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發佈,華為新遊戲規則另蘋果、三星擔憂

P9发布,华为新游戏规则另苹果、三星担忧

P9徠卡的合作,相機當然是最大的營銷賣點,它確實改變了華為手機照相功能不利的局面。

老實說,每當華為高管在臺上大講華為手機功能尤其照相功能時,我都要給它打個折扣。因為每次實際體驗都遠不如現場講得好聽。P9之前,華為所有系列手機,從M到P到榮耀,相機功能都不盡如人意。榮耀極差,目前最強勁的商務機M8,相機照樣沒宣傳得那麼好,這與它的整體品質不那麼匹配。

甚至這次徠卡手機用下來,雖然大幅超過華為其他產品,但與競品比,也只是各有千秋,並沒有震撼性的效果。

而且,在我看來,做一款相機功能好的手機,本來也是華為終端本分。若從貼牌年代算,它涉足手機已15年之久。而自主品牌推了這麼多年,相機一直是個短板,不去反思問題,卻因一款產品有了相當突破,就號稱講創造傳奇,這是個笑話。

事實上,在我看來,面對華為P9,真正需要褒揚它的是,它傳遞出一種不同以往的震撼信息,那就是:它對整個全球IT與通信供應鏈的整合能力,越來越強。長遠看,這一動向的價值,將遠遠高於一部P9的市場成效,哪怕它賣斷貨。

要知道這是一次排他性的合作。百年老店徠卡在全球光學領域的技術積澱、工業品質、品牌影響力,無可置疑。它的一部高端奢侈品鏡頭,價值甚至超過一部寶馬。

當餘承東披露這個排他性限制條款時,確實讓我有些驚訝。對徠卡來說,這確實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舉動,它一定從華為身上看到了一個自身成長的巨大機遇。

徠卡相機全球監事會主席Kaufmann透露,在合作條件上,徠卡非常注重夥伴的“高端”,因為徠卡是一家有著120年曆史的品牌,選擇合作伙伴時精挑細選,非常謹慎。徠卡相機CEOOliverKaltner補充說,華為高端產品不管材料選擇、工匠精神,還是高端技術以及軟硬件質量標準、軟件商店,都能體現高端特性。

“我們也常常想說服華為,希望華為到外面多去說說自己的標準。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不瞭解華為有這麼高質量的產品。”OliverKaltner說。

餘承東透露,華為一直尋求智能手機相機功能的突破,起初也擔憂來開這種專業相機技術能否匹配智能手機這類高端,後來發現徠卡技術完全適合。

他認為,關鍵的談判時刻,也有一定困難,但OliverKaltner都是本人飛來上海,親自敲定一些細節。如果沒有高層直接參與,沒有雙方信任、共識以及對行業趨勢的判斷,不可能達成合作。

我個人對這一案例的價值判斷如此:

第一、雙方的合作,是一種建立在品牌價值對等關係上的合作,互相映襯與烘托,而不是一方簡單地有求於一方的失衡的合作。

如果華為沒有品牌影響力,這種合作不要說難以達成,即便達成也會是一種失衡的不對等的聯合營銷模式而已,華為形式上不過是徠卡的鏡頭營銷商而已;

這裡面你能感受到華為品牌的影響力。2015年,華為再度上榜Interbrand“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百強”榜單,名列第88位;在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中名列科技領域品牌第16位;全球品牌知名度為76%,國內知名度97%。BrandFinance近期出爐的“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百強”中,華為名列第47位。

這類統計一定有水分。但是至少華為的品質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華為終端對華為品牌的拉昇作用,有目共睹。

第二、這是一種創新的聯合研發機制。未來的硬件工業,對於新的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的創新要求越來越高,也包括巨大的科研成本壓力,一家公司能力再強,獨立承擔某一領域的所有垂直創新,絕無可能。華為多年的研發投入,一直是總營收的10%以上,即便放在全球,總額度也是非常震驚的;

第三、結合華為B端力量以及前述兩種原因,這一合作已經暗示出,隨著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以及規模進一步壯大,華為終端會生成一種遊戲規則,具有定義個產業鏈的能力。

不要小看了這一點。當它的品牌影響力再度提升,結合龐大出貨,會形成市場協同與裹挾能力,從而生成一個超越蘋果產業鏈的概念板塊。

什麼遊戲規則呢?那就是一種集成戰略。華為終端不同於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的被集成戰略,它玩的是集成戰略,即藉助品牌、產品形態、技術規則,服務支撐體系,形成一個獨立的供應鏈通道。未來,許多國際上游的巨頭們,那些過去主要陪著蘋果玩的海內外供應商們,就會向華為大幅傾斜資源,陪著它完了。

