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創京東》是一本闡述劉強東和京東10年商業成敗得失的書。

但在每一個商業體崛起的過程中,都難免會存在不少的關鍵的“運作”。它們或難以啟齒,它們或有點說不清,卻在企業的成長中扮演了力挽狂瀾的作用。

在《創京東》的另一面,“做京東”是一個跌宕起伏的“下集”。

1、

2008年,當奧林匹克的焰火在鳥巢上方熊熊燃燒,當激昂嘹亮的歌聲《北京歡迎你》在空中迴盪,劉強東及其創立的京東商城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煎熬”。

資本寒冬下的創業融資困境讓劉強東陷入絕境。

2008年的第一場雪,壓垮了京東的上海倉。原本談好的投資,在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後,對京東避而遠之。京東一度連供應鏈、工資週轉都會面臨著困難,強東一夜陡生華髮。

徐新成為了幫助劉強東度過難關的背後的女人。

徐新掌管的今日資本給京東做了4次過橋貸款,她還拉來京東早期另外兩個投資者雄牛資本和梁伯韜。加上今日資本的跟投,京東第二輪融資拿了2100萬美元。

2、

邁過第一道生死門檻的京東,依然處於持續虧損、緊缺資金的泥潭。

2009年,劉強東在一次活動認識了人大校友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

高瓴資本是一隻研究型基金,對大洋彼岸的美國電商市場和亞馬遜有過深刻的研究。因為看到了自己搭建物流體系和整合產業鏈的重要性,張磊決定大力下注:“要麼一分不投,要麼投3億美元”。

此後的京東,跑進了大規模增長的上升期。2009年到2012年,京東的年銷售額分別為40億元、102億元、210億元、600億元。

2013年,在張磊的多次“撮合”下,騰訊放棄了自己做電商的想法,開始全力押注京東。

終於,在2014年的5月份,京東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

自然,高瓴資本的投資獲得了上10倍的收益;而騰訊在京東估值在80億-100億美元時入局,上市後的收益也十分豐厚。

對劉強東而言,人生從此走上巔峰。

草莽出生,從中關村一個小門店起步,到百億巨賈,劉強東的創富人生被人們津津樂道。

3、

然而,京東沒能上演“亞馬遜”一樣的神話。

京東在無界零售的暢想下,成為了一家以物流服務能力驅動底層、線上一買一賣沉澱交易量再延伸到金融的零售公司,離亞馬遜式的科技生態相去甚遠。

同時,京東還面臨增速放緩的嚴峻困境。

截至目前,京東已經經歷連續8個季度的盈利,擺脫了“虧損”的標籤,卻失去了“高增長”的驕傲。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據媒體統計,京東營收增速從2015年的巔峰逐步下降至2018年Q1的歷史新低33.1%。京東股價(1月下旬以來累計跌幅已近30%)和市值也遲遲未能脫離下跌的曲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京東2018年Q1財報顯示,曾持有京東 6.8% 股份的高瓴資本已退出京東主要股東行列,意味著高瓴資本在京東持股比例已經低於 5%。

高瓴資本是產業基金的頂級玩家。進是基於對行業的精準捕殺,退自然也是基於對一個公司和行業的理性判斷。

高瓴從曾經大力把扶持京東,到逐步淡出京東。這是一個標誌性的分水嶺。

某種程度上,曾經的京東因為處在一個良好的賽道,被捧成中國的“亞馬遜”,高增長支撐高估值,投資人們自然深諳此道。在這樣的對標之下,京東一路“做大”。

可是,一旦投資人的目的達成,當資本在別處可以追逐到更多的回報時,資本的本色便顯現。

京東需要新的故事可講。

那麼,講什麼?

