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度貧困”

距離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僅剩不到3年時間,甘肅臨夏州脫貧工作面臨的任務異常艱鉅,不僅是需要脫貧的人口多,而且臨夏州歷史上的致貧原因複雜。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轄區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轄1市7縣,總人口220萬,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

截至目前,全州還有貧困人口26.05萬、貧困發生率14.82%、比甘肅省全省平均值高5.2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1.72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社會發展滯後、縣域經濟發展不足、自然資源匱乏等是導致深度貧困的原因。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就攻克堅中之堅、解決難中之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部署安排。

隨後,中辦、國辦印發意見,支持“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作為“三區三州”之一的深度貧困地區,臨夏州扶貧工作已經到了攻堅拔寨、最後衝刺的關鍵時期,到了敢死拼命、決戰決勝的非常時期。

康樂縣上灣鄉馬巴村:

精準脫貧不搞“盆景”

脫貧後,靠什麼來鞏固脫貧成果?

如今馬巴村不僅脫了貧,更重要的是讓貧困戶能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除了種植產業的支撐外,馬巴村還努力確保每戶都有一名勞動力出外務工。

馬巴村,地處太子山麓,全村1347人。因氣候高寒陰溼、交通不便等因素,曾是康樂縣最貧困的村之一。

“2013年,馬巴村的貧困發生率為42%。”蘇育民介紹說,“當時,村裡不通水泥路、自來水、動力電,有很多群眾還住在危房中,村裡的學校、村委會建築年久失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僅2570元。”

通過走訪、核實、比對和甄別等一系列手段,馬巴村做到了脫貧對象分佈識別認定、家庭狀況掌握、致貧原因分析、扶持計劃措施、臺賬進度記錄、享受政策宣傳、進出信息錄入、動態變化捕捉的“八個有準”。

據介紹,過去三四年間,馬巴村共修建便民橋4座,硬化村社道路5.5公里、入戶巷道2.7萬平方米。新建標準化幼兒園和村小學,修建村級活動中心、村文化廣場,改造61戶貧困群眾的住房。

其中,在住房改造方面,馬巴村並沒有搞整齊劃一的規劃設計,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危房修建因人而異、因戶而異,按照原有的佈局進行加固改造、修葺,儘量保持原有風貌、不打破院落格局。”蘇育民說。

2016年3月3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來到該村實地調研精準扶貧工作後,欣慰地說:“精準扶貧就應該這樣做。”

走出“深度貧困”

樹莓種植為馬巴村脫貧提供了產業支撐。圖/鄭智維

東鄉縣春臺鄉陳家村李牙社:

啃下飲水難“硬骨頭”

如果不到現場,很難想象這裡缺水的現狀。

每次下雨,馬二灑必須將屋頂的雨水用集水裝置收集起來,儲存到家中的水窖以備平時飲用。雨水不夠時,他還要趕著毛驢去很遠的儲水點馱水。

然而,因為地處高原,氣候乾燥,春臺鄉年平均降雨量僅為230mm,但蒸發量卻是降雨量的3倍。

“在臨夏州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飲水難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臨夏州委書記楊元忠透露:臨夏州還有7.9萬名偏遠山區群眾吃不上自來水,20.6萬名農村群眾水源不足、供水不穩定,7個縣沒有第二水源。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東鄉縣視察調研,作出了“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的重要指示。

當時,交通也是東鄉縣面臨的一個難題。站在門前高坡處,馬二灑就能清晰地望見縣城,但如果步行過去,卻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

東鄉縣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黃土高原的交會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2610米。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處處是懸崖峭壁。1510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上,分佈著1510座山、3083條溝。

如今,村裡先是通了水泥路,又通了自來水,這讓馬二灑對未來的脫貧充滿了信心。

結合自家的情況,馬二灑還制定了具體的脫貧計劃:“因為自然條件惡劣,結合我傢俱體情況,適合外出務工和發展養殖業。除了政策性資金扶持外,再自籌一筆資金,計劃購買30只羊、3頭牛,力爭在2019年實現脫貧。”

“自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馬二灑一家享受到了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各類補貼4220元,7歲的外孫女享受兩免一補政策。此外,考慮到其兒子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技術,幫扶幹部已協調相關部門,助其參加縣裡組織的帶薪培訓。”陳家村的一位村幹部說。

積石山縣柳溝鄉陽山村:

“五個一批”全面脫貧

作為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有26萬多人,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等10個民族。

2013年,陽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3戶1055人,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2.8%。當時,陽山村吃水、行路、住房、上學、就醫、增收等問題突出,經濟發展緩慢。

關於陽山村貧困的程度,從當時的媒體報道可瞭解到一些細節:

過去的幾年間,該縣在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的基礎上,推動實施了“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2014年,陽山村已實現整村脫貧,目前該村的工作圍繞脫貧鞏固提升及防返貧等相關工作展開。

去年,她的家庭總收入344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573.8元。頭腦靈活的兒子在青海打工,每年可以有至少30000元的收入。不久前,家中剛剛添置了一輛價值10萬元的小轎車。

過去的3年間,張菊香一家享受到一系列幫扶政策。除了危房改造補助4.7萬元的資金幫扶以外,還獲得了產業幫扶的8只羊和1頭牛。10歲的孫子就讀陽山小學,可享受教育減免政策。

脫貧後,幫扶幹部還協助張菊香一家制定了鞏固提升計劃,預計今年家庭收入41400元。

“過去,一家人守著不足5畝的薄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油菜等作物,靠天吃飯,日子過得很難。現在的好日子過去連想都不敢想,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脫了貧。”張菊香的丈夫趙懷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