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权威发布50本传统文化经典,你读过多少?

我是五莲的

今天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发生口有它的特殊历史地位,也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近些年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上的创新,是走在了大部分媒体的前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五十本传统文化书单是之前人民日报列出来的,基本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大学期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古代文学史上基本都翻过这些作品,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时间有限的话,有几本必读,会长久受益:

1、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蕴含的日常智慧非常丰沛,对于人间世的看法虽是两三年前,但是到今天它其中依旧有通明的道理可以学习。

2、道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德经五千言真是天地之大智慧,虽然很多层面是形而上的,但是那种视野是可以给读者带来历史感和通透感的。庄子是逍遥人士,读出自由来。

3、《诗经》,汉语之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难有相媲美的,那种最初的汉语之美,也可以帮助你今天去面对汉语的陈词滥调。

4、《史记》,无韵之离骚,最好的史家,最好的一部历史书,历史之中的人物,也能想象你在当下变成历史之后会为何。


老李有刀

第一眼看到人民日报权威发布的50本传统文化经典时,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其实是内心充满羞愧感的,若说读过多少,倒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书单上列出来的书大多是翻过的,但是深深浅浅,多有不一。

通读过的书目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诗经》、《楚辞》《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文心雕龙》、《人间词话》、《古文观止》、《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这几本书大概是不读会被导师打死的类型。也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入门读物了,我们可以分类来看:

1、蒙童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

小的时候读过三字经,至于别的是后来才读的。蒙童读物在很多情况下以认字和价值观的传递为目的,文章大多短小,倒是可以拿来翻翻,不过总觉得精华糟粕并存,饮用需谨慎。

2、子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读完还是觉得懵懵懂懂,大概是我尚且没有达到境界,寒假重读《论语》倒是有了新的感受。对于孔子其人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时而严厉时而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此外,关于这个巨大无比的“仁”的话题,确实是要好好读一读孔子,毕竟儒士精神可能已经深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3、古典小说:《世说新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勉强把《世说新语》放进来,不得不说里面一些故事真的妙趣横生而令人读罢莞尔一笑,不过我还是最喜《红楼》,重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能理解张爱玲那句“红楼未完”的感叹。

4、古代文艺理论:《文心雕龙》、《人间词话》

中国的文艺理论和西方是不一样的特色,如果西方是细腻的油画,那中国便是水墨画,那种雪藻精神和诗话传统真的是从古而来的。《文心雕龙》算是一个大部头了,刘勰也着实是广纳百家思想,对于文体、风格、流变都谈的很清楚。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了。无论是三重境界还是赤子之文,读罢都让人感叹。

5、《诗经》《楚辞》

算是中国诗歌的老祖宗了,就如同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的圣经故事之于西方文学。

6、《古文观止》

这本书其实最初也是蒙童读物,王汝弼评价道 “《古文观止》是真正是在二百二十二篇的较少篇幅之内,撷取了两千多年散文的大部分精华。”认为“真是体物缘情,抎奇竟爽。”足以见得选文眼界之高,而且选入了当时不受重视的骈文,事实证明确实可以算的上“观止”二字。

五十本里通读过的大概就以上一些了,一方面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现代文学而不喜文言文,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功底尚浅,读起来步履维艰。曾经多次试图读《周易》,但总是在开头就放弃了。还有很多书偶尔会拿来翻看,比如诗集一类,无论是笔落惊风雨的李太白,还是世俊尧舜禹的杜工部,或者是白香山。与生活而言,诗词总是一抹亮色。

不过可以坦言的是,有两本书是碰都没有碰过的,一是《梦溪笔谈》,二是《文心》,前者大概是因为对其所写领域的陌生而一直没有阅读,后者则真是完全没有听过,甚是觉得自己孤陋寡闻。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这本《文心》是该收入囊中,好好阅读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首先很不好意思的去搜了一下那五十本传统文化经典是啥。

我已经阅读完了的书有:《论语》、《大学》、《诗经》、《左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楚辞》、《乐府诗集》、《苏东坡词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人间词话》

读了开头,因为晦涩而终止的有:《周易》、《老子》。

未读完的有:《孙子兵法》、《文心雕龙》、《梦溪笔谈》、《史记》、《汉书》、《庄子》、《孟子》

正在阅读的有:《世说新语》、《李太白全集》

说起来真是惭愧,而且大量的书都是念书的时候看的,现在工作了,很容易静不下心,看这种传统典籍也是想起来了看一页,更多的时候愿意去看小说。

我常常说自己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典文学,实际上只是喜欢古典小说罢了,也读诗词,但是读的实在太少,诗词又要慢慢的去品。读乐府诗集读了两年,那时候在大学,借的别人的书,现在已不记得几首了,真是惭愧的要死。

我在此给自己立誓,认真阅读,潜心写作,正如著名诗人阎安所说:不读书,想写出好的作品,没门!不读书,想成为一个好作家,没门!

