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那天我正在值班,忽然响起轻轻的敲门声,我喊了一声“请进”之后,心理咨询室的门被推开了,是我新带的毕业班学生小丹。

请她坐下后,我保持着一贯的温和态度,问她:“小丹,怎么了?”她的眉头马上打了个结:“冯老师,我想了很久,决定和您说个事。”我以为她和其他走进这里的学生一样,遇到了成长过程中的困扰,便说:“好啊,请说!”结果她告诉我:“我上周在宿舍被人偷了100块钱,这是我三年中第二次被偷钱了,我们宿舍已经发生过这种事情了!”

此时此刻我才知道,班级宿舍竟然发生了偷窃案。

我仔细问了小丹事情的经过,又去宿舍做了现场勘察,并调看了寝室过道的相关视频,基本判断出这是宿舍内部人员干的。在这么一个已锁定的范围内,如果对同宿舍的几个孩子“严加拷问”,加上“搜查核对”,相信很快就可以让事情水落石出。

但着手之前,我忽然问自己:“审”出来又怎么样?让她背个学校处分,带着“小偷”的“标签”踏上社会?还是让她醒悟,纠正错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我决定选择后者,我要通过呼唤她的良知,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帮助她弥补过失。

引导过程

1

明确“处理目标”和“所要的结果”

偶发事件由于具有偶然性,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事件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都存在着不同的“盲点”,处理时可能会出现走极端的情况,所以老师在处理这类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这次宿舍失窃事件,我给自己定的努力方向是寻回当事者身上的自尊心和良知,而非享受揪出对方那一刻的“成就满足”。因此我决定第二天召开班会,在向学生们诉说想法时,讲清“拿”钱的危害,并在班级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呼唤该学生的良知,帮助她明确自己的错误。与此同时,给她一个可以“回头”的余地,给她的“良知生成”铺路,以帮助她获得心灵上的健康成长。

第二天,我走进班级时,全班都已经知道有人偷钱的事了。由于我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又是她们的新班主任,我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期待。我意识到,这时候我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学生们敏感的猜疑,让他们对这件事产生“看法”。

我略一沉吟,平静地说:“大家可能都已经知道,小丹同学的钱被人‘拿’了,听她说应该是在宿舍被‘拿’的。大家都知道小丹同学家庭条件还可以,所以我想100块钱对她来说不算是很大的损失。”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沉重地叹了口气,说:“可有两个人损失就太大了,一位是‘拿’小丹钱的同学,还有一位是我。”

说到这里,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但很快就在我等待的眼神中安静下来。他们略显诧异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用“拿”这个词充满了意外和好奇,他们很想听听我接下来的说法。

这里我坚持用“拿”而没有用“偷”,是因为我想极力避免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成长的个体,不仅身体在成长,心理和认知也在不断成长,富含营养的食物可以促进人的身体茁壮成长,良好的道德引导可以推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标签”效应在此过程中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地都是纯洁的,因为毕竟是孩子,他们总会不自觉地犯一些错误,我认为那大多是由于无知或一时冲动造成的。所以我不给学生贴上“小偷”的标签,因为我们要有效引导他们,其过程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对人心的真挚感染以及对良知的呼唤。

2

从情感入手,用真挚打动人心

本次事件虽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却与之前类似事件的处理不当与引导不及时有一定关系。对待偷窃问题,我们容易把师生关系变成“警察与小偷”的对垒,如果能查出来,自然庆幸,如果查不出,学生偶然“成功”的尝试反而会助长不良气焰。老师通过“严打”,可能暂时控制住学生行为上的出格,却难以修复学生情绪的困扰和认识上的错误,所以,要治本。

如何治?那就得从学生情感入手,用情去感化、呼唤他们内心的光明。

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我接着说道:“先说说我吧,我还算幸运,损失要比那位‘拿’钱的同学小些,但我把‘自信’给丢了。记得第一次走进班级,大家看着我,眼神是那样清澈、安宁,让我感觉到大家的接受和支持,我因此找到了工作的勇气和动力,是你们给了我‘自信’。可现在,我面对一个喜欢‘拿’人钱的学生,想帮助她改正这种‘坏习惯’,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原来我的能力那么差!真不知道以后如何送大家走出校园!”说到这里,我难过地低下了头。

我的开场白里,没有用任何尖锐讽刺的字眼,却提到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伤害,让大家觉得事情可大又可小。

“老师,”我的话被班长打断,“我们都很接受您、喜欢您,我们还是支持您的。”

我淡淡一笑,说:“谢谢你,事实最能证明一切。”

学生被我这番理由给弄懵了,他们没想到我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否定自己。我看到有的学生眼睛开始湿润,有的学生睫毛眨得飞快,看来我已经打开了学生内心的防线。

