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倡導種糧當官

朱元璋倡導種糧當官

古代中國,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戰爭頻發,農業生產格外重要,歷代均以農為本,將糧食生產作為重中之重。於是,農業生產成為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勞動。其中,明朝初年對於農業生產勞動的提倡、重視程度尤為突出。

皇宮種菜

歷代統治者都視糧食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元末饑荒年頭,親人餓死不少,自己也差點餓死,所以,他極其重視生產勞動也就順理成章。

在南京修建皇宮時,朱元璋下令將所有雕琢綺麗的宮廷設計一律都取消,立足於莊重儉樸,減少彩繪工程,不搞奢華裝修,“皆樸素不為飾”。作為地位至高、權力無邊的皇帝,朱元璋的“辦公室”不搞繁文縟節的裝潢,而是在殿堂牆上、屏風上都寫著歷代治平的典章格言、警句,以鞭策自己勤奮“工作”。

有意思的是,他還不允許妃嬪們把後宮搞得綺麗香豔、繁花似錦,而是在牆壁與屏風上畫耕織圖,以最直接的“圖片”方式教育妃嬪們要勤奮、不能懶惰。

史料顯示,明初南京皇宮最大的特點是亭臺樓閣少,山水花木少。那麼,皇宮內的空地都做什麼呢?朱元璋指示,宮內空地都開闢為菜地園圃,栽種應時蔬菜,供應皇家廚房。朱元璋一有空,或者批奏摺批累了,就跑到皇宮內的園子裡轉轉,看宮裡人給菜地澆水、施肥、鋤草、捉蟲子,看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地指點一番,這堪稱是這位“愛勞動”的皇帝的一大樂趣。

明朝吳繼登的《典故紀聞》卷二記載,一日,朱元璋退朝後,太子諸王陪同他觀賞宮中的小菜園,他意味深長地指著菜地說:“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

這道出了他在皇宮裡搞小菜園,讓“身邊人”參加勞動的緣由。可惜,朱氏後代出了個太愛手工勞動的明熹宗朱由校,成天忙著做木工活,而疏忽朝政,任由魏忠賢胡作非為,加速了本就千瘡百孔的大明朝滅亡進程,此是後話。

在封建時代,對於帝王來說,最正確有效的勞動應該是“勤政”,是把國家治理好。

全民墾荒

元朝留給明朝的是一個民生凋敝、破敗不堪的“爛攤子”。孟森的《明史講義》中記載,明太祖開國初年,收復的北方土地,臨近城市的土地多數是荒蕪的,一面是餓殍滿野,一面是榛莽叢生的大片土地。

為了解決困局、鼓勵勞動熱情,明太祖下令:“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分田地給農民,而且免除三年的稅賦,這在當時是相當誘人的政策。並且還補充規定:如果百姓在官府分給的田地之外,自己額外墾荒出的田地,“永不起科”,意思是絕對私有,永遠不收稅。

古代中國老百姓最愛的就是土地。這極大地激發了平民百姓的墾荒熱情,很多南方人舉家遷移到北方勞動、墾荒,當時社會上呈現出一番蓬蓬勃勃的全民勞動新氣象。明朝疆域內的土地得到了極大的開墾,“蓋駸駸無棄土矣”,開出了很多肥沃的農田,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田土面積較元代末年增長了4倍多。

朱元璋不僅提倡全民勞動,而且還很有經濟頭腦。《典故紀聞》卷五記載,“太祖(朱元璋)見朝陽門(今中山門)外有隙地,因命種桐、棕、漆樹五十餘萬株,歲收桐油棕漆,以資工用,省民間供應。”五十萬株經濟林木的收益絕對不小。

明太祖還曾特地下指令給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天下衛所分兵屯種者,鹹獲稼穡之利,其令在屯軍士,人樹桑棗百株,柿慄胡桃之類,隨地所宜植之,亦足以備歲歉之不給。”(《典故紀聞》卷五)

可見,當時從事屯田的軍人,不僅要種田收糧,還要栽種相當數量的果樹,以補充正糧。這可謂用心深遠,把屯田軍人的勞動力發揮到極致。

種糧當官

很多史料都顯示,朱元璋當了皇帝后,除其陰狠的一面,他完全可以算做中國歷史上最為克勤克儉的那類皇帝,他終生著力倡導全民的勞動之風,要把大明打造成愛勞動的帝國。

錢穆的《國史大綱》記載:“糧長以田多者為之……糧萬石,長、副各一人。輸以時至,得召見。語合,輒蒙擢用。”勞動光榮,種糧大戶也可以當官,這是明朝初期的一抹“亮色”。

儘管糧長制度在其後的實行過程中“頗多流弊”,糧長几乎都是各地的地主,但是,在實行早期也發揮過它的歷史作用,而且,它對於鼓勵督促勞動、鼓勵多收糧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據吳晗《朱元璋傳》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國家統計,夏秋兩季總稅收為:麥470餘萬石,米2470餘萬石。相對於元代同期全國糧食稅收增加了一倍半。儘管這其中還有其他因素,但毫無疑問,這同農民出身的皇帝積極提倡全社會“一起勞動”、著力構建“勞動光榮”的主流價值觀,是有很大關聯的。

《明太祖實錄》道出了朱元璋總的治國方略:“務俾農盡力畎畝,士篤於仁義,商賈以通有無,工技專於藝業。”可見,大明朝開國皇帝對於全民的“勞動”是有全局規劃的。勞動既創造了價值,又穩定了社會。(來源丨羊城晚報 作者丨李曉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