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這不端午節就要來臨了嘛,值得我們高興的是又要放假了,或許你和很多人一樣,由衷地感謝屈原,要不因為他,我們還嘮不著放假呢!

你要這麼理解,那可真就錯了,端午節是來自屈原嗎?我們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帶香囊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答案是:No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端午節的真實來歷,和屈原之間又有什麼誤會!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到底是先有的端午節還是先有的屈原投江。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政治家。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屈原抱石投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而端午節,據考證,最早是用來祭祀楚國始祖火神祝融的節日。

《史記.楚世家》記載說: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吳回覆居火正就為祝融。楚國始祖祝融本名吳回,因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嚳命名為祝融。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那祝融為什麼不是水神、雷神或者別的神,而偏偏是火神呢?莫非他會玩兒三昧真火?

其實這個火神是跟大火星密切相關的,這個火正祝融正是觀測大火星的天文官,所以被稱作火神祝融。

何謂大火星呢?大火星,並非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火星,它屬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的第二顆星,即"心宿二"。相傳從帝顓頊時開始派人專門觀測此星的確切位置即來確定季節的規律。

夏曆五月大火星位於中天,為了讓百姓能夠明白時間的概念,就以祭祀神靈的方式把聖賢們發現的趨吉避凶的規律傳達給百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上古聖人傳播文化的一種手段。

所以,端午節就成為古代吳越地區部族舉行祭祀的日子,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祭祀。注意哈,從這我們就能知道賽龍舟最初是用來祭祀龍圖騰的活動,而不是紀念屈原的。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有描寫賽龍舟活動的詩句,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再說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菰葉包裹黍米蒸制而成,而五月正是黍米成熟的季節,也是大火星在南天正中的時候,所以用黍米包粽子祭祀大火星。寓意是五月初五在瘴氣瀰漫的毒五月祈禱火神的庇護。

發展到後來成為一種傳統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而我們意識裡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時,剛好遇到了端午祭祀火神,家家戶戶都有角黍,百姓們怕屈原在江裡屍體被吃了,就把角黍投入江裡,慢慢的就變成為了紀念屈原而吃粽子了,然後角黍的名字也漸漸淡去,就只剩粽子這個詞了。

看到這裡,想必你對端午節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就能知道:哦,原來最該感謝的人不是屈原,也不是伍子胥或曹娥。

那端午節到底真正的來歷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為什麼要選擇在這一天呢,還有一種說話是這樣的。

因為五月在古人的心目中被稱為五毒月,為什麼要叫五毒月呢?是因為在農曆五月份的時候,蠍子、蜈蚣、蟾蜍、蜥蜴、蛇這五種毒蟲就會出來。這種叫法在民間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了端午節要掛艾草、喝雄黃酒、帶香囊這些習俗,其實都是為了趨吉避凶。

那為何要選擇在初五這天呢?

使用黃曆或經常看我們節目的朋友都知道,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都是黑道日(月相不好引起潮汐湧動,影響人的情緒波動),而初五則是5月裡最兇的一天,(所以呢,古人選擇在這天來採取一系列活動進行辟邪辟惡,才有了流傳下來的這些端午民俗。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端午節當天為黑道日

在此,我大膽猜測,屈原之所以選擇在5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黑道日對個人情緒的影響導致如此行為。另外,屈原是一個82萃卦的人,萃卦自然卦象就是荷花,荷花是水的精靈,想擺脫汙泥,又不能完全擺脫。萃卦人特徵就是清高,有傲氣、才氣,易迷茫、孤傲,時有自傷、精神恍惚傾向,如荷花之易折。

而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正是典型的萃卦人,最後選擇結束生命的地方也是水中,迴歸水中的精靈。

因此呢,我特別提醒大家,在黑道日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狀態,不要安排重要事宜,另外,喝酒吃肉都能緩解黑道日的影響。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帶香囊竟然跟屈原無關?

總結一下就是:端午的由來一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節日,二來也是用來辟邪辟惡的節日,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就成了我們今天的端午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