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只北上廣,三四線城市潛藏哪些機會?

创业不只北上广,三四线城市潜藏哪些机会?

從北京乘坐高鐵,不過四五個小時就能抵達合肥。新經濟100人剛剛報道一家合肥的創業公司——生鮮傳奇。這是一家在社區開店的生鮮連鎖零售公司,拿到了紅杉的投資。

更早一點,我們報道了一家在福建三四線城市連鎖的便利店——見福便利店。盤算起來,我們的關注範圍早就擴散到西安、重慶等中國腹地。

此前,有新經濟100人的用戶問我,中國三四線城市有什麼創業機會?正好藉此機會,略微展開聊一下。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是當下新經濟最根本的趨勢。任何新商業模式、技術的出現,都與這個趨勢息息相關。

我們曾經拉了一個表,全球人均GDP8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其人均GDP和城鎮化率的相關程度。大致地說,除去一些靠旅遊的島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的人均GDP與城鎮化率成正相關,並且多數國家城鎮化率在75%以上。

中國2016年的城鎮化率為57%,距離75%還有一段差距。這個差距,也意味著至少還有兩三億的人口會從農村搬遷到城鎮裡(不含已經常住城鎮的農民工)。這些人的消費需求將在城鎮釋放。

人往高處走,農村的人嚮往著鎮上的生活,鎮上的人嚮往著縣城裡的生活,縣城裡的人嚮往著省城的生活。根據現在以及肉眼可見的未來,中國不大可能鼓勵發展超大城市。二線城市(大多數也是省城)可能還會走上一線城市的老路,限購、限戶口。

中國的2800多個縣城,可能是未來容納城鎮人口的主要地盤,會出現人口在五十萬到一百萬的超級縣城。

你可以想象,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個地方,要住要吃要穿要消費,圍繞著他們會有多大的生意可做。

一線城市的房貸負擔很重,即使租房,也往往佔用了白領30%-50%的月收入(這個可以看新經濟100人有關長租公寓自如報道,我們曾經做過小範圍的問卷調查),扣掉這一筆硬性開支後,能支配的收入並沒有多少。

大概在2015年,我寫《創京東》的時候,瞭解到三四線城市居民的情況,他們的消費能力甚至超過了一線白領,可能月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這不算好,但肯定不差了。住房不需要自己解決,父母有房子,或者在父母支持下買了房子,並且沒什麼房貸壓力。這樣,用於吃吃喝喝的收入並不少。

也是2015年,中國出境遊人次達到1.06億次,在我眼裡,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中國的消費升級來了,並且這是普適的,囊括中國二三四線城市的趨勢。

所以,談到在三四線城市的創業機會,首先就是圍繞著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消費升級。例如有品質的、價格還可以接受的服裝、零食等。我們曾經做過兩次報道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百果園,在全國有2800多家門店,在湖北某個縣城我都看到了它的門頭。

原來我去四川蒲江一帶採訪的時候,出國遊在縣城也不是稀奇的事了。甚至種獼猴桃的農民也說,我們希望以後有出國消費的機會。

近些年,一些做得不錯的零售公司都在二三線城市興起,比如我們做過的Today今天便利店,原來是在廣西南寧做,後來創始人搬到湖北武漢來。另外,文章開頭提到的生鮮傳奇就在安徽合肥,見福便利店在福州起家,主要做福建的三四線城市。

圍繞吃、穿的消費升級,可能是三四線城市最大的創業機會。

第二個機會是圍繞汽車相關的消費。因為三四線城市居民的購房壓力不大,手上的零錢更多,那消費到哪裡去了呢?現在三線城市以下的汽車消費已經超過了一線城市,未來增速可能還會更快,這跟中國公路建設有關。

現在很多二手車電商公司,因為一線城市的限購、限牌照,他們更多地把一線城市獲得的二手車導到二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汽車到了二三四線城市,圍繞著車又有新的生意可做,例如金融、維修等。

第三個機會是教育。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在北京等幾個有限的一線城市。但是,人人都渴望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這是人性,中國父母的望子成龍,哪怕孩子在四五線城市也希望享有和北京小孩一樣的教育資源。這也只有互聯網、人工智能能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當下K12、英語等教育公司特別火的原因。

我覺得,未來三四線城市還有一個機會是什麼?養老。因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多年輕人與父母在空間上是分離的,例如年輕人去了一、二線城市,父母留在了縣城。他們的養老問題怎麼解決?這是社會問題,但也有商業公司的市場機會。

有一家創業公司,就是給父母提供體檢服務,由在一線城市工作居住的用戶買單。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只能通過體檢來了解父母的健康情況。我覺得,後續他一定會提供真正的養老服務,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在二三四線城市創業的優勢與弊端

當然,我說的三四線城市創業機會,是指市場在三四線城市,而不是說公司設置在三四線城市。因為很難找到足夠的人才來支撐快速發展、擴張。

並且,互聯網、支付、數據等技術的統一,會加速創業公司對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市場的覆蓋。你看,拼多多都覆蓋到九線城市了吧?設置在三四線城市的公司,本身在人才和資金的競爭上就拼不過一線城市的企業,一旦對方殺入自己的領域,哪裡還有安身之地呢?

過去,因為區域壁壘的存在,像零售產業的公司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但,未來這樣的機會不存在了,未來一定是出現全國性的零售巨頭。

如果在二線城市起步,他的優勢是距離三四線城市很近,離終端用戶更近。但是,弊端也明顯,第一是視野不夠開闊,容易有小富即安的心態。據我瞭解,有幾個二線城市的創業者明顯表現出來的就是,做西北王、西南王就行了。

另外就是做市場拓展侷限性比較大。所以,很多二線城市的創業公司,最終設置了雙總部,把市場總部放在了一線城市。

有人也問,從二線城市起步的公司能成為全國性的大公司麼?這是有機會的。中國絕大多數人口聚集在二三四五線城市,這是一個遠超過一線城市的市場。一線城市商業發展成熟,各種業態的創業公司搏殺激烈,沒有必要在一線城市消耗太多資源,成本太高了。抓住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機遇,我相信照樣能做成全國性的大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