最近我听了不少名师的讲座,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写的东西太浅薄,心中很是惶恐。越是靠近传统文学,我的心里就越是惶恐,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我的惶恐,和我一起惶恐,回归经典,认真读书。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明人不装暗逼,我看到问题果断去搜了一下是哪50本,然后就看到了前面这句话。

说来惭愧,经常答题的时候说到这书那书,其实这个榜单一出来……通读过的就没几本。

虽然我现在依然保持每天1-2小时的阅读时间,但是有时候读书真的很烦,因为我阅读速度太慢了,别人看一本我才能看20%,所以读的书自然也不如别人多。

看了前面答主都读过那么多书,我真的很惶恐、很惭愧。

希望有大神能指点一下,怎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下面来数一下读过哪些,不装逼,实话实说:



《论语》:粗读读过大半,没有通读。大概是于丹最火的时候,老妈买了本《论语》,我拿来读了,于丹倒是没读过。

《周易》:买过一本精选版,读了个开头,以我的能力实在很难读懂。至今记得最清楚就是“潜龙勿用”,这特么还是因为看武侠小说记住的。

其他4本翻都没翻过。

《诗经》:这个基本上是读完了,太多了嘛,诗三百,也是粗读。

《左传》:算读过一丢丢,从《古文观止》里面读的,233333333

《老子》、《庄子》翻过,没怎么读,其他两本翻都没翻。

《孙子兵法》:通读+粗读。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了,那时候每天少儿节目要放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电视剧,觉得超棒,就买了一本,算是我文言的启蒙之一吧。

其他都没翻过。

《三国志》: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通读了这本书。其中精读的是《武帝纪》和《诸葛亮传》。

其他的……前面说《古文观止》里面读过《左传》,看到这里,好像不能这么算。因为这里面好像都在《观止》里出现过emmmmmmmmm

这基本全是启蒙读物啊,除了《名贤集》,其他都读过。

《楚辞》: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也是粗读而已。

《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苏东坡词集》:读过《李白集》、《杜甫集》、《苏轼集》,都是精选本,不是全集。

《乐府诗集》:没读过集子,乐府诗都很少读,没什么兴趣。

《白香山诗集》完全没读过。

《三国》、《西游》、《水浒》都读过批评本全本,分别毛宗岗、李卓吾、金圣叹批评本。

《红楼梦》:正在读脂砚斋批评本。

《儒林外史》:买了,没读,塑封都没拆- -

《聊斋志异》:读过了全本,大爱大爱大爱!

《世说新语》和《古文观止》读过全本。

《人间词话》:有一段时间超迷宋词,所以简单地看过一些。

《文心雕龙》和《文心》完全没有读过。

《浮生六记》:好像是汪涵推荐的?前年618跟某东买了,粗读了一下。

其他都没读过。



也可自话

《人民日报》推荐了50本传统文化经典,希望大家去读:“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品读文化经典,不仅是了解过去,也是了解现在和未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推荐的五十部经典,洋洋大观,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1.梳理自己的读书经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求学期间和工作以后。对照书目总结一下,有25本是通读过的,主要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蒙学和四大名著等,另外的有些是读了其中某些片段,如诗词曲赋等,还有的只是知道书名,内容完全没有涉猎。汗颜!

2.在读过的书中,有的读了不止一遍两遍,比如《周易》《论语》《老子》、四大名著;有的是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韩非子》;有的做过全书注释如《西游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经典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顺便说下,书目很好,但亦有尚需完善之处,比如缺少了东汉以后传入我国的佛教经典图书如《六祖坛经》,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


清心若兰

好吧,大晚上的看到一个我感兴趣的话题,就梳理一下,给各位看客开个思路。

我之前不喜欢读书,我喜欢打游戏,无聊之中玩游戏,我觉得这应该有意思。一边打着LOL,一边喷着,骂着,宣泄着现实的压力。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自考研后开始认真读书,一时之间难以进入状态,所幸两年的时间调整过来了。我有一门专业课要考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的不得看不看,到后来的找相关书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正文来了,我首先看的是这几本,《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这是第一阶段。《论语》《庄子》《老子》《诗经》这是第二阶段。《唐诗》《宋词》《元曲》这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考试不得不看,深入了解后,发现我们的根不可小觑!顺便科普一下,儒家分为原始儒家和后儒家,原始儒家是以孔子为代表,宣传以“仁”为核心的一个学派,孔子所讲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涵是爱人,仁者爱人,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无容置疑,这是精华。

