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實體店處於青黃不接快倒閉的時候,聽到過一個老闆的吐槽:只有每個月賣出2000多個包,利潤才夠交房租。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時代,有一個日本人卻開了6萬家的便利店,一年盈利上百億,人均產生的利潤約有120萬人民幣!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這就是被稱之為零售行業楷模的7-ELEVEn!在零售行業甚至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世上只有兩家便利店,一家是7-ELEVEn,一家是其他便利店!

趁新零售這個概念正處於風口的時候,今天我們就瞭解一下這個品牌之所以這麼牛氣沖天的原因。或許能夠給各位經營實體店的老闆們一些啟發!

這家店老闆名字叫鈴木敏文,從建立這個品牌開始,見證了一個時代市場的興衰,雖然中途因為品牌的策略問題,企業險些死掉,但經過品牌的改革創新,浴火重生!

7-Eleven也曾瀕臨破產

從1927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創立到現在,7-Eleven經歷了近90年世界經濟多個高峰低谷週期,也曾瀕臨破產,經歷了在美國市場的衰落和重生。

7-Eleven日本公司最初便是拷貝了美國南方公司的模式,但它堅持“善變”與“萬便”,適應變化,屢建奇功,最終收購了美國南方公司。

直到21世紀的前15年,7-Eleven日本公司屢建奇功,門店總數逾百萬,營業遍佈全球200多個國家,年營業總額突破4萬億日元,而7-Eleven日本公司的經營模式則成為全球的教學範本。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在日本經濟的嚴重衰退中,7-Eleven日本公司從1974年創立以來,仍然保持了連續41年的增長勢頭。7-Eleven日本公司8000多名員工,2016年創造了近百億人民幣的利潤,人均創造利潤接近120萬元人民幣,人均淨利潤比拼阿里。

而在新零售經濟的風口,7-ELEVEn便利店依舊能夠脫穎而出,這個零售楷模到底憑藉著什麼獲得成功的。

破壞性創新覆蓋所有年齡階層

將商品的管理做到極致,每日進行大量的產品銷售情況分析,根據售量對商品進行增刪改查。實時對用戶信息進行分析,瞭解每個時段每個年齡段的用戶最需要什麼,以此來選擇銷售產品。

7-ELEVEn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剛開始年輕學生喜歡、接受,到最後同樣受到中老年人的喜歡,已經覆蓋了所有年齡階層。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眾人談論人口紅利漸行漸遠,但在便利店這個業態,7-ELEVEn的人口紅利可以在各個階段體現。

對用戶深入研究購物習性

差異化商品是銷售額提升的秘訣

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唯一能考慮的是如何提升銷售額。7-Eleven把重點放在鮮食商品即如何提供差異化的商品,以及如何進一步強化鮮食商品上。

因此,7-Eleven會找一些有名的餐廳,生產同樣品質、口味的商品,由於省掉了高房租和人工成本,這一商品可以在7-Eleven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不讓用戶做多選題

比如在商品的陳列上,鈴木敏文改變了傳統便利店同種類熱賣商品集中擺放的規則,而是從相同熱賣產品單獨挑選出幾樣陳列在貨架上,這樣免去了用戶因為挑選而眼花繚亂的煩惱。事實證明,因為7-ELEVEn的改變,銷量有了大幅地提升!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價格的秘密

鈴木敏文認為較低端價格而言,中端價格更受用戶歡迎。鈴木敏文還為此做了一個實驗,店鋪立陳列了同個品牌的兩種脫毛膏,一個38元,一個88元,毋庸置疑,38元的脫毛膏銷量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當加入了108元的脫毛膏之後,88元的脫毛膏卻成了賣的最火熱的!

根據消費者需求確定商品

真正的便利店並不是超市的縮小版。因為如果是超市縮小版的話,就必須跟超市一樣,只能通過降價促銷來銷售商品。低毛利無法覆蓋便利店地處鬧市的高租金,根本無法盈利。

如今,便利店運營的核心必須是提高鮮食商品的品質。7-Eleven最強的是日配工廠、專用工廠,物流配送,信息系統在內的供應鏈。其實中國大多數的超市、便利店在選品上考慮更多的是商品廠家的返傭、促銷等優惠條件。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條件好的,才會給好的陳列位置。而7-Eleven在選擇商品的時候,不考慮廠家給什麼條件,而是考慮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商品。因為如果是暢銷商品,肯定不會給賣家很優惠的條件,對暢銷的、顧客需要的商品都會進行選擇。

作為“日本便利店零售之父”,鈴木敏文也深諳便利店的管理之道,是最具有互聯網思維和行動能力的企業家。

鈴木的經營哲學就是“徹底站在顧客的立場上來思考和實踐”。鈴木經常會說“站在顧客的立場”,而不是說“為了顧客著想”。

7-Eleven的零售玩法

隨著線下受線上渠道衝擊和移動互聯網紅利的消失,大家逐漸尋求零售業的新玩法。

實際上,7-Eleven便利店早在2015年就接上互聯網的快車,比新零售這個概念的提出要早很多。

線上方面,7-Eleven開發了7Rewards,服務上了個新臺階。

一改過去打孔記杯數的形式,變成了如今掃描手機APP條碼,就記錄下消費杯數(滿6杯可免費領1杯)的形式。

線下方面,7-Eleven便利店確實秉承24小時營業的原則,在夜間同樣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新零售重新定義線下門店的價值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需要重新定義線下門店的價值:零售店已不僅僅是商品售賣功能,零售店首先是顧客的鏈接器,是體驗中心、社交中心。

門店增強社交屬性、體驗價值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實現餐飲+咖啡+水吧為一體。但是一定明確所做的社交、體驗一切的指向皆是流量,一切的目標是找到顧客、產生影響、增強粘性、打造終身價值顧客。如果偏離了這一主題,就是偽命題。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同時,由營銷商品轉向營銷顧客,打造顧客價值。

零售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改變,零售的營銷模式需要及時變革。

零售的發展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商品主權時代、渠道主權時代,目前已經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在商品主權時代、渠道主權時代,以商品為中心的營銷模式才是正確的,是可行的。

實體店關門!這日本人卻開6萬家門店,淨利潤超百億,與阿里比肩

但是在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者已經成為零售的主導因素,營銷需要儘快有營銷商品,轉變為營銷顧客上來。

新零售營銷的主線是:找到顧客、建立鏈接、產生影響、增強粘性、打造終身價值顧客。

7-ELEVEn現已成為現代零售的模範,鈴木敏文一手打造的7-ELEVEn特別的零售學問,不受互聯網潮流的衝擊,這或許也是阿里京東等佈局線下實體店的發展目標!

#圖文綜合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