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要打破剛兌,兩年之後銀行存款不一定保本,為什麼要這樣呢?

小車說理財


進入2019年後,大家的理財觀念確實要更新一下了,讀一下這篇問答,相當於給大腦進行軟件升級吧!

一、理財產品去<strong>剛兌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可是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重磅文件,是近年來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這個文件被稱為《資管新規》,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把近幾年來理財市場的一些不規範的現象,或者說概念模糊的,或者說不模糊但是沒有執行到位的事情進行了明確。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揭示理財產品風險,非保本理財必須打破剛性兌付。作為投資者來說,必須要知道,今後凡是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發行人都不會承諾保本保息了,包括大家經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

二、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

資管新規說的打破剛兌是指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也叫資管產品,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理財產品。其中設置了兩年的過渡區,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的,到2020年年底就結束了,2021年開始,市場上再也見不到承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不包括銀行存款,銀行存款是儲蓄存款,不是資管產品,因此兩者不一回事。銀行存款仍然是保本保息的,也不存在到2020年底的期限問題,這個必須搞清楚。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浮動執行,但是,只要您存款成功,利率就固定了。比如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存5萬元上浮10%,就按1.65%執行,存入後這個利率就不會變了。

除了銀行存款,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還有國債,國債被稱為無風險債券,因此不用擔心本息安全問題。除了以上兩種產品,今後可能再也沒有保本保息的金融產品了。

三、關於打破剛性兌付原因

有人可能感到不理解,保本保息對投資者是一種保護,這麼好的政策為什麼非要取消呢?這個說起來就非常複雜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理財市場經常會出現一些難以處理的糾紛,主要原因就是不規範。投資理財的本質就是通過風險投資獲取差別收益,但是人們普遍是厭惡風險的,為了讓投資者放心,很多理財公司就不宣傳風險,只說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欺騙,投資者就認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

但是風險不會因為不宣傳就沒有啊,總有一些風險要發生,一旦發生,資管單位解決不了,就會成為一種公共風險。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風險公之於眾,讓投資者自己去選擇,收益自享,風險自擔,這就是規則。

現在理財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風險事件也越來越多,為了避免糾紛和侵權,必須把規則說在前面。因此,《資管新規》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合格投資者和投資者教育的內容,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要更新自己的理財觀念,學習理財知識,投資前瞭解產品的風險和特點,避免盲目投資。

所以,2019年之後,普通投資者必須要成熟起來,做一個合格投資者,再也不能把理財當存款了!


互金直通車


其實,這早就有所預期,但是又不太重要


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下發並明確規定:所有資管產品需實行淨值化管理,金融機構不得再對投資者進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相關承諾,標誌著銀行理財的保本時代正式落幕。


早先,銀行已經規定可以破產,而且已經有了破產的先例,那麼在此理財剛性兌付之前,很多銀行已經開始實行這種制度,因為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如果非要剛性兌付,那麼只能讓銀行進行支付,那麼如何來進行支付呢?銀行可不會幹虧本的事情,只會將原本其他資金的盈利轉移一部分過來,或者是在理財產品中加入很多其他的條款來保證。


理財產品本身就不可能剛性兌付,那麼又聲稱可以剛性兌付,這不是欺騙消費者麼?如果沒有出現大的問題,銀行自然會進行剛性兌付來保護銀行的聲譽和客源,可是一旦出現了大的金融風險,銀行自己都不保不住,又何來的剛性兌付?這不是騙人麼?