但是重点来了,汉儒董仲舒,对儒学理论进行了大改造,为了适应皇帝统治,他把儒学神话了,儒学伦理化了,就是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再后来到宋明理学,更牛逼了,存天理灭人欲!修身养性的学说演变成了跟欧洲启蒙运动所批判的禁欲主义挂钩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所批判的儒家已经不是原始儒家了,它在各朝各代慢慢的被丰富了,慢慢的越来越low了....再说佛教,佛教是外来佛教,但佛教进入中国后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如玄学,魏晋玄学完全和佛学一拍即合,佛教已经不是印度所传过来的那个佛教了,已经深深的打上了中国印记的色彩,其中禅宗是其代表。有些人说佛教是外来的,排斥。太片面了,有人说佛教和尚吃的油光满面,佛教不好咋滴咋滴。但佛教本质是一种智慧,一种体系,一种理论,它是工具,人是其主体,好与坏取决于人,今天的你们对佛教的印象不好,有原因,有那么些假和尚坑蒙拐骗,但不要盲目排斥,理性分析很关键。再说道教,本土化宗教,我就不多说了。

第一阶段过去后,第二阶段我看的是中国式的哲学,有些时候读书的环境很重要,在这里有一个建议,读诗词歌赋选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去读,特别有感觉。我们学校后面又一个湖,景色宜人,坐在湖边看书跟坐在家里,图书馆里看书是两种 feel。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偶尔看到的符合此情此景的句子,更是令人感到沉醉。微风轻拂,杨柳青青,一本《论语》,一本《诗经》一杯水,就是一个下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是我所向往的一种境界。再说《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也,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广矣,不可方思”。这是古人的暗恋。“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那时的美丽女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那时的新娘。“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是夜明星稀下的幽会。那种朴素的情感,真挚的爱情,淡淡苦涩的暗恋,令人为之动情!

再说《庄子》,开篇《逍遥游》,大鹏神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乘云气,御风翔,多么壮观,那种逍遥的境界,亦令人向往,那是比随心所欲更高的一个境界。第二篇《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我曾想过出世,每每看到报道哪哪儿有隐士,我都很羡慕,忘了是哪篇,讲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不出也不入,寻找那条平衡的界限,才是perfect!这些话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在读书中洗刷了一遍自己的心灵。

我不知道你们是怀着什么目的去看这些书的,但我想说,这些都是美的,一种超越了你眼睛所能看到的美,你只能去感受,去触碰,却不能去解释,千万不要把读书功利化了!

尾注:

我解释一下这个功利化,在古代文学中,历来有一个传统,叫做“文以载道”,读书是为了教化,文是手段,道是目的,这个文可以理解为看书,道可以理解为,修养自己内心的德行,看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德行,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才是获取知识,我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只是知识不排在首位罢了。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传统有“文以载利”的倾向,认为读书是为了挣钱,不能带来利益的读书是浪费时间,都是耍流氓~

尾注2:以上这些是我目前的见解,非喜勿喷,喷也可以,带上你的理和据,对的我虚心接受,而且还要谢谢你。无缘无故的喷,那边是门,您走好,不送

尾注3:我在评论区看到有人求书单,其实我在上面提到的这些书都可以一观,书很多也很杂,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很关键,找到后先看一本两本,慢慢的你的书单就会自己添加,很是神奇。别人推荐的自己不一定喜欢看,哪怕文学地位高,不看、没兴趣看、看不懂,对己也无用,反而丧失了自己看书的兴趣。不如找自己感兴趣的先看,培养兴趣,再用兴趣引领着自己读书。在这里我把话说的多一点,生命有限,但宽度无垠。


imthinking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典籍来说,“本”的说法就是错误的,至少也得用“部”;

其次,网上看到的书目,《文心》从未听说过,《文心雕龙》是真经典,如果不是有意把该书简称为《文心》,莫非是《文选》吗?总之文什么都可以,就是没有《文心》这部书。

这50部权威经典本人基本都曾寓目,有看过一点的,有看完的,还有看过好几遍的比如那几部古典小说。以顾哥个人的认识,实在不大明白人民日报如何定义这50部书为传统文化经典,莫非是给外国人学中文的指南吗?

