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王如晨/文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IBM正借助概念定义与话术革新,占领AI高地,重塑愿景,推动转型,并刺激相当被动的资本市场层面。

若你有心,会发现,过去两个多月,在多个重大场合,IBM女掌门、多名高管不断兜售一个词:Watson's Law(沃森定律)。

他们认为,这是与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并列的新一代指数呈现定律。

摩尔定律如此:每过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它体现的是计算力,也是速度与激情的象征;梅特卡夫定律的描述是: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且该网络价值与联网用户数平方成正比。它更像是人口红利的表征。

当然,它们其实都谈不上什么“定律”,最多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规律。

沃森定律也是如此。它不具有精确的“定律”特征。基本描绘应是这样:当数据与AI碰撞之后,用户能获得指数级学习能力,整个体系也会变得更加智能。

确实,听去也没那么新鲜。一个周期以来,行业对AI的认知中,“数据”早被视为与图像、语音、计算、算法等并列的核心要素。当然,在夸克看来,应该还得加上“连接(网络)”。

记得2017年下半年,有过一轮中美AI竞争力的言论博弈。李彦宏、李开复标榜了AI时代中国大数据的差异化价值,比尔盖茨则认为美国原始创新技术更强,未来更有主导力。

显然,“沃森定律”也不过是两者的融合。

此刻,我倒更关心,为什么这个所谓“定律”的概念,会出自IBM之手。

它当然有些关键理由。早在上世纪末,IBM深蓝就是超级计算象征。“沃森”诞生于2007年,它最初是一种智能问答系统,当然基础形态也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只是侧重网路与云端支撑,随后又融入多重AI要素,已成为比较完整的AI整体解决方案,它也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

2008年前,IBM推出“智慧地球”概念。随后被奥巴马确立为美国国家战略。这一概念,随后很快在中国发生变异、拆解,海外巨头的项目落地一度眼花缭乱。

IBM还有强大的计算力。前两天,由它主导的橡树岭实验室,公布了2018年全球超级计算机的最新动向。IBM SUMMIT超越2017年世界冠军中国神威太湖之光,成了全球最强悍的计算符号,每秒最高200亿亿次浮点运算,是中国超算机器的两倍。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我对超算角逐颇有些微词,尤其对视它为大国竞争符号有些不解。但若视野放开,它无疑是人类挑战未知的计算平台。未来,无数场景可借助它来建构,化解人类重大挑战。

我相信这是IBM进一步竞逐AI时代的关键信号。2014年,它已投资10多亿美元,设立独立的AI研究部门,并推动赢利。

2016年,IBM宣布,将转型成“Cognitive Solution &Cloud Platform Company” (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当时收入总和超过55%的两大部门,即全球业务咨询GBS和技术服务GTS将被整并。其中,GBS和销售部门S&D整合为Global Industries;其他部门将整合进IBM Cognitive Solution 以及IBM Cloud部门。这也是郭士纳时代之后一次最为关键的业务转型。

最近4年,它还接连实施多起收购案,全部侧重AI与关键行业大数据获取.。

但在谷歌等巨头眼中,沃森有些排不上号的样子。它被视为“粗暴计算”的象征。

这种认知肯定有偏差、扭曲。沃森演变至今,早已开始渗透许多场景,并非只会粗暴的计算。只是,在品牌形象、大众影响力以及资本市场层面,IBM最近几年有些老迈。

几年来,IBM财报压力明显。2018年,营收微增,净利下滑。这个曾经的全球IT巨头,目前市值为1351亿美元。不到苹果的1/7、微软的1/6、谷歌的1/2,跟英特尔市值相差约1200亿美元。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IBM为何急切地定义“沃森定律”?

曾持有IBM股票多年的巴菲特,2018年Q1报告现实,已将其清仓,变身为苹果第二大股东。

在我看来,IBM确实面临着重大挑战。阿里“去IOE”的行动里,不是民族主义,而是IBM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遭遇。它更像是工业时代的象征。

而另一重难以觉察的危机,正在于,AI率先变革的部分,其实就是企业基本管理。IBM经由多次并购建立起来的全球咨询服务体系,反而成了最为保守的一面。

在这一点上,IBM确实比全球其他巨头更快遭受侵蚀。甚至可以说,此刻的IBM,在AI的演进逻辑里,就是一个自身的掘墓人,一个强烈的二律背反。

我甚至进一步认为,它2016年之所以剧烈调整GBS和GTS,整并、服务以“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正在于这种强烈的危机感。

一年来,IBM高层不断强调AI的布局,但股价并没有跑赢美国科技大盘。我个人认为,这应该跟AI转换为具体的营收与利润还需要一个过程有关。单纯的沃森项目,还不太可能成为主力。

这当然不是否认IBM主业已经颓败,事实上,它依然还是相当稳健。但这个巨头的市值管理确实面临挑战,在保持现有主业稳健增长基础上,它到了必须对外进一步显示自身强烈意志的时刻。

我想,此刻定义出“沃森定律”,当然也包括SUMMIT超算的夺冠,应该就有IBM借助概念定义、话术革新寻求占领AI高地的用意。

它应该是在沃森与AI之间划上一个等号,让它们“双位一体”。而这种动机,与SUMMIT结合在一起,还有捆绑一种国家战略的用意。

你也要看到,沃森也是IBM创始人的名字。

你可能觉得,定义一种所谓“定律”,一种概念,不会有什么实质价值。但你也要明白,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语言、概念有着实体的价值。当一个行业一旦真正将一种定律视为驱动力,不断叙说,IBM就能借力加快推进它的AI战略,沃森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AI服务路径,占领我们的心智——虽然我个人并不太认同。因为,“沃森定律”中的数据要素,恰恰是IBM整个AI战略中的短板部分。

当然我们也不会轻视IBM的能力。IBM不但有关键的核心部件(POWER架构的处理器)、服务器,还有数据库、云服务体系。更有许多业界与大众并不甚了解的前沿布局。而在沃森支撑下,它有着比较完整的AI体系。

而且,我们也看到,沃森本身也是一种开放的平台,它可以超越IBM自身的硬件终端限制,服务更多。而它对诸多数据高地行业的收购,确实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此外,它也正不断嫁接苹果这类具有数据、流量、用户的巨头,打通BC两端。

所以,即便面临挑战,“沃森定律”名号未必流行开来,IBM甚至未必成为AI核心玩家,我们仍对它倡导的理念报以尊重。

事实上,多年来,IBM虽然业务有些老迈,但在商业理念、战略愿景的演进上,一直有它前瞻的一面。这跟它多年来前端触达与管理咨询有关。作为一个100多年历史的商业巨头,它坚持到现在,还能保持现有的竞争力与前瞻布局,已经相当了不起。

反过来说,虽然“沃森定律”的内核理念并不神奇,中国AI企业群体尤其是多家互联网巨头都有类似的理念,却没有总结、定义出一种规律。

这背后,应该也跟我们的企业管理、资讯服务的演进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探索与行动,但几乎每一轮变革关头,我们少见清晰的理论指引。

AI时代,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但还是期望有更多理念革新、定义未来的勇气。它事关我们的原始创新精神。多少年了,我们更多还是活在别人定义的规则、路径里,更擅长模仿与跟随,在成熟、透明的体系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