦官專權被推上皇位,當上皇帝之後一改往日的傻里傻氣,開創了大中之治。而後者藩鎮割據,各地方勢力更是利用自己的軍事實力,對抗整個唐王朝的權威,其中德宗在位的時候藩鎮割據一度演變為裂土封王的鬧劇。

在唐朝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國都淪陷,天子逃跑的時候:


  1. 756年,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兩個皇帝,玄宗跑到四川,肅宗北上靈武;

  2. 763年,吐蕃攻陷長安的時候,代宗東奔到河南三門峽;

  3. 781年,二帝四王之亂時,包括四鎮之亂和涇原兵變,德宗西逃到陝西乾縣;

  4. 878年,黃巢之亂的時候,僖宗逃往四川;

  5. 885年,朱玫之亂的時候,僖宗再度出逃;

  6. 895年,唐朝末年李茂貞攻長安,昭宗向東逃竄到陝西渭南。


縱觀唐朝的歷史,出現過六次首都被佔領,天子逃竄的事件,但是每次唐王朝要被滅亡的時候,都奇蹟般的倖存了下來,直到907年,朱溫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才退出歷史的舞臺。

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毋庸置疑成為毀滅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雖然不復往日的強盛,但是還是可以保持國家大環境的基本穩定的,但是黃巢起義之後國家便開始分崩離析 ,以下我粗略的分一下其中的緣由。

與宦官與藩鎮目的不同:

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雖然禍亂朝綱,但是沒有壓垮唐王朝是因為他們並不希望唐王朝覆滅,而是想依附於現有的政治框架謀取自己的利益。我們分一下當時的宦官專權,雖然在唐朝中後期尤為嚴重,但是宦官深知自己只是皇上權利的衍生品,如果沒有皇帝的話,自己也便是無依無靠了,這是宦官指揮廢立皇帝而不去推翻李唐王朝的統治地位。相較於宦官專權,地方藩鎮割據可以說更加的自由,到了唐朝後期的時候,節度使的權利不受重要約束,其力量的源泉來自背後的牙兵集團。在玄宗時期府兵制瓦解,募兵制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兵隨將走”直接導致每個地方的藩鎮都形成了自身的牙兵集團。但是牙兵集團與唐王朝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說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這也是藩鎮最後沒有取代唐王朝的想法。

與以上兩者不同,黃巢起義完全抱著消滅唐王朝的目的,畢竟老百姓如果可以吃飽穿暖誰會冒著滅九族的罪名造反。唐朝後期政治昏庸黑暗,很多農民走投無路。所以在黃巢起頭之後很多農民紛紛響應,這直接動搖了大唐王朝的根基。同時黃巢攻破長安城之後建立新的政權“大齊”。但是之後不久便在唐僖宗的反攻之下,兵敗身亡。

黃巢起義——壓垮唐朝的最後稻草

黃巢起義導致最大的影響就是導致藩鎮不臣。在《舊唐書》中記載:“黃巢起義被平定之後國所能命者,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也。”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於黃巢起義期間,唐王朝自顧不暇無力保持原先和地方的平衡,這就直接導致地方藩鎮直接失控。第二就是在黃巢起義軍征戰的過程之中原來的地方統治基礎被摧毀,使得一些地方牙將開始嘗試割據。

其次是黃巢起義直接導致唐朝賦稅的斷絕。據《舊唐書》記載,起義結束之後“江淮轉運路絕,兩河,江淮賦不上供,但歲時奉獻而已”但是唐朝主要的賦稅便是來自關中地區,江淮地區,河北地區。在安史之亂之後主要仰仗於東南地區的賦稅,黃巢起義之後更是失去了東南地區的賦稅,只能靠關中平原地區勉強支撐,所以說黃巢起義在經濟上對於唐朝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總結:

由於目的的不一樣,以及唐朝的國力正在衰弱,黃巢起義使得原本就出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大唐王朝覆滅,成為壓到大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以說黃巢起義只是將唐朝原本積壓已久的毛病直接暴露出來了,使得就算強盛如大唐王朝最終也是淹沒在歷史的場合之中,也驗證了唐太宗皇帝所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是夏目愛看書,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小小的幫助,多謝!