不過對於存款來說,一般都是保本的,而且有50萬的保險,就算銀行倒閉了,50萬以內的存款都可以得到賠付,其實這都沒有啥用,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資金必然出現大量短缺,政府會印發大量的貨幣,50萬早就不是你存進去的那50萬了。如果有人說存款也不一定保本,那麼就有點危言聳聽了。


這裡說的恐怕是結構性存款,而不是普通存款,銀行結構性存款:其實就是將傳統的存款業務和金融衍生品相結合的創新存款,投資者投入的部分資金用於存款,將部分資金或者是利息與利率等特定指標掛鉤,從而獲得比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


其實,本質上還是一種理財產品,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存款。對我們日常的金融服務沒有太大影響,小災不影響,大災躲不了。


以股易金


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是市場利率化進程中的一個動作

從2013年開始就出臺各種文件為利率市場化鋪路,最後出臺《存款保險制度》,為利率市場化掃平了法律障礙,在法律上銀行是可以破產的,存款不再是100%安全的,保額是50萬。一時語驚四座,銀行存款不再保險了,於是發生了存款搬家的一幕,此後藉助移動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層出不窮,各種承諾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紛紛而來,存款從銀行到互金平臺,剛開始的時候理財的投資人都收益不少,但是這種超高的收益本身是不正常的,最後各種平臺跑路,受傷害的還是投資人。

銀行說存款不保險了,利率也沒那麼高了,於是資金就跑到互金平臺去了,互金平臺承諾的高收益根本就是無法實現的,這種宣傳就是種欺騙,所以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必須打破,讓投資人清楚的知道投資產品的風險,這點非常重要。無論是互金產品的剛性兌付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都是需要打破,投資清楚知道各種投資產品的風險,這是市場利率的重要一步,每個投資人都必須知道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擬投資產品的風險程度,這種信息透明化對投資人是有益的,最終如何選擇那是投資人的事情。

有什麼影響,短期是沒有什麼影響,對投資人而言對風險更加清楚,選擇需要更謹慎,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富,進行財富管理。


壹號股權


其實不必過分解讀,這只是正確面對市場風險的應有行為。

幾年前,在銀行工作人員進行理財產品宣傳時,都喜歡打擦邊球誤導銷售,比如為了完成上面下達的指標以及自身利益,一些營銷人員在介紹產品時把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模糊化類比,可能會跟客戶說,這款產品和存款一樣,到期保證兌付,沒有風險,很客戶因為掌握的金融知識有限,容易被忽悠,因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即使有風險這麼大的銀行也會負責。

而實際上,按照經濟學理念和市場變化情況,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而且理財合同上都會標明,風險是要由客戶自行承擔的,銀行是不承擔這個風險,而一些理財產品投資的是外匯、黃金、期貨期權等高風險的投資品種,市場波動很大,出現虧損也是常有的事情。

出現了虧損,很多人都去銀行去理論,銀行為了自身聲譽,本著破財消災的想法,往往會給客戶補齊收益和本金,擔心不這麼做以後沒有客戶再來辦業務了,所以你很少會聽到最終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沒有按照約定兌付。

這就叫做剛性兌付,就是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銀行都要對付。

但是這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也不符合合同法,為了規範市場,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禁止金融機構剛性兌付。

而存款,又是另一種情況。

在很多人,尤其是習慣了在四大國有銀行辦業務的人,都會認為銀行是國家的,在銀行存款,即便銀行破產了,存款也不會受到損失,而其實銀行現在都是股份制公司,隨著《商業銀行法》對銀行破產做出明確規定,銀行與儲戶之間是直接的債權債務關係,並不會有關係外的負債。

同樣是為了明確這一關係,也為了保護儲戶的存款安全,頒佈了《存款保險制度》,規定銀行要為儲戶的存款投保存款保險,同一自然人在一家銀行,最多有50萬元的限額,當銀行破產時,本息在50萬元以下的由保險公司全額賠付,超過50萬元的要根據銀行破產清算情況再清償。

總之,就是明確了權利和義務,引導客戶,想要安全就存款或買國債,想過高收益可以買理財,但是風險要自行承擔。


鑫財經


“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是不是剛兌?“養老不能全部靠政府”是不是去剛兌?

金融亂像,沒有剛兌就是為了更沒有壓力的亂搞!就像永續債一樣,借到就是賺到!

想想那麼多城投債,再看看第一句話,忽然好像明白了什麼!


雨天5667


如果不保本低利息,你看誰還銀行存款,銀行將被P2P代替,企業將會自辦銀行,因為銀行貸款15%利息,我自己r融資才10%,可能還不用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