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介平民,打破西方近代的科技高傲,被康熙夜夜召見

清代一介平民,打破西方近代的科技高傲,被康熙夜夜召見

康熙初年,因為清廷重用西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完全照搬西方天文學成果制定新曆法,遭到大臣楊光先的激烈反對,朝臣們遂分成兩派——支持派與反對派,雙方發生爭執,發生著名的“歷訟”事件,最後以楊光先為首的反對派落敗。

這之後,西方傳教士便趾高氣揚,認為西方科學先進於中華,而蔑視中國傳統文化。但是1672年,一本《方程論》橫空出世,令學界無比驚訝,原來“方程非西法所有”,中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方程及解法。這本書的出現大快人心,讓中國人揚眉吐氣,作者梅文鼎也因此走進人們的視野。

梅文鼎是安徽宣州人,字定九,號勿庵,1633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小就由父親教授知識,加之聰慧無比,九歲就“熟五經,通史事”。五經是儒家經典,很明顯,父親這麼培養他,是奔著科舉入仕的路子上去的。但誰也沒想到,梅文鼎不愛仕途愛上了曆法。

恰巧,梅文鼎的父親給兒子請的私塾先生羅王賓對天象知識很有研究,這無形之中影響了梅文鼎,

師生二人經常在夜晚仰觀星象,羅王賓將天上的星宿名稱及變化規律都一一講給梅文鼎,有時還製作出天文儀器,模擬天象給他看,梅文鼎被神秘的天文深深地吸引了,並決心放棄科舉,而深入學習曆法。

清代一介平民,打破西方近代的科技高傲,被康熙夜夜召見

後來,梅文鼎又拜“高人”倪觀湖為師。倪先生教給他日月交食的原理和計算方法等天文曆法知識。白天,倪先生授課,夜晚師生討論切磋,學習之餘,梅文鼎撰寫出《歷學駢技》兩卷。倪觀湖看後大為驚歎,認為梅文鼎一定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得到老師的肯定,梅文鼎更加堅定了學習、研究曆法的決心。

曆法的研究,是離不開數學知識的,因而梅文鼎在學習曆法的同時,也深入地研究算學,著出《籌算》、《方程論》等書,特別是《方程論》,更讓梅文鼎結識了康熙皇帝的近臣李光地。

1689年,梅文鼎受李光地之邀來到北京,受到李光地的熱情接待,並獲請住在李府。在這裡,梅文鼎得以與出入相府的諸多科學家(徐乾學、劉繼莊等)交流討論,他深厚的歷學、算學功底,隨口而來的歷書記載,遺漏錯失一一指出,讓眾人驚歎。

他還指出《明史·歷志》中的多處謬誤,讓編纂者心悅誠服。一時之間,梅文鼎名嗓京師,許多士大夫將子弟送來李府,拜他為師。

登門求教的人太多,李府門庭若市,儼然成了學堂,李光地見此情景,便建議梅文鼎寫一部歷學、算學的普及性讀物,作為一般讀者的入門書。梅文鼎欣然應允,寫下《歷學疑問》一書,由李光地作序,刊刻發行。

清代一介平民,打破西方近代的科技高傲,被康熙夜夜召見

之後不久,梅文鼎就離京返回家鄉。誰也沒想到,《歷學疑問》這本書竟受到了康熙的讚許。

1702年,康熙南巡路上興致大發,要大臣們獻書來看。眾臣都沒帶書,只有李光地隨身攜帶一本《歷學疑問》,便上呈給康熙。過了兩天,康熙表示這本書不錯,作者歷學功底很深,自己要仔細閱讀。《歷學疑問》一書,讓康熙記住了梅文鼎的名字。

1705年,康熙第五次南巡時,終於要召見這位草民。四月十九日晚,當康熙忙完公務後見到了梅文鼎。這晚,從天文到歷學再到算學,皇上不斷地問,梅文鼎從容地答,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已是深夜。

此後連續兩晚,梅文鼎又受到康熙兩次召見,他深厚的歷學、算學修養,讓康熙敬重萬分,提筆寫下“積學參微”四個大字賞賜。

清代一介平民,打破西方近代的科技高傲,被康熙夜夜召見

受到如此殊榮的梅文鼎,回到家鄉後仍然筆耕不輟,埋首著書校訂,著有《勿庵歷算書目》等天文數學著作七十餘種,其中包括數學著作二十多種。

1721年,年已89歲的梅文鼎在家鄉去世。康熙特命江寧織造曹家,當時任上為曹頫(也就是曹雪芹的叔父)親自為梅文鼎治辦喪事。

梅文鼎一生沒有一官半職,只醉心於天文、歷算,致力於復興中國傳統的天文和算學知識,成為清初一代天文學家、數學家,被世界科技史界譽為與英國牛頓和日本關孝和齊名的“世界三大科學巨擘”。正如梁啟超所說:“我國科學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經者多兼通之,其開山之祖,則宣城梅文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