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岭南50万秦军为何拒绝回援?

网路昙花

病重在身的秦始皇召见南征军副帅赵佗时,叮嘱他五十万南征秦军必须留驻岭南,纵然是中原有变,亦不得回援。此情节出自小说《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

秦始皇:【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将军谨记: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矣!】

后来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和赵高乱政,关东六国纷纷复国,举起反秦大旗。而岭南秦军主帅赵佗,遵奉秦始皇遗诏,断绝和中原的通道,终于为华夏守住这一方新拓疆土。

这无疑是很感人的情节,体现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为华夏民族千秋基业而无私忘我的雄才大略和广阔胸襟,随着小说《大秦帝国》的前三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分别改编成热播电视剧,原著小说也成为热门历史小说,因此这一情节也广为流传——可惜却只是现代小说家的杜撰。

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份”秦始皇遗诏“,赵佗断绝五岭通道,自立为南越国王时,也并没有公布过这份”遗诏“。作为一代帝王,秦始皇首先需要为自己的王朝和国家的延续负责,也绝不可能下这样的遗诏。

秦始皇下令攻伐百越,修建灵渠,连通长江珠江水系,开拓岭南大地,使之扩展为新的华夏领土,当然是功盖千古的历史贡献,但也并不需要夸张离奇地捏造史实来褒美,否则反而是适得其反。甚至,所谓「秦军一半主力五十万人,被赵佗留在岭南,导致秦朝兵力不足而灭亡」的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也只是对史书原记载的一知半解。

事实上,史书明确记载,秦始皇派去开拓岭南的五十万人,以各地【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为主,就是曾有逃避差役记录的百姓,地位低下的赘婿和小商人。也就是说,秦始皇是征集了一帮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人士,去武装移民,开拓新的疆土。正如后世的俄罗斯帝国征服西伯利亚,大英帝国征服澳洲,都是一帮冒险家、流放犯人为主力,而作为核心的国家正规军人只占其中少数。

同样,这次南征的五十万人,除了临时征发的社会底层人士,还要加上原楚国降军约二十万人,真正属于从前那支威震天下数百年的大秦铁军的,只占其中的核心少数,这也造成了南征军战力的良芜不齐,远不能和扫灭六国、北征匈奴的秦军主力相提并论。

而且,当时百越地区(包括浙江东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福建、广西、广东,以及越南北部),远未得到充分开发,遍布原始丛林,因此秦军在当地水土不服,病疫不断,同时运输粮草十分艰难。而百越人纷纷逃入原始丛林,宁可与禽兽为伍,展开游击战不断袭扰,也不肯臣服秦国。

因此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异常惨烈,连秦军主帅屠睢也在一次百越军夜袭中阵亡,此战损失【伏尸流血数十万】,

【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淮南子·人间训》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直到继任主帅任嚣、赵佗历时九年之功,(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最终征服百越大地的广阔土地,将其纳入大秦帝国版图,建立以任嚣为南海郡尉的岭南三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时,南征秦军只剩下大约10万人,而当地臣服的百越人口,也从战前的五十万锐减到不足30万。(数据出自《中国各朝人口》一书)

赵佗(南征军副帅)

所以,当公元前208年,关东六国纷纷起兵复国时,任嚣和赵佗就算想要北上回援秦朝,也是有心无力,他们更担心的,是中原战火波及到岭南。所以当时已经病重在身的任嚣命令赵佗“兴兵绝新道”,就是封锁了岭南地区和中原的通道,即横浦、阳山、湟溪三个关口,说辞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 】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楚将项羽、刘邦灭亡,任嚣听闻噩耗,北望流涕,终至抑郁不治。赵佗正式接管岭南三郡军政大权,自立为南越王,后来向新建立的汉朝称臣。

赵佗(南越国王)

数十年后,另一位千古一帝汉武帝再次派遣中原大军,灭亡赵氏南越国,重新将这块广袤大地收归华夏版图。


狐狸晨曦

不管秦始皇的遗诏有还是没有,但可以肯定的是,赵佗这个人已经背叛了秦朝。因为在秦朝最需要他领军北上勤王的时候,他却将通往北方的关隘封锁,并且趁机攻打了另外两个郡,将南海三郡统一起来,然后自称为南越国王。甚至,在汉文帝时期,还有过短暂时间的称帝,称自己为南越武帝。以上可见,赵佗背叛了秦始皇,背叛了秦朝,也背叛了生他养他的华夏!

具体到题主所说的岭南50万秦军为何拒绝回援,原因也非常简单。赵佗也是当年反秦的豪杰之一。

赵佗本来是赵国贵族之后,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动员各国旧军人南下攻打百越。在这一背景下,赵佗穿上戎装,随着南征的秦军来到了岭南,并且在这里立下了战功,逐渐做到了南海郡龙川县令的职位上。

当时秦国在百越地区一共设立了三个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赵佗仅仅是南海郡下属其中一个县的县令。也就是说,秦末的时候,赵佗在南越的职位并不高,至少这三个郡的郡守在他之上,而他所能指挥的军队也不过只有自己的一个县而已。

当中原大乱的时候,南海郡的长官任嚣病重,于是将赵佗招到床前,让他继任自己的位置,并且让他独立建国: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于是,赵佗切断了和北方的联系。着还不算,赵佗切断了与北方的联系后,又开始攻打其他两个郡,“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也就是说,

赵佗起兵反秦了

现在大家了解为什么赵佗没有率领50万秦军北上了吧!

