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尚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尚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动力的源泉。文武结合,方为完人。国家之强盛,也需要文武结合,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天下虽安,忘武必危。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青少年“尚武精神”严重缺失,面对这一严重警示,重塑青少年“尚武精神”,已成为一个我们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 青少年尚武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1. 身体羸弱,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青少年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也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当下青少年尚武精神的缺失,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不喜运动,不善体育,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态势。让其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呈现出一种病态。

2.

意志消沉,民族精神普遍缺失。

我国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包括尚武精神在内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的缺失,导致青年人丧失了该有的血性骨气,青少年群体呈现出“阴柔”的状态,意志消沉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青少年对国防漠不关心,部分青少年毫无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无丝毫忧患意识。对捍卫民族精神更是毫无感觉。

3. 贪图安逸,思想道德严重滑坡。

尚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强自上、坚忍不拔的精神,自古便有“尚武崇德”之惯例。缺乏了尚武精神,导致青少年在思想上缺乏张力,心理素质极差,在生活上一味追求奢靡生活,经受不了任何失败挫折。将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忠信爱国、果敢勇毅、有礼有智、自强不息、尊师重教等与“武德”相关的优秀道德品质抛之脑后,整个青少年群体思想道德严重滑坡。

二.

尚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尚武精神缺失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有着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早在在春秋时期便已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尚武精神的发展。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对“尚武精神”持贬斥态度给整个民族带来的隐患和灾难是巨大的,给整个的优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带了严重的腐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儿女,性格刚毅勇武,天下虽四分五裂,但当时的社会践行的是仁、义、礼、信等价值取向,推崇尚武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造就了“轴心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但自天下一统,封建统治者开始对百姓在思想上进行“愚化”教育、在身体上进行“奴化”教育。封建统治千百年来的诟病,让尚武精神几乎被摧毁殆尽。诚如梁启超所说那样: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堕,民气柔靡,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面对西方坚船利炮之时,羸弱的民族性格,腐败的封建统治,造就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

由于统治阶级重文绌武的缘故,使得封建社会的尚武活动和尚武精神的延续终究落入了俗文化的轨道,下层社会民众中不乏尚武之风和尚武之人,但是尚武却终难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候。时至今日,尚武精神仍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

2. 尚武精神缺失的现实原因

(1)家庭忽视尚武精神的培育

片面的重视青少年的安全问题,尚武精神的培育被无形的取缔。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便成了第一要务,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片面追求孩子的安全,将有可能让其受伤的活动加以制止,长此以往,矫枉过正,使得家庭对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健康观,这使得青少年的尚武精神从小便被扼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