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人心何解诗?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读解

文 朱飞军

今晨起床,翻看早年一本供青年自学读本《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翻到鲁迅的诗《亥年残秋偶作》。这是一首名诗了,当年在各种场合被引用,我也是熟悉的。但那时自己不懂诗,所以只是且读且听之而已。今日再读,又看书上的解释,感到解释的不对。

先看诗: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再看书里的白话译文: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煦呢?

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以生息,梦里欲上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倾听鸡鸣偏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还有注释:

这首诗作于1935年12月5日,是作者鲁迅赠与好友许寿裳的。许寿裳在1936年的《怀旧》中记载了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他说:“去年我备了一张宣纸,请他(鲁迅)写些旧作,不拘文言或白话,到今年七月一日,我们见面,他说去年的纸,已经写就,时正病卧在床,便命景宋检出结我,是一首《亥年残秋偶作》。”

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当时,鲁迅和茅盾共同去电祝贺,说:“中国和人类的未来,都寄托在你们身上。”这诗就是为了表达中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党领导的革命上的意愿而作。

我仔细辨读后,感觉这个理解恐怕不符合鲁迅的原意。

翻开网络,看看还有什么别的理解?结果基本是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至少是对诗意本身的理解是一致的。

我却以为书本上对诗的理解差不多曲解了原诗的含义。分三点来说明:

第一:前两句把“曾惊秋肃”翻译成“我已惊骇这肃杀”;把“敢遣”译为“怎敢违心”就把意思完全译反掉了,这是明显的错误。“曾惊”是曾经,“已惊”是已经,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敢遣”是敢于遣,“怎敢违心”是不敢遣,又是一个天翻地覆的理解。把诗人的正说成反,把歌颂衍化为批判,这是多大的问题啊!

在这里,鲁迅先生是说:我曾经为当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到震惊和激动,所以不顾一切地上阵,带着满腔热情写了那么多的文章。“秋肃临天下”应该是指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如君临天下一般,肃杀了旧制度的污泥浊水,是一件令人扬眉吐气的事情,所以用“曾惊”这样的词汇;在这里“敢遣春温”是表达自己当年抱有的理想主义激情,以笔作武器投入战斗的情形。

第二点:“金风萧瑟走千官”并非具体的“指1935年6月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后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而是指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或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以来主宰国家政务的各类官员们走马灯似地轮换,却没有一个是真正为着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这是鲁迅感到痛心的原因。相对应的上一句“尘海苍茫沉百感”就是指对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民众和由这样的民众组成的社会了。鲁迅对于民众的迟迟不能觉悟表示痛心,心里感到茫然。这样理解与第一第二句才成为合理转折的逻辑关系,才有深刻的力量。

第三点:诗的立意必须符合作者的身份、思想、价值观和他的性格。这首诗写于1935年12月,第二年的10月19日作者就去世了,这是他所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考虑到他的病(“时正病卧在床”),恐怕他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这首诗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怀。所以,诗的首两句才会是从自己最为关心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写起的。第三、四句对民众觉悟不够,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善从心底里感到迷茫和痛苦,所恨在于“走千官”(也可指社会精英们)只是逢场作戏,忙着个人的私利而已。五、六句是“不如归去”式的感叹和对现实的深深失望。这是对前面的经历和不如人意的现实之叹惋。最后两句中“阑干”是指横斜的样子,“星斗正阑干”只是说夜空中的星斗横斜地挂在天空上面,未必就是要天亮了。可以有多种含义:一是希望,一是询望,还有一种是信念。

原来的理解是把鲁迅当作一位政治家、政客、或者是什么政治人物了,因为只有政治人物写诗才会与现实的具体事件联系的那么紧密,说是为“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而作的,这只是想象和附会罢了。鲁迅一生要抗击的是旧社会的旧制度、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他的目标是要“唤醒民众”。实际上他的目标更大,所以诗也更深刻。

我想说的是:好的理解是求真求实、即人即事的,不会脱人离意去随意衍化。试想:诸位这么曲解鲁迅,鲁迅在天之灵是该笑呢还是该哭呢?

最后,试将我的白话翻译附在后面:

我曾惊奇地以为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把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从被长期愚昧的泥潭里举拔出来,于是我是怀着满腔热情用我手中笔去战斗啊。

曾几何时,河山依旧,人物依旧,换来的仍然是“尘海苍茫”的愚昧和混乱;你看看那一批批高官走卒们在灯红酒绿里沉醉,而他们也不过像一个个台面上的小丑一般,最后还是被历史的飓风刮得无影无踪了。

可是我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依然是空无所成,我“不如归去”吧,可是那家乡就连赖以生存的“菰蒲”都已经被残剥尽了。想到这里,我就像是从梦中的“空云”中坠落下来,猛然惊醒,直觉得“齿发”皆寒。

深夜中想要听一声报晓的鸡鸣,却偏偏是万籁俱寂;只好披衣而起,看到了那横斜地高挂在天空中的明亮星斗。

不解人心何解诗?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读解

鲁迅自书《亥年残秋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