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王”誕生,千人同品最大盤筍粥!第四屆張槎國筍文化節開幕

重達5.3公斤的張槎沙口筍榮登“筍王”寶座,近千名市民同吃最大筍粥,這個端午節張槎有筍嘢!16日上午,佛山(張槎)2018年第四屆國筍美食文化節啟動儀式暨“西華里杯”筍王爭霸賽在禪城區張槎街道西華里拉開帷幕,一系列精彩活動輪番上演,為市民帶來一個“舌尖上的端午節”。

5.3公斤!“筍王”誕生

16日上午,經過一輪精彩的舞龍和舞蹈表演,第四屆“筍王”爭霸賽拉開帷幕。本次大賽共吸引了來自張槎各村居25只大頭典筍參加。經過激烈角逐,最終重達5.3公斤的擊敗其他參賽者,榮登筍王寶座。

“笋王”诞生,千人同品最大盘笋粥!第四届张槎国笋文化节开幕

“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師出張槎”張槎是竹筍的故鄉,其沙口竹筍更曾經遠近聞名,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沙口竹筍入口無渣、鮮甜爽口,可配肉、蛋和菜蔬同烹,叫人食過返尋味,馳名中外,每年銷往港澳和海外市場的鮮筍製品,最盛時達1500 多噸。每年從6月起,張槎沙口筍漸漸成熟。筍農們盼了一年終於可以開始收割了。

為了弘揚本土美食文化,近年來佛山禪城連續四年舉辦張槎國筍文化節系列活動,大力開展張槎國筍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提升張槎的飲食文化水平,打造張槎的文化名片,促進張槎文化和旅遊經濟的發展力,向社會各界展示張槎特色筍文化。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筍文化節規模和影響力都要進一步提升,除了在端午節假期期間在西華里美食廣場舉行美食嘉年華,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裡,還將舉行十大名菜評比和試吃系列活動,在8月份的閉幕式上還將舉行千人筍宴。

為了進一步弘揚本土文化,開幕式上還舉行了AR畫冊首發儀式及美食地圖首發式。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張槎是一片沉澱了厚重歷史感的土地,歷史文化底蘊身後,資源豐富,張槎在龍獅、龍舟、祠堂、書院、粵菜等方面底蘊厚重,歷史上名人輩出。畫冊挑選了張槎最具特色的十大文化製作而成,融入了AR增強現實技術,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下載“視趣”APP,然後用APP掃一掃畫冊正面的文化內容識別圖,就能感受到精彩的張槎文化了。

除了AR畫冊之外,今年的國筍文化節還創新推出了手繪張槎美食地圖,不僅飲食了張槎的美食點,更是把張槎的特色招牌菜詳細地說明了,正可謂“一圖在手,走遍張槎也不怕”。

千人同吃近4000斤大盤筍粥

除了筍王評選,開幕式上一鍋由超20名廚師共同主理,用直徑達3.8米、高42公分的鍋做成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盤筍粥也成為了全場焦點,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共同品嚐。

“笋王”诞生,千人同品最大盘笋粥!第四届张槎国笋文化节开幕

“筍絲拆魚粥是張槎的特色美食,體現了本土美食文化。” 佛山市禪城區廚師協會會長江欣燦介紹,這鍋創紀錄的筍粥由張槎本土10家酒家共20名廚師共同主理,整鍋粥重達4000斤,用了500斤張槎本地沙口筍、500斤草魚以及花生、黃豆等食材熬製而成,“我們的廚師從昨天晚上12開始切筍絲、拆魚肉,早上6點開火,煮了4個小時才做成。”

雖然份量很大,但味道卻依然保持高水平,江欣燦透露,秘訣在於對筍和魚的處理以及對火候的掌控,“為了保持筍的鮮味要凍水落鍋,魚也要事先煎一下,火力要夠大才能做好粥。”香氣撲鼻的筍粥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排隊品嚐。

知多D

竹筍,在我國自古被當作“菜中珍品”,分文筍、毛竹筍和大頭典幾種。其中,大頭典肉厚味鮮,最是難得。佛山張槎沙口竹筍具有大頭典的明顯特徵,頭大尾小,中間彎曲,成菸斗狀,內如玉琢,香滑可口。龍舟水期間的沙口竹筍更是個大、潔白,可用來蒸、煮、燜、炒,令人回味無窮,即使白灼一道,也是一口爽脆,鮮嫩而無渣。

沙口筍的美味還具有“見光死”的特點。據瞭解,最好的筍是那種完全埋在地下的。而一棵筍破土而出的筍,只能要地面以下的部分。冒出地面的那部分含苦味,是吃不得的。為了筍的保持鮮味,筍農凌晨4時至5時開始鑿筍,摘後立即上市。新鮮的筍肉要用滾水煮過,去其澀味,並且最好在當天就下鍋,倘若到第二天,竹筍雖然沒變質,可是筍殼發紅發紫,鮮味、甜味降低,就再也吃不出口感來了。

而沙口甜筍取出後,就要儘快蓋好其根部的土壤,才能利於下一個竹筍的生長。通常而言,一週時間新竹筍就可長出約10釐米。

【文/圖】孫景鋒

“笋王”诞生,千人同品最大盘笋粥!第四届张槎国笋文化节开幕

【作者】 孫景鋒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