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明明引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為何卻從丘首相淪為丘議員?

1945年二戰勝利,丘吉爾首相競選議員成功,當上丘議員,按照英國政黨組閣模式,丘首相所在的保守黨在競選中大敗,丘首相的隊友們很不爭氣,只獲得197個議會席位,只好把組閣權力拱手相讓給準備更充分的工黨,工黨領袖艾德禮成為新首相。

丘吉爾明明引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為何卻從丘首相淪為丘議員?


丘首相自我解嘲:“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徵”。英國人民自我解嘲:“我們正是因為熱愛我們的偉大人物,愛他才要保護他,讓他在獲得最高榮譽時下臺,讓他繼續接受我們愛戴!”丘首相的心裡話:“什麼?我帶領你們打贏了歐戰!”英國人民的心裡話:“少來,你也帶領我們吃不飽飯!”

丘首相心裡很委屈,我將要帶領你們走向另外一個勝利!我們將踩扁蘇聯,我們將鎮壓印度,我們將重建大英帝國的輝煌!

英國人民心理更委屈,我們受夠了戰爭時期的烏鴉肉了,我們受夠了深挖洞的日子了,我們更加受夠了大英帝國的日子了!我們只想吃飽飯,蘇聯人的主義和印度人的獨立,我們都不關心,我們只關心我們餐桌上的麵包!

最後丘首相禮貌的接受了敗局,至少你們要承認,“我所捍衛的,正是你們罷免我的權利”。全世界的小清新聞之,哭的稀里嘩啦。

而英國人民明顯更上道,5年之後,又把灰頭土臉的丘議員從塵埃裡拿出來,撲撲撣撣,重新放回到首相的寶座上。

丘吉爾明明引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為何卻從丘首相淪為丘議員?

1945年這一次國內選舉,為什麼丘吉爾“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地位?”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保守黨和工黨的競選綱領不同。

保守黨的競選宣言,套路比較老,全是高大上的國際關係、英聯邦世界的內部關係、國防建設、大英帝國的光榮傳統之類的政治口號,丘吉爾本人不擅長搞經濟,當年他在鮑德溫政府裡擔任財政大臣時不僅政策方面乏善可陳,與工會還嚴重對立。

保守黨競選的路線還是試圖複製一戰勞合·喬治成功連任的套路,包裝丘吉爾這位英雄人物,希望英國民眾會在英雄人物的帶領下,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在競選過程中,把競爭對手汙名化,指責工黨將把英國“布爾什維克化”。

而對手工黨在二戰這幾年已經摸清了英國民眾的民心,在戰爭期間的1942年,主導出臺了《貝弗裡奇報告》,就英國民眾關心的社會保障問題給出了詳盡的規劃解答。在大選中,工黨的競選宣言主要議題包括食物和農業、充分就業、住房保障、社會保險這些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哪個對英國民眾更有吸引力,一目瞭然。

丘吉爾明明引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為何卻從丘首相淪為丘議員?

最終,工黨戰勝了保守黨,建成了英國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放棄了圖謀聯美抗蘇、打壓印度獨立這些主張,也是因為英國民眾厭倦了大英帝國不著邊際的輝煌,寧可選擇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寧可承認美國人的主導優勢,安心從父親的角色變為兒子的角色,絕不打腫臉充胖子。

英國民眾的選擇,是務實主義的選擇。

丘吉爾明明引領英國贏得了戰爭,為何卻從丘首相淪為丘議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