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善知识的法相

上师善知识的法相​​

第一,精通大乘教义。要精通大乘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即精通三藏。只是精通词句还不行,重要的是要精通意义。那诺巴是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但是后来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意义,你还要依止上师。”他后来去依止了帝洛巴上师。可见,仅仅精通词句不行,还要精通意义。要精通大乘经、律、论三藏,只明白不行,还要有讲解的能力。

第二,清净受持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这里指的是根本戒。根本戒也有很多,有十八条戒,有四条戒,但是最根本的是一条戒: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一位大乘的上师或修行者必须要有这个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一切众生,还是一个众生,都不能舍弃;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舍弃。即使是所谓的邪魔,也不能舍弃。若是舍弃了,就破菩萨戒的根本戒了。

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以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为善知识。”

善知识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净除以后,即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

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什么样的师父是合格的师父,或者说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有些人居心不良、心术不正,把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涂。

因此,你首先必须有观察师父的标准或条件,如果不能如法观察师父的话,就不能确认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尽管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但依止恶知识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样会丧失你的三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确认善知识,观察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

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

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

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善达实性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法,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

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善巧说非常重要。

一个善知识,师父必须具有悲体,‘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众生或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著心,传佛法完全是为了救度弟子或众生。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悲体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标准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条件。

所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所以,我们不仅在求法前必须以此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师长,若以后当为人师表者,亦应以这些准则勉励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