既然讲究传统文化,至少应该是成人读物才恰当,古代读书人被要求必读的经典首推十三经即《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最符合传统文化意思的典籍。即使用《左传》一部代替春秋三传,足够覆盖传统文化四字,将浅显的幼儿启蒙读物好几种一并归入,看得人眼晕,体例混乱。幼儿启蒙读物中的《三字经》和《千字文》还好,内容涉及为人、为学等诸多方面,《百家姓》除了让人知道点姓氏名称外,和传统文化有何关系?类似的识字读物古代很多,并不是只有那几种,比如《文字蒙求》就足够胜任,莫非挑选人不知道这类书?如果挑选幼儿启蒙读物是为了突出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孝道是中国人的真正传统,为什么不把《孝经》列为传统文化经典?诗词选集,只有诗经、乐府诗和唐诗数家,宋词只有苏轼一人,这个姑且不论,元曲为何没有?……类似值得斟酌推敲的还有若干处,比如《闲情偶寄》和《浮生六记》这类古人笔记多了去了,水平不下于两书的也有很多,这样选的道理何在?等等……

诗词选集,只有诗经、乐府诗和唐诗数家,宋词只有苏轼一人,这个姑且不论,元曲为何没有?……类似值得斟酌推敲的还有若干处,比如《闲情偶寄》和《浮生六记》这类古人笔记多了去了,水平不下于两书的也有很多,这样选的道理何在?等等……


顾哥玩武侠

《人民日报》推荐了50本传统文化经典,希望大家去读:

“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

这句话里其实有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其实已经断了。

我们有个词叫“文献”,

现在的人以为文献就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其实不是的,那只是“文”所表达的意思。

这个“献”字其实代表的是掌握这些文字、理解这些文字、传承这些经典智慧的、活着的人。这样的人,叫做叫“献”。

判断一门文化、一门智慧是活的还是死的,以“文献”二字为标准。

如果只有文了,没有献了,这个文化就是死文化、这个智慧就是死智慧。

如果这个文化、这个体系,既有完整的文,也有完美的献,这个文化就是活文化。就是流动的、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现世的文化。

我们东方文化,不管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基本上都是有文无献了。

它们只有文了,没有献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真正掌握《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的智慧、《道德经》《南华经》这些道家经典的智慧、《金刚经》《心经》这些佛家经典的智慧的活着的人,

当代找不到几个能够准确地、深刻地、系统地

把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或佛家思想阐述出来的真正的思想家,现在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玩的都是文字的碎片。

我们当代的文化界、思想界,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

有文无献,没有献了,献中断了。就是师承、传承断了。

文还在,这些经典都在,但是师承断了,师承一断,这个文化就断了。

所以文化断不断,不以它的文字、它的经典在不在为标准,是以它的献在不在为标准。

甭看有《四书五经》、《道德经》、《心经》,有了跟没有一样!

有了又能怎么样?你又读不懂,像天书一样,那不等于废纸吗?!

你知道怎么样格物致知,怎么样正心诚意?

你知道孔子的道是怎样一以贯之的?

你知道无为怎么个无不为?

你知道度一切苦厄是怎么度的?

如果没有一个过来的、明白的老师给你讲解,你看了又能怎么样?

就成了鹦鹉学舌,一点用都没有的。有了跟没有是一模一样的。

然后你就觉得这些东西读不懂,这些东西是胡说八道、这些东西是废话、没有价值。

于是就把这些书一扔。好了,这下不但献没了,连文也没了。

————————————————————————————————————

不要看天下那么多的寺庙,那么多的出家和尚,那么多的佛教信众,

没有献了,一万个出家和尚又能怎样?

我们要的是献!要的是精通佛陀智慧的、活着的人!

我们要的不是宗教徒!

宗教徒就算有一万、十万、一百万个,也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道士也是一样。

千百年来有多少道士对现实中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学,有现实中的推进吗?

完全没有。所以说,道士跟道家智慧完全没有因果关系。

你不要以为到处有道观,好像我们道家还在的,

道士还在,道观还在,但是真正的道家已经不在了。

儒家就更不要说了。

儒家智慧的真正伟大之处根本就没有被看到过。

————————————————————————————————

这就是我们中国当代的文化现状。

所以要想复兴东方文明,任重而道远,早着呢。

文化不是喊口号的,不是来几个政治命令、行政命令就行的。

政策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它也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春天般的良好的环境而已,

至于这个环境里,能长的是鲜花还是野草,是政治不能够决定的。

弄得不好,政治给你一个春天,

从春天里面张了一堆野草,完全有可能。

不要以为春天来了一定百花齐放,那也可以百草齐放。

依我现在看,百草齐放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性极大!