夏目愛看書


導語: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具有標誌性的朝代之一,在當時聲名遠播、享譽世界,而且無論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處於令人欽佩的地步。但是自安史之亂爆發後,曾經的盛唐榮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長安淪陷,天子落魄出逃。但是無論安史之亂的破壞再大,藩鎮的實力再強,唐王朝依然堅挺了近一個半世紀,可是落第書生黃巢的一擊讓唐王朝搖搖欲墜的大船開始分崩離析,黃巢起義究竟為何成為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下面漲知史就通過解析唐朝末年中央皇權與地方藩鎮權力的抗衡來闡述此問題。

黃巢起義的發展

黃巢少年有名,但是屢試不第,恰逢王仙芝起義,便與兄侄投身起義軍中,開始了反叛朝廷的道路。黃巢真正走到歷史臺前源於公元878年王仙芝的去世,黃巢被眾人推舉為起義軍新的首領,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轉戰大江南北,足跡遍佈山東、河南、浙江等十幾省,嚴重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黃巢一路高歌猛進,直搗國都長安。公元880元,起義軍佔領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天子出逃在唐朝本不是稀奇之事,但是導致天子此次出逃的黃巢起義卻具有深遠影響,直接改變了唐朝末年的王朝走向,也打破了中央與地方力量相對平衡的局面。

中央與地方的算盤

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失誤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而安史之亂雖然後期遭到平叛,但是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藩鎮林立。地方節度使手中掌握著一地或多地的財政與軍權,他們與中央雖然是君臣關係,但實際卻是國中之國。

地方權力的架空使中央喪失對藩鎮的節制,但是龐大身軀的唐王朝依然可以與地方割據藩鎮鼎力,二者相互無絕對實力抗衡。但是黃巢起義的爆發使二者都迎來了權力天平傾倒的機會,黃巢起義雖會動搖王朝的統治基礎,但畢竟起於地方,於地方藩鎮而言才是真正的禍患,因此唐朝中央責令地方節度使剿滅起義軍,借黃巢起義之手削弱地方藩鎮實力。

黃巢起義的棋子作用對藩鎮而言亦是如此,所以中央的鎮壓旨意根本毫無作用,藩鎮對黃巢起義軍隊採取驅而不剿的政策,也因此黃巢起義轟轟烈烈的輾轉十幾個省,最後到達國都長安。中央與地方各懷鬼胎的禦敵之術,使黃巢起義能夠勢如破竹的瓦解中央政權的統治,而欲想坐守漁翁之利的唐朝中央也徹底失去了對抗地方藩鎮的實力。

正如蝴蝶效應之意,黃巢起義雖起於毫末,但是足以改變唐朝末年的政局走向。中央皇權與地方藩鎮政治生態平衡的打破,使權力天平傾向於地方勢力,而地方藩鎮也藉此擴充勢力範圍,導致五代軍事集團雛形的出現。

結語:

黃巢起義的爆發雖然有力的打擊了唐王朝腐朽的統治,但是也間接的促成了地方軍事集團的形成,失去力量抗衡的唐朝中央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地方割據勢力的不斷壯大,如代唐自立的朱溫就起於汴州軍事集團。

綜上所述,黃巢起義之所以會成為壓死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主要還是由於此次起義打破了唐朝持續近一個半世紀的權力平衡,導致地方藩鎮自此失去中央皇權的制衡,演變為勢力龐大的軍事集團,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個人所見,還請斧正。


漲知史


唐朝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是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唐玄宗李隆基當了四十年的承平帝王,唐王朝玄宗時期至安史之亂之前,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上都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但玄宗帝安於享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時期,承相專權,政綱混亂,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對安祿山、史思明暗中在經濟、軍事上準備反叛早有絲蛛螞跡,玄宗帝竟毫無覺察。安史起兵造反,勢如破竹,雖有顏真卿、顏杲卿誓死抵抗,但在軍實力不是安史叛軍的敵手,雖有潼關險要和唐軍頑強抵抗,終不抵安史叛軍強勢攻擊,在大勢已去情勢下,玄宗倉惶往川中逃竄,太子黨暗中作祟,導演馬嵬坡兵變,以犧牲楊國忠死黨及楊貴妃而告結束。從此,太子李亨與玄宗帝分道揚鏢,在關中以郭子義為首的義軍等將領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結束了安史之亂,肅宗也坐上了帝位。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國力沒落,肅宗之後的晚唐,最大的禍患是地方勢力形成的藩鎮割劇,王朝中央對於地方割劇勢力逐漸失去了控制能力,晚唐國力進一步衰落,農民不堪忍受地方割劇勢力的壓榨,導制了黃巢起義,起義軍佔領京城長安之後,軍紀混亂,燒殺搶擄,破壞力極大,晚唐的藩鎮劇割劇導制國力進一步哀落,黃巢起義表面上起到壓倒晚唐統治的最後一顆稻草,實質上皇權衰微、藩鎮割劇、黃巢起義共同作用的結果。


