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创京东》是一本阐述刘强东和京东10年商业成败得失的书。

但在每一个商业体崛起的过程中,都难免会存在不少的关键的“运作”。它们或难以启齿,它们或有点说不清,却在企业的成长中扮演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在《创京东》的另一面,“做京东”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下集”。

1、

2008年,当奥林匹克的焰火在鸟巢上方熊熊燃烧,当激昂嘹亮的歌声《北京欢迎你》在空中回荡,刘强东及其创立的京东商城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煎熬”。

资本寒冬下的创业融资困境让刘强东陷入绝境。

2008年的第一场雪,压垮了京东的上海仓。原本谈好的投资,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对京东避而远之。京东一度连供应链、工资周转都会面临着困难,强东一夜陡生华发。

徐新成为了帮助刘强东度过难关的背后的女人。

徐新掌管的今日资本给京东做了4次过桥贷款,她还拉来京东早期另外两个投资者雄牛资本和梁伯韬。加上今日资本的跟投,京东第二轮融资拿了2100万美元。

2、

迈过第一道生死门槛的京东,依然处于持续亏损、紧缺资金的泥潭。

2009年,刘强东在一次活动认识了人大校友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

高瓴资本是一只研究型基金,对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商市场和亚马逊有过深刻的研究。因为看到了自己搭建物流体系和整合产业链的重要性,张磊决定大力下注:“要么一分不投,要么投3亿美元”。

此后的京东,跑进了大规模增长的上升期。2009年到2012年,京东的年销售额分别为40亿元、102亿元、210亿元、600亿元。

2013年,在张磊的多次“撮合”下,腾讯放弃了自己做电商的想法,开始全力押注京东。

终于,在2014年的5月份,京东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

自然,高瓴资本的投资获得了上10倍的收益;而腾讯在京东估值在80亿-100亿美元时入局,上市后的收益也十分丰厚。

对刘强东而言,人生从此走上巅峰。

草莽出生,从中关村一个小门店起步,到百亿巨贾,刘强东的创富人生被人们津津乐道。

3、

然而,京东没能上演“亚马逊”一样的神话。

京东在无界零售的畅想下,成为了一家以物流服务能力驱动底层、线上一买一卖沉淀交易量再延伸到金融的零售公司,离亚马逊式的科技生态相去甚远。

同时,京东还面临增速放缓的严峻困境。

截至目前,京东已经经历连续8个季度的盈利,摆脱了“亏损”的标签,却失去了“高增长”的骄傲。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据媒体统计,京东营收增速从2015年的巅峰逐步下降至2018年Q1的历史新低33.1%。京东股价(1月下旬以来累计跌幅已近30%)和市值也迟迟未能脱离下跌的曲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2018年Q1财报显示,曾持有京东 6.8% 股份的高瓴资本已退出京东主要股东行列,意味着高瓴资本在京东持股比例已经低于 5%。

高瓴资本是产业基金的顶级玩家。进是基于对行业的精准捕杀,退自然也是基于对一个公司和行业的理性判断。

高瓴从曾经大力把扶持京东,到逐步淡出京东。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

某种程度上,曾经的京东因为处在一个良好的赛道,被捧成中国的“亚马逊”,高增长支撑高估值,投资人们自然深谙此道。在这样的对标之下,京东一路“做大”。

可是,一旦投资人的目的达成,当资本在别处可以追逐到更多的回报时,资本的本色便显现。

京东需要新的故事可讲。

那么,讲什么?

4、

刘强东一定比任何人都明白,高增长的故事绝对不可能一直讲下去,这不符合发展规律。

讲市场地位、讲市场趋势,更细节一点讲市场占比、讲GMV、讲无界零售、讲人工智能,是京东选择的理想路线。

2017年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2016年中国家电网购分析报告》的研究报告。

在当年的2月28日,这一报告被公开引用发布,并被转换成了一个结论:“京东成中国最大家电零售商”。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该报告,至今依然无法找到有效的报告全文。其中较为表达明确的是一组数据是“网购份额上,京东以62%的份额稳占六成江山,天猫以26%的份额位居第二,苏宁易购位列第三,占10.5%。”

而其他结论如“京东、天猫家电零售份额”超过苏宁国美以及“电商成为家电零售第一渠道”并无任何有效支撑。

这是京东第一次武断的以网购份额第一替换了线上线下全渠道第一,宣告“胜利”。

根据搜索结果,京东将这一“标志性胜利”写进了自己的官网。目前,这一结论在官网上已经被删除,原因不明。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2018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如法炮制,京东再次以网购渠道第一的身份“偷换概念”成为了“全渠道第一”。这一次的占比,居然比上一次低了近2个百分点。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在天眼查中输入“赛迪研究院”,会看到一家名为“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为“董立冬”,其公司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据工商信息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登记管理机关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这便好理解了,所谓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不过就是一家叫“赛迪研究院的公司”,而这家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系,并非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和运营的研究院,而是登记管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名下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投资设立的公司。

这样的运作模式在部委众多的北京,并不算新鲜。但这样一家研究机构的权威性如何,就有待商榷了。

5、

京东的新故事,远不止讲市场份额,更不忘讲交易总量,也就是GMV。

何为GMV?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字面意义为“商品交易总额”。

每家电商公司的统计标准不一。

据公开资料,自2015年Q3以来,京东至少前后9次更改GMV统计口径。

目前,在京东Q1财报GMV的统计口径为:线上自营业务和第三方平台所有产品和服务订单的订单金额,无论该商品是否完成销售,投递或者被退回。交易总额包括由京东及京东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完成履约的,来自京东网站、京东移动客户端以及第三方移动客户端的全部订单金额。GMV包括买家向卖家支付的运费,GMV不包括主要同行定义的一些特定金额和特定交易。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根据统计对比结果,从2016年Q2-2017年Q2,新旧口径变化带来的GMV数额增加在100多亿-1000亿不等。

比如,2017年Q2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GMV为2348亿;这次Q3财报发布时,京东披露放宽口径回溯Q2的GMV2为3353亿,相差1005亿!

热爱讲故事的刘强东,偶尔也会有“讲漏嘴”的时候。

今年4月12日,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刘强东演讲时坦然表示,京东的财报中有些数字是虚高的,包括毛利率和成本,因为涉及第三方,不过这些都是财务处理,并不是做假账。

京东是如何“做”大的,一篇文章告诉你真相

6、

最近,刘强东又重点讲起了人工智能的故事。

刘强东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按照现在京东的规模,如果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人工的话,京东只需要八万员工就足够了。但京东目前的人工数是16万,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的话,一半的员工在今天看来是不需要的。

这一说法,被媒体“断章取义”般的描述为“京东将开除一半员工”,害得刘强东不得不出来辟谣“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位兄弟”。

而长期以来,刘强东及京东反复强调的京东自营正品,也在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

刘强东曾多次对外信誓旦旦表态:“敢在京东卖一件假货, 想尽办法让你破产”、“我从没卖过假货”、“没赚过昧心钱”。

然而京东却不断陷入假货事件风波,今年六六替友投诉京东及京东售假茅台事件就闹得纷纷扬扬。

如今,京东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十年。从讲高增长到做数据、讲份额,到现在讲零售趋势和科技趋势, 如果说飞速增长期的京东靠做估值腾飞,巅峰中的京东以“做报告”成第一,未来京东将以什么支撑起一片美好未来,这是一个大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