国学的复兴,绝不是一个政治方向所能解决的!

这里面所遇到的问题,最终还要落实到当代有志于传承国学的所有人这里!

只有下定决心,耐得住寂寞,不怕嘲笑冷眼,不畏艰难坎坷,

像《中庸》里面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有了这些个能力了,你才具备“笃行之”,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国学的道路上!


大道之光

小谢珠玉在前,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有些战战兢兢。

我读书的数量自然不及小谢广博,但也斗胆回答一下。

看了很多人回答,又是批评,又是吐槽,更有甚者,书没看基本,就开始批判起来了,说读了也没用,我只想告诉你shame on you。

人民日报这些书里面有的确实不怎么样但是大多数的书都是值得看,而且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前四本合起来也就是传统的四书。中庸和大学是在礼记里面抽出来的重要篇章。这几本读完了,但是要说明白,还是需要加强阅读。

周易和尚书都是上古时候的书,佶屈聱牙,真的不容易读,但是加上今人的注释还能好一点,没有读完,正在阅读之中。

诗经,礼记,左传加上上面两本就是五经。诗经泛泛的阅读过,但是记忆不深刻,遇到问题还是要去查书。礼记没有读完,太偏重当时的制度,没有太大兴趣,但是重要篇章比如王制还是看过的。左传作为注释春秋的一本书,和春秋是编在一起的,读起来很困难,正在阅读之中。

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列子,孙子兵法这些书只有列子没有读过。

战国策正在阅读。

史记看了一遍,是很认真的看了一遍。但是自己还是在学习,理解史记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汉书看了一半,相对于史记,理解起来确实困难多了,但是可以配合杨树达汉书窥管一起看,能够明白许多。

后汉书和三国志没有系统阅读,只是需要查找人物故事的时候才去阅读。

资治通鉴,没读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这些书,个人嫉妒排斥,没有读,也不联系别人读。

楚辞,只看过屈原的作品。

对于唐人和宋人的诗集词集,是我薄弱的地方,没有读过,只是查资料时候用一下,真是惭愧。

四大名著都读过,但是理解不深。儒林外史个人很喜欢,尤其是喜欢开头的王冕。聊斋志异小时候读过白话文,现在买了一套文言文原版,正在阅读。

文心雕龙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读过一部分,感觉中国古代的诗词评论讲玄之又玄,不是具体分析。另外真要是诗词评论文集应该加上诗品、沧浪诗话还有六一诗话。

古文观止,魏晋之前的多数都是从四书五经,前四史等书籍里面抽取出来的,所以对于四书五经前四史读过的人不建议去读古文观止。纯属个人偏见。

世说新语,正在阅读中。

文心,听过,给朋友买过一本,自己没看。

梦溪笔谈,包罗万象,只可惜看的时候年龄太小,很多都忘了,再看也提不起兴趣了。

浮生六记,本身很好,而且文言文很简单,却出了一个白话版,让人无语。

闲情偶寄和天工开物没看过。

这份书单确实需要改进,有的重要的书籍比如文选,再比如读通鉴论,都是需要媒体弘扬的,不能只停留在三百千千的水平。

书要一点一点的看,真正吸收了才属于自己的。

自己毛病也有许多,还需要改进。


诗书君

本来不知道推荐的五十本书有哪五十首,看了一下朋友祁门小谢贴的图,才发现这五十本书和这个问题槽点满满。

要说这五十本书大概分为了四大类:经学(儒家经典)、子学(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史学(历史类)、集(古典文学)。

放儒家经典我不反对,但是里面涉及到了许多幼儿启蒙读物,比如糟粕弟子规。给小孩子启蒙,与其灌输教条的道德,不如去看《声律启蒙》这样艺术和美的启蒙读物。做人应该怎么做,不是说说就懂了,而是自己去经历,把别人的想法强加在自己的经历上也是无趣。

而其他书,诸如诸子百家的《列子》,这本书真伪存疑,学术圈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本伪书,是魏晋之人的高仿品。当然了,伪书不代表没有学术价值,但,推荐这本书却不谈真伪问题,容易让人走入误区。


《文心》我并不知道是什么书,《文心雕龙》倒是可以谈一谈,《文心雕龙》有专门的“龙学”,《红楼梦》有“红学”,《史记》有《史记》研究会……诸如此类不可枚举,一本书都有无数前人研究,成果丰硕。与其追求读多少书,不如追求质量,认真读其中几本,再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肩膀上收获更多东西。

吃透一两本足以,贪多嚼不烂,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所以,读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