而由於華為終端日益定位於高端品牌,這將直接瓦解蘋果、三星的供應鏈體系。在我看來,這才是華為高端與徠卡合作最具威懾力的一面。

P9發佈當天採訪環節,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餘承東時,他眼睛一亮,迅速前傾身體說:“對華為來說,要往上游延伸。像照相機等等新的技術,都在研究,包括一些工藝,很多東西都在往前端研究,跟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否則怎麼領先?包括雙攝像頭製造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技術難度非常大,但是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的技術,能夠進行上游延伸,跟合作伙伴們一起共同聯合創新。隨著發展,提高競爭力我們需要跟上游合作伙伴一起做更多深入的創新,來提升競爭力。”

他同時透露,除徠卡之外,華為也在與索尼等海外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側重聯合研發。

P9发布,华为新游戏规则另苹果、三星担忧

事實上,去年M8發佈時,我已經對華為終端這層力量生髮深層感受。

也是在當時的採訪環節,我問過餘承東,就是目前供應鏈企業面臨的創新困境,無論是ARM在處理器架構上還是谷歌在安卓系統上的創新,動力已不如幾年前,如今的終端企業如果自身反而可能要推動它們走才好。

當時餘承東強調了華為的技術實力,說公司走得是“技工貿”不是“貿工技”路線,技術是基因,技術創新會走到整個產業的前面,Mate8採用了最新技術、最新芯片、最新工藝、最新架構方案,很多東西率先使用,生產爬坡期、增加產能要一個過程。

這裡面的問題涉及到華為原始創新。尤其是華為海思麒麟950處理器,它被視為一款超越高通的產品,採用了臺積電16納米的FinFETplus工藝,比三星、蘋果的同類處理器要好。餘承東透露,麒麟950商用過程裡,華為某些方面一直在等待ARM的創新;而在操作系統上,餘承東強調,華為與谷歌緊密合作,在安卓6.0上做了創新,華為正嘗試在改造安卓生態,“有些話還不能說出來”。

這確實是一種強大的企圖心。再把這種動向放置在這次華為與徠卡的合作層面,放在與索尼等在上游核心元器件領域具有統攝力的巨頭合作層面看,就更有一種制訂長遠的遊戲規則的味道了。這是華為終端傳遞的最新力量。

當然,盛讚華為終端日益強大的統攝力,也不能過頭。這種遊戲規則的生成,功勞並不僅在於終端自身,它與華為B2B業務的強大積澱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幕後的東西更為真實。

而且,也要看到華為與徠卡的合作案,也帶有許多應景的味道:一是在推出M8之後,2016年上半年,華為終端需要概念刺激,它與徠卡雖然接觸很早,但在智能手機相機上的排他性合作,時間較短,帶有衝刺印象;二是這一合作,技術的聯合創新效應,可能要弱於聯合營銷的效應。就是說,雙方還是要臨門一腳的效應,比如能賣掉貨。

對華為來說,雖然M8出貨勢頭不錯,但2016年以及隨後兩年,可是一個飽和局面,競爭壓力會日益加大。我對華為手機的判斷,也是今明兩年會遇到真正的挑戰。一些正面競爭外的阻力可能會斜刺裡釋放,給它帶來被動。餘承東雖然樂觀多多,但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判斷。

而對徠卡來說,固然它有風靡全球的高端影響力,但是落在商業層面,它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12年來,它的財務面劇烈波動,雖有大賺多次,但連虧的時候更多。完成重組變革後的徠卡公司,業績在2010年成功大翻身,營業額上創造了歷史新高。2011年12月,它將44%的股份出售給美國黑石集團,次年完成私有化。如此,控制在機構資本手中的徠卡,雖然高端技術底色沒有失去,但形象上已是一個落寞的巨人。

事實上,我們稱它為巨人,許多方面勉為其難。它的整體營收落後於佳能幾十倍,落後於尼康多倍。雖然與華為成功合作,它的整體營收遠遠不如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某種程度上,華為P9,也意味著徠卡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渠道,兜售它的鏡頭。雖然它還繼續標榜高端,但已經開始大規模涉入大眾市場了。

多年來,徠卡一直覬覦中國市場。但本地實質高端消費有限,它的中國營收並沒有佔據全球更高位置。不過,幾年來,徠卡確實一直四處尋求強化中國市場佈局,只是它兩重渠道:是可以集成它產品與技術的終端形態;二是缺乏直達消費者的渠道體系。而華為在這兩方面,都在強化佈局,應該說,給了徠卡一個巨大機會。也因此,某種意義上,P9雖然形式上是個平等合作,但從財務面實質來說,徠卡急需華為的幫襯。你從徠卡CEO點評華為時略帶卑微的表態中,也能體會到某種懷柔心理。

此前傳聞說,徠卡可能掛牌中國香港資本市場。如果它與華為的合作走向縱深,華為的作用簡直是為它背書呢。資本層面的關聯,以後還說不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