于是我接着说道:“第二个受害者,我知道你正坐在下面看着我。”我一下子严肃起来,“我想对你说,你损失很大,现在是‘拿’钱,可拿多了就会成习惯,会让你沦为一个窃贼,被人鄙视和讨厌。你的随手一‘拿’,不仅会很快腐蚀你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吞噬你的财富,因为100块钱你出卖了善良的灵魂,伤害了你的同学们,破坏了大家彼此之间的信任,让大家都成了被怀疑对象。不仅如此,你还辜负了疼你的父母,让他们呕心沥血养育出来的女儿竟……”我的声音语调开始激动起来。

学生们互相看着彼此,似乎想用眼神把那个人揪出来。

3

将事件处理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

鉴于此次事件是在学生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会造成许多危害,除了可能促成当事人进一步发生不良行为外,还可能导致班级组织混乱、风气破坏,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友好互动性也可能遭到破坏,影响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所以,我在处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将偶发事件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将个别教育活动融合在集体情感的引导中,以期通过塑造积极的班级心理场,一方面给当事人一个面对自己过失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全班学生把压抑在内心中的对这件事的不安和不满及时发泄出来,促成沟通,清扫心灵的垃圾。

班会进行到此时,学生们的情绪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

“老师,我们怎么办呀?”有学生问道。

“这件事我不会处理,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我想了一下说道。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什么办法,需要我们配合吗?”

“是的,我想请所有同学都站起来对那位‘拿’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面面相觑。

“我先说吧,”班长开了个头,“这位同学,我不知道你是谁,当然大家也许会认为是我,正如老师说的——这件事会让我们彼此不信任。我想对你说,我希望你能把钱还回来,以后可以正直做人。我们还会喜欢你,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

团支书接着说:“我们班给学校的印象一直不太好,可我认为我们自己其实很棒,成绩虽然比平行班低,可我认为我们比别的班团结;趣味比赛我们输了,可我认为我们在比赛中有可贵的坚持;甚至卫生扣分比别人多了,我还觉得我们的行为比其他班级更人性化。唯独现在,我也和大家一样,变得很无助和自卑,因为我们都是班级的一部分。”

“对呀,我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不会因为某一部分受伤而舍弃它,可我们无法看着伤口不断恶化而毫无反应。”同学们纷纷诉说着自己的感受,他们的话语感人而真挚,充满期望。

“一个小小的失误会毁了我们的一切。”我在结束语中说道,“这位同学,我希望你能把这100块钱用信封包上寄给小丹。我永远不想知道拿钱的是谁,但是,我想亲眼看到你用还钱的实际行动擦去心灵上的污点。相信这也是所有同学的期待!”

我发现,在我的引导下,在“拿”字这个概念的标签效应下,学生们在接受这件事的同时,又想努力和我一起预防它可能会对班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结果与反思

接下来的两天,大家都关心着小丹那100块钱有没有还回来,可一直到周末结束都没有等到,大家有些失望了。而我则一声不吭,虽然我也很担心这次“呼喊良知”的行动会失败,可我还是期待着,毕竟人在“转折”时需要时间和勇气。

新的一周到来了,我还没踏进班级,小丹就跑进办公室,开心地对我说:“老师,您看,在学校传达室拿的。”是一封下署“内详”的信。拆开一看,是100元钱,没有只言片语,但我却看到了一颗被维护住了“自尊”的心。我的心情一片灿烂,班级学生们更是一片欢呼和掌声。相信,这次事件带给那位“拿”钱的同学的意义肯定很大很大,正如带给我们所有人的一样。

虽然这只是一次偶发事件,但这类“事件”在一些寄宿制学校并不少见。我们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遇到这种事时,要么由于缺乏解决能力和办法而急怒攻心,只是对学生一顿“恶言数落”,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认为“偷窃”也没啥,偷了也不会被知道;要么侥幸抓到了行窃者,给个处分,以为这样就恐吓住了“偷窃”者。其实不然,这样处理的结果,往往是给当事人贴上了不道德、不要脸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很可能会让其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和“不可回头”的无力感,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我非常注意“标签效应”带给当事人和班级学生的影响。在这件事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我始终没有训斥和责骂,也没有严查。期间,无论是我向学生诉说自己的失败还是让学生表达对该生的痛惜,都是为了让当事人体会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体会到大家都在努力伸手拉她,不让她走错路;体会到周围人对她的情感是无价的;体会到善良是多么受大家欢迎。如此,她才终于改正了错误,整个班级体也因祸得福,变得比以前更加团结友爱。

END

栏目: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班主任杂志

ID:banzhurenzazhishe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