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河南人骄傲的新飞电器 为何外资控股后就破产了?

近日,阿里拍卖平台上出现一条新内容,新飞系新飞电器/家电/制冷器具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将于2018年6月28日10时-29日10时止(延时除外)进行公开拍卖,起拍价为4.5亿元。此外,新飞电器名下部分土地、房产及建筑也将于7月5日开始拍卖,起拍价1.15亿元。

这意味着,这个曾经盛极一时,曾是无数河南人引以为傲的知名品牌,终于还是被历史抛弃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飞即将破产清算的消息一出,引无数人缅怀。

曾几何时,新飞冰箱的广告语“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红遍大江南北,那个年代,很多家庭以有一台新飞冰箱而自豪不已。

如今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国产老牌家电厂商在几经波折后还是逃脱不了破产清算的命运。

据悉,新飞破产后会清退所有员工,预计补偿金额达到了1.58亿元,债权申报总额超过了25亿元,而新飞账面总资产不到11亿,即使是算上新飞电器/土地的拍卖价,也难以偿还所有债务。

新飞在留给无数人一声叹息的同时,也留给了这个时代一个深刻的教训。

曾是河南人骄傲的新飞电器 为何外资控股后就破产了?

新飞成立于1984年,可以说个“80后”。巅峰时,和海尔、容声、美菱并称为冰箱品牌“四朵金花”,市场份额长期霸占前三。2002年,仅国内市场占有率就高达18.88%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冰箱大佬。然而到现在,新飞冰箱已经彻底沦为边缘化品牌。

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新飞沦落到如此下场?

有媒体分析称,是新飞经营不善屡次失误、高层流失、员工罢工等导致的,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最主要还是战略失误,而战略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失去自主经营权。

很多人觉得是新飞自己作死,走到今天也是咎由自取,殊不知新飞的背后是外国资本在作祟。

新飞走的下坡路,绕不开新加坡的丰隆。

1994年,中国正兴起一场招商引资的大潮,当地政府希望引进外资入股新飞。这一年,新飞合资公司成立,新飞电器、新加坡丰隆电器、新加坡豫新电器三方分别持股49%、45%和6%,由于豫新电器由丰隆电器掌控,相当于新飞电器的控股权已被丰隆电器掌握。

此后新飞的各种战略运营再也无法顺风顺水执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先后都被新加坡董事会否决。

2005年,新乡当地政府再次将新飞39%的股权出售给丰隆,至此,丰隆对新飞电器的持股比例一跃升至90%。中方的经营管理权彻底丧失,新飞从国企彻底变成了外资企业。

之后新飞开始每况愈下,管理层大换血、员工十年不涨工资等情况陆续发生。盲目进军小家电,质量难以保证,市场负面消息不断出现,新飞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新管理层甚至不断消减渠道,使得销售额进一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公开资料显示,丰隆亚洲隶属于新加坡丰隆集团,该集团创立于1963年,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和酒店业投资发展商和标竿企业,也是世界跨国性的集房地产、银行与金融服务、酒店等综合类的企业集团。

丰隆集团本身不做制造业务,又对中国家电市场不熟悉。在丰隆全面接管的几年间,盲目实行权力,导致新飞业绩急转直下,关闭了空调线、新飞九厂、小冰箱线,还致使新飞错过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

如今新飞沦落到了破产清算的地步,在令人唏嘘的同时,要知道,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新加坡的丰隆。

大股东一甩手走了,留给河南新乡的却是一地鸡毛。

尽管目前,我们依然还可以看到新飞冰箱的踪迹,但是早已与同行海尔等品牌相去甚远。如今的新飞,只能在区域和三四级市场艰难的挣扎着。

从风光无限的四朵金花之一,到数次停产复产,再到如今大股东全面撤资,新飞冰箱可谓命运多舛。

未来谁会接手新飞?新飞还能不能活下去?还能走多远?关于这些问题,谁也不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飞的陨落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映照的是老一代家电企业在转型大潮中的困境与挣扎。

可见背靠大树未必都好乘凉,一旦被资本绑架,丧失自主经营权,外行的胡乱指挥,只会加速企业的消亡。

“新飞现象”值得警惕

通过新飞,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

中国知名品牌一旦被外资收购或控股大多都逃不掉衰落或死亡的命运。笔者暂且把这个称为“新飞现象”。

大宝、小护士、哈尔滨啤酒等都是80、90后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然而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些品牌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凭空消失了。

2003年,欧莱雅收购“小护士”,那时的小护士是国内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品牌认知度高达99%,被收购后,欧莱雅重新改造推出新的小护士,市场占有率急速下降,多年过去,如今在市场上早已销声匿迹。

2013年,同样是欧莱雅,收购“中国面膜第一股”美即,随后美即退市。到2016年,美即面膜在2016上半财年就共计亏损15.8亿元。随后,美即又被第三方曝出2016年整年的回款不足2亿元的消息,较2012年巅峰时期13.5亿元下滑90%。如今市场上也鲜少见到美即的身影。

2011年,肯德基母公司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以每股6.5港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小肥羊,股权增加至93%。辉煌时期的小肥羊店面数量达到721家,但在百胜集团的经营下,持续的关店,解除加盟商,导致小肥羊从顶峰逐渐滑落。

……等等

很多国产知名品牌,被外资全资收购或控股后,不但没有壮大,反而持续衰落。有的因为改头换面,有的调整经营策略等,各种手段或原因不一而论在被外资收购的本土民族品牌中,大多难逃消亡和被雪藏的命运。

即使有少数熬出头的中国品牌,在海外推广的前期还要披上外国品牌的外衣才有销路,中国品牌根本没有亮相的机会,沦落得为欧美品牌作嫁衣的地步。

一份数据显示,最早的老品牌大概有6.5万个,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大概是1500个,经营比较正常的大约仅占10%。

不知是这一切纯属巧合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但如果是外资企业有意为之,应当引起国人的足够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