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它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干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而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古琴家。“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可弦歌之”,在其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琴是必修之课,并谱“幽兰”、“陬操”等琴曲。孔子使用的琴被后人称为“仲尼琴”,相传为孔子自己设计、制作的。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

仲尼式古琴,是古琴中最常见的款式,它是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类,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孔子,但谁也说不清楚,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当年亲自设计的,可琴以“仲尼“命名,却是很恰当。因为它在所有古琴里面,是最为简洁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它的简洁而流畅、含蓄而大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内敛的风格。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仲尼式古琴

由于孔子对古琴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日渐盛行,并形成了古代文人必须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呈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故古琴也称之为“圣人之器”。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孔子》剧照

“仲尼古琴”作为中华先贤的修身之器,是孔夫子推行“礼乐文化”的重要工具,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容,心声契合”,从萌发阶段起,就不只是一件单纯的乐器,它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更是富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康熙年间“金声玉振”仲尼式古琴

附:仲尼式古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代表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前面为弧形,象征着天圆,底板为平,象征着地方。古琴最初有五条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条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加了一条弦,所以古人又称“文王七弦琴”。它有额、颈、腰、尾、发须,有龙池、凤沼、岳山、雁足;就以上各部件的命名,亦可看出制琴之工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仲尼式古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社会等级,后凑加的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个月,而居中最大之徽则代表君。

仲尼古琴今犹在,礼乐之风绵千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