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年易俗社

探访百年易俗社

闻名遐迩的西安易俗社自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创立至今,已经历了近百个春秋,承载着三秦文明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易俗社太有名了!凡是陕西人,即使旅居海外或流落他乡,只要他是三秦子弟,谁会不知道易俗社!常常听人说起一些一辈子漂流在外的老华侨,回到故乡来有两桩事非办不可,一是到老孙家热热火火吃一碗羊肉泡馍,另一桩就是到易俗社热腾腾听一回原汁原味的秦腔。在某种程度来说,易俗社就是秦人家的象征,温暖、温馨、乡情浓绵……作为一个剧团,能赢得三秦父老如此垂青和厚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或许,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李约祉、高培支、封至模等人的名字还有些陌生的话,但提起《三滴血》、《火焰驹》、《柜中缘》等等,谁不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呢!……一串串闪光的名字穿过重重历史迷雾向我们走来,引领着我们去探访易俗社这条奔淌不息的文化之河的源头……

1911年,爆发了震动中外的辛亥革命,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被推翻了。一时间,民主主义思想如决堤之水,迅猛地冲击着一个个封建堡垒。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传播民主思想而奔走呼号,西安易俗社就是在这个思想解放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一株艺术奇葩。

易俗社的两位创始人,李桐轩先生(1860—1932)陕西蒲城人,孙仁玉先生(1872—1934)陕西临潼人。李桐轩是清末贡生,也是陕西较早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的进步人士。

1912年,李先生到西安任省修史局总纂,孙仁玉先生任修纂。他们在整理史稿之暇,研究改良社会事,他们认识到虽然满清被推翻了,但封建恶习积重难返,社会弊病丛生,人民知识蔽塞,国家无进步希望,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普及教育,而戏曲不伤财、不劳民,因而决定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社会。他们共同起草章程,于1912年8月13日召开成立会,成立易俗伶学会。明确规定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组织管理上则采取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

易俗社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这在当时的戏曲班社中是仅有的一家。进步的宗旨和管理形式使易俗社从根本上区别于江湖戏曲班社,成为一个把学习文化与业务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剧团。影响所及、各地竞相效仿。故在辛亥以后,艺人们组织起来的学社遍及关中及甘肃等地,山东、天津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易俗社,社会上蔚然成一时之风气。

易俗社从一开始就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本为其特点,基本上不多上演秦腔传统剧目 。 1913年,李桐轩发表了《甄别旧戏草》一文,对当时社会上数百个流行剧目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在剧社《章程》中对编剧内容作出规定。无论反映政治、道德、家庭、科学,都要求能救正人心,以达到移风易俗之目的。西安易俗社一直把剧本创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作者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先后共达50多人。单单在解放前的三十七年中,就写出大小剧本500多个;一大批优秀剧目脱颖而出,范紫东先生的《三滴血》、《软玉屏》《春闺考试》:孙仁玉先生的《柜中缘》、 《三回头》、 《镇台念书》;李桐轩的《一字狱》;高培支的《夺锦楼》……这些剧作不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推动和促进了表演、导演艺术技巧的提高和发展,而且丰富和扩大了秦腔剧目,其中一些剧目,不仅风行西北地区,而且为其他兄弟剧种移植上演。

像易俗社这样一个社会艺术团体,其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它广泛吸收和团结了一大批有志于社会改革,热衷于戏曲事业的有识之士,像李桐轩、孙仁玉、李约祉、高培支、范紫东、陈雨农、封至模等人,各尽所长、和衷共济,每一个困难时期都有人挺身而出独当一面,个别人的背离或死亡,始终没有影响到易俗社的存在。

易俗社的成就,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和赞许。1 920年12月,当时教育部的通俗教育研究会呈请给易俗社以褒状, 当时的陕西省民政厅发给金色奖状。

最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鲁迅先生和一些学者到西北讲学,先后5次到易俗社看戏,并捐赠自己讲学所得大洋五十元给易俗社,并题赠“古调独弹”四字,至今,这块匾额仍悬挂在易俗社小剧场,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易俗社人。

曾当过陕西省政府主席的著名诗人邵力子先生在易俗社成立50周年之际,曾作诗颂之:

易俗名传鼎革先,

满腔孤愤谱朱弦。

梨园白发人尤健,

独领风骚五十年。

一晃儿,又过去了四十个春秋,易俗社仍坚持演出,始终屹立在三秦大地上。如果邵老先生泉下有知,当会欣然命笔把五十年改作九十年吧!祝愿西安易俗社这棵艺术之树常青,一如既往把“古调”弹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