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抹夕陽照古橋

【該文大約字1200,閱覽耗時約1分20秒】

世上萬般景色,唯鍾愛於橋,古橋。

其實世間真正的古橋並不多見,尚存於世的,只寥寥那麼幾尊而已。

查了資料,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修建了數以萬計奇巧的橋樑,這些橋橫跨在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也裝點了江山。

散文:一抹夕陽照古橋

古代的橋是先有梁橋,後有浮橋和索橋的,而拱橋最晚才出現。

據現有資料記載,自獨木橋、堤梁式橋出現始,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鐵路、公路等近現代橋樑的上千年中,我國的橋樑建造是經過漫長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陋逐步到完善過程的。

著名的古橋如西安的灞橋、趙州橋、盧溝橋、福建晉江的平安橋、泉州洛陽橋、杭州西湖的九曲橋、蘇州的寶帶橋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等。

最初的古橋,常隱在人跡罕至的山水間。

慢慢日子久了,隨著聲名的遠播,才為世人所知,才成了一道世上的風景。

我認識並瞭解這些橋,絕大部分只侷限於圖片及文字之中,收集了許多關於它們的資料和圖片,這多少有些愛屋及烏的意思吧。

散文:一抹夕陽照古橋

自己的家鄉,也有座古橋,無名的古橋。

言其無名,的確它名不見經傳。

說它屬於古橋的範疇,也是因了它的滄桑和斑駁所至。

這座所謂的古橋平日隱在皇宮寢陵深處,為荒草掩蓋。

橋不長,樣子最多十幾米,呈牛背樣的弓形,兩側有半米高的青石欄杆。

有陽光的日子,絲絲縷縷的陽光只那麼一抹,擠過樹的縫隙,厚厚地隨意塗抹在橋面上,泛著迷人的光澤。

橋不像路。路向來有很多種,寬寬窄窄,四通八達,抵向遠方。

而橋則不然,橋連接在路與路之間,遠方的行程不管多遙遠,必然要經過於此方可抵達。

所以,橋起了紐帶與承接行程的作用。

閒暇時,常去這座古橋走走,去感受那一抹夕陽照古橋所帶來的似幻似夢的錯覺。

常想,由古至今,究竟有多少人光顧過這座小小的拱橋呢?

他們都是些怎樣的人?

他們來自哪裡?又趕往何方?

這些疑問,常觸發了我許多奇妙的幻想。

陽光是暖的,因此,日子也常常是暖的。

清晨的陽光撫摸在小小的古橋上,古橋因此也年輕了許多,煥發著騰騰的朝氣。

傍晚的夕照輕撫著古橋,濃重的金色夕照塗抹在古橋上,古橋似乎有了更多的厚重和悠遠。

古橋的四周遍佈著古松,古松靜默地佇立凝望著古橋,古橋就愈發地顯得尊貴了。

散文:一抹夕陽照古橋

一日,有個樣子看起來五六歲的小姑娘,騎著紅色的三輪小童車,搖搖晃晃地來到古橋的邊緣,年輕的媽媽跟在後邊。

小姑娘說,媽媽,快來,幫我過橋。

年輕的媽媽跑到近前:孩子,你下來,看你自己能不能把車子推過去。

小女孩極其乖巧,奮力地推起車子向橋上走。

孩子氣喘吁吁地說:媽媽,橋為什麼要這樣啊?像極了老爺爺的樣子,還弓著背。

媽媽呵呵地笑著說:它是古代的橋,也叫拱橋,它很老很老了。

小姑娘終於站在了橋的最頂端。

這時,就有一抹金燦燦的夕陽撒下來,抹在古橋上,連女人和孩子也沐浴在金色的夕照裡。

遠遠望去,遠古的厚重與現實的輕盈,是那麼地和諧。

散文:一抹夕陽照古橋

世上萬般景色,唯鍾愛於橋,古橋。

認識和理解的日子久了,其內心情愫恐怕就絕不是愛屋及烏那般簡單了。

看,那一抹夕陽。

那夕照下的古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