李同民


唐朝是繼漢之後,又一個鼎盛的封建王朝,經常和漢朝一起作為“漢唐”出現。但是唐朝卻沒有漢朝幸運,西漢滅亡後還出了個劉秀為它延續壽命。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便一蹶不振,儘管也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但根基已經動搖,已經迴天無力了。那讓唐朝滅亡的原因就是黃巢起義嗎,有沒有別的原因?德國科學家研究後,給出了一個新答案。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各個方面都收到了影響,朝廷的目光也轉向了國內,放鬆了對周邊國家的控制。唐武宗、唐宣宗兩人都開創了中興局面,使得唐朝的國力得到恢復。但唐宣宗晚年,已經無力壓制地方,中央政府的權力大不如前。公元859年,黃巢起義爆發,也是唐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破壞力最強的一次起義。起義領導者黃巢原本是王仙芝手下的一個普通部下,卻因為膽識過人而得到王仙芝的重用。王仙芝兵敗被殺後,起義軍擁護黃巢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幾乎打遍了唐朝的半壁江山。

黃巢起義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本就搖搖欲墜的唐朝徹底推向深淵。國都長安好幾次都被攻破,皇帝倉皇逃竄,四處尋求地方節度使請求他們庇佑。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了不少王爺,皇室的威嚴一落千丈。公元904年,朱溫攻破長安,弒殺唐昭宗。三年後,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黃巢起義是促成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而一批德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氣候原因也是唐朝滅亡的重要誘因。

德國波茨坦地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豪格和他的小組成員,研究了雷州半島的鑽孔岩心,它含有寶貴的地理信息。研究人員發現,大約在公元9世紀至10世紀,夏季風微弱,冬季風卻強盛,這就意味著降水量銳減,會爆發大規模的乾旱。而這段時間裡,唐朝正好出於後期。國力衰退之下,又碰見了百年難遇的大旱,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帶給了唐朝致命打擊,農民起義的背後,正是大旱在作祟。

在古代那種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中,人們真的是靠天吃飯。天氣好就意味著糧食收成好,天氣不好糧食的收成就會下降,老百姓吃不飽飯,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所以就鋌而走險造反了。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明朝,明朝末年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各種天災層出不窮,徹底把明朝壓垮。所以說,大旱的發生同樣會讓唐朝跌落深淵,唐朝的覆滅不能全部歸咎到黃巢起義上。


寂寞狼皇


綜合來講,唐衰於安史之亂,敗於黃巢起義,但亡還是在於自身分裂,統治者未能及時控制住節度使的發展和壯大,也沒有抓住社會矛盾的根源所在,導致藩鎮開始自立方向且日益強大,割據分裂嚴重,最終內部崩裂,外又臨敵。

唐朝能夠度過安史之亂也僅僅是因為其王朝的生命還未到終點,它前期的強盛為後期打下了基礎,就好比如一顆紮根到深土裡的大樹不可能輕易倒於一次大風中,但當它的極限以至,倒塌便在一瞬之間。

唐朝的強盛代表封建王朝的強盛,它的滅亡也預示著封建王朝將開始走下坡路,所以無論是安史之亂還是黃巢起義都不是讓其亡國的根本原因,只是導火線而已,主因還是在內,這其實也是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唐朝在玄宗時期達到鼎盛,因為安史之亂導致王朝根基收損,但是樹大根深,還有當時人民生活還可以,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強,大唐民心所向,所以唐朝沒有滅亡。

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武宗,宣宗等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中興,但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將領將兵權、地盤、爵位傳襲下去,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而地方有的勢力又橫行霸道,中央在後期也有奸逆,導致中央地方不合,官府百姓不合,對大唐失望透頂,最後爆發了農民起義。

在王仙芝死後黃巢上位,繼續造反,這時百姓已經對唐朝沒有留戀,地方又相互征伐,大唐內部已經潰爛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導致起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