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宁”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从“李宁”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老牌体育品牌“李宁”开始复苏。其2016年全年营收80亿元,净利润达到了6.43亿元,同比增长4395.5%。从巅峰时总营收逼近百亿元,到5年前亏损近20亿元,再到如今扭亏为盈,国货的大起大幅伴随时代共振。

时代品牌起起落落

1990年,诞生。“李宁”为亚运会代言,收到1500万元订单。

2004年,上市。在香港上市,业绩连续6年保持高速增长。

2006年,加速。与奥尼尔建立合作,在篮球产品上赚足口碑。

2008年,冲刺。李宁举着火炬在鸟巢奔跑,振奋人心,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

2009年,雄霸。总营收达到83.87亿元,超过阿迪达斯,也成国货运动品牌老大;

2010年,问盛。总营收94.78亿元;

2012,亏损。亏损高达31亿元,门店数量从8255家锐减至5671家。

2014年,亏损。公司亏损5.86亿元,存货10.9亿件,逼近上市10年来最高点,是本土惟一亏损的运动品牌企业。

2015年,平衡。总收入70.89亿元,同比增长17.2%,自2011年来首次盈利;

2016年,复兴。全年营收80亿元,净利润达到了6.43亿元,同比增长近44倍。

压垮李宁的三根稻草

1.居高不下的库存

2008年奥运会后,体育品牌疯狂圈。其中,“李宁”门店从2004年2272间增加到2012年的5935间。同年年底,6家运动品牌存货达32.93亿元,而李宁的存货达9.2亿元。至此,公司用18亿元回购库存,调衡渠道。

2.失衡的定位

“李宁”求变,于2010年6月底更改Logo和口号,既未讨好90后消费者,又失去了老粉丝这个“荆州”。

3. 高管更迭频繁,内耗严重

2006年12月,品牌经理乐淑钰离职;

2011年5月,首席运营官郭建新、首席市场官方世伟、电子商务总监林砺相继离职;

2011年6月,乐途事业部总经理伍贤勇离职;

2012年7月,行政总裁CEO张志勇宣布卸任;

2014年,金珍君辞去代理行政总裁职务;

2015年,李宁回归公司管理一线,金珍君辞去集团执行董事职务。

从“李宁”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大刀阔斧的“改革”

商业模式转型:传统批发——零售模式

从“李宁”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经历了2012—2013年的衰退期,从2014年开始步入恢复阶段,2015年开始持续回暖,安踏、匹克、特步、361°都陆续实现了盈利。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是去库存能力,谁最先将库存降到合理水平,使渠道恢复活力,谁就能在这轮低潮中最先复苏。“李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