4、

劉強東一定比任何人都明白,高增長的故事絕對不可能一直講下去,這不符合發展規律。

講市場地位、講市場趨勢,更細節一點講市場佔比、講GMV、講無界零售、講人工智能,是京東選擇的理想路線。

2017年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發佈了一份名為《2016年中國家電網購分析報告》的研究報告。

在當年的2月28日,這一報告被公開引用發佈,並被轉換成了一個結論:“京東成中國最大家電零售商”。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該報告,至今依然無法找到有效的報告全文。其中較為表達明確的是一組數據是“網購份額上,京東以62%的份額穩佔六成江山,天貓以26%的份額位居第二,蘇寧易購位列第三,佔10.5%。”

而其他結論如“京東、天貓家電零售份額”超過蘇寧國美以及“電商成為家電零售第一渠道”並無任何有效支撐。

這是京東第一次武斷的以網購份額第一替換了線上線下全渠道第一,宣告“勝利”。

根據搜索結果,京東將這一“標誌性勝利”寫進了自己的官網。目前,這一結論在官網上已經被刪除,原因不明。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2018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如法炮製,京東再次以網購渠道第一的身份“偷換概念”成為了“全渠道第一”。這一次的佔比,居然比上一次低了近2個百分點。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在天眼查中輸入“賽迪研究院”,會看到一家名為“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為“董立冬”,其公司大股東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據工商信息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登記管理機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這便好理解了,所謂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不過就是一家叫“賽迪研究院的公司”,而這家公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關係,並非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設立和運營的研究院,而是登記管理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名下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投資設立的公司。

這樣的運作模式在部委眾多的北京,並不算新鮮。但這樣一家研究機構的權威性如何,就有待商榷了。

5、

京東的新故事,遠不止講市場份額,更不忘講交易總量,也就是GMV。

何為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字面意義為“商品交易總額”。

每家電商公司的統計標準不一。

據公開資料,自2015年Q3以來,京東至少前後9次更改GMV統計口徑。

目前,在京東Q1財報GMV的統計口徑為:線上自營業務和第三方平臺所有產品和服務訂單的訂單金額,無論該商品是否完成銷售,投遞或者被退回。交易總額包括由京東及京東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完成履約的,來自京東網站、京東移動客戶端以及第三方移動客戶端的全部訂單金額。GMV包括買家向賣家支付的運費,GMV不包括主要同行定義的一些特定金額和特定交易。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根據統計對比結果,從2016年Q2-2017年Q2,新舊口徑變化帶來的GMV數額增加在100多億-1000億不等。

比如,2017年Q2財報發佈時,京東披露GMV為2348億;這次Q3財報發佈時,京東披露放寬口徑回溯Q2的GMV2為3353億,相差1005億!

熱愛講故事的劉強東,偶爾也會有“講漏嘴”的時候。

今年4月12日,在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劉強東演講時坦然表示,京東的財報中有些數字是虛高的,包括毛利率和成本,因為涉及第三方,不過這些都是財務處理,並不是做假賬。

京東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訴你真相

6、

最近,劉強東又重點講起了人工智能的故事。

劉強東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按照現在京東的規模,如果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代替人工的話,京東只需要八萬員工就足夠了。但京東目前的人工數是16萬,也就是說,如果未來大規模使用人工智能的話,一半的員工在今天看來是不需要的。

這一說法,被媒體“斷章取義”般的描述為“京東將開除一半員工”,害得劉強東不得不出來闢謠“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位兄弟”。

而長期以來,劉強東及京東反覆強調的京東自營正品,也在成為公眾質疑的焦點。

劉強東曾多次對外信誓旦旦表態:“敢在京東賣一件假貨, 想盡辦法讓你破產”、“我從沒賣過假貨”、“沒賺過昧心錢”。

然而京東卻不斷陷入假貨事件風波,今年六六替友投訴京東及京東售假茅臺事件就鬧得紛紛揚揚。

如今,京東發展已經走過了黃金十年。從講高增長到做數據、講份額,到現在講零售趨勢和科技趨勢, 如果說飛速增長期的京東靠做估值騰飛,巔峰中的京東以“做報告”成第一,未來京東將以什麼支撐起一片美好未來,這是一個大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