赵佗也是反秦的豪杰之一,他怎么可能北上勤王呢?


历史风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目光转向南越地区。派遣50万秦兵,兵分多路。凭借着秦朝强大的支持,击灭了百越各部落,并且在岭南地区设立行政机构。而这些人基本也没有再回来,作为殖民者在当地“开荒”。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这50万人并没有回援。究竟为何?



岭南军团战斗力不强

这50万人并非全部是秦人,主要是六国的混合兵。还有一大部分人,来自六国的商人,上门女婿,杀人犯当在秦国地位特别低下的人。让他们前去一是为了征服,二是为了祸水南移。清朝末年,甚至干脆毁了通道,断绝了双方来往。

越人可能抄岭南军团后路

陈军说是打败了百越各族,但是没有完全消灭。他们凭借地形优势,与秦军打起游击战。秦军活动范围有限,一直担心会被偷袭。倘若他们回援,不然会遭到百越与起义军的夹击。



回归中原,秦军粮食不够吃

秦朝末年岭南比较落后,属于部落时代,绝大部分属于荒地。明朝末年动乱的时候,岭南军团与本土切断联系。没有了本土的支援,他们只好自给自足。倘若大军回撤,路上的粮草又该如何办?

岭南军团没有统一指挥

当年秦军进攻岭南,是分五路南下,五路兵马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官。中原大乱的时候,百越地区也一片混乱。一直到了南海郡的赵佗,杀了秦朝官吏,吞并了周围各郡,才将岭南统一起来。我是赵佗本人并没有对秦朝有多少好感,定然不会费力不讨好的回撤。



综合这四大因素,岭南军团回援是不可能了,还不如和越人和解,开辟新的国度。于是赵佗建立了南越国,实现了秦人与越人的和解,成为后来汉朝的劲敌。

还有人说这是秦始皇下的命令,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史书上并无此记载。类似记载出自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本土都丢了,岭南地区就能独存?恐怕秦始皇不会那么傻吧!


史之策

个人觉得,岭南不可能会有50万军队。这是当时秦朝远征岭南时候的兵力。经过残酷的战争之后,能剩下多少不好说。几十万的军队,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养得起。秦始皇为了开疆拓土,可以为50万军队供应后勤。但在平定岭南的战争结束之后,军队数量无异会大幅度减少。军队只需要维持住地方秩序即可,不需要太多,所以大批军人会裁撤、转业。岭南这样的未开化、经济不发达地区,能支持的兵力也很有限。估计岭南当时也就只有几万军队。

这点兵力到了中原,也是杯水车薪。秦朝的五十万主力部队,还不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给消灭了吗?所以当时岭南的领袖人物赵佗等人考虑都是封闭边关、保境安民,根本就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秦朝也并没有调动岭南的军队。因为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实在是远水不解近渴。从岭南到咸阳、洛阳等地,有几千里的距离。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大半年时间都未必能赶到。


国史拾遗

如果说当代最牛B的历史发明家,肯定非小说《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莫属。

《史记·南越列传》里写得很清楚:

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翻译一下,就是秦统一天下后举兵攻杨越,设三郡,流放罪人、七科谪之类的贱民迁徙到岭南,和越人杂居十三年。

而进攻的兵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更详细些,说的是:

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这是说秦军第一次以屠睢领兵攻南越,兵力来源是什么?——楼船之士。

那么,孙皓晖笔下的老秦人还客串水兵?事实上,按照西汉的制度来说,楼船之士还真主要在南方,看来最多最多,就是在秦占领的旧楚地征发的水军,而且看看任嚣和赵佗这二位官员,都不是秦人,而是赵人,整个一个元朝灭宋之后派去打日本的新附军。

而南越三郡的百姓军人的来源,反复提到了谪,难道老秦人都犯法了,要谪戍瘴疠之地?

至于赵佗的自立,南越的自守,《史记·南越列传》写得很清楚明了: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这段话里,秦朝的高官任嚣直接说得好“秦为无道,天下苦之”,这话实在不像秦始皇的口吻吧?

而赵佗后来的举动,私自杀死秦朝任命的官吏,换上自己的党羽,感情保存“老秦人”就这么个手法,宰了!

等到秦朝彻底完蛋,立刻出兵吞并两郡自立为王,这也是保存秦人?

说到底,孙皓晖应该看得懂文言文,他之所以这么写,就是千方百计为天下皆反秦朝的铁一般事实来涂脂抹粉,事实上,他如果真的要写秦朝的统治精神,一板一眼近乎机械的律令体系,确确实实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但是,在他的笔下,秦的法家,其实就是一群喊着法制口号的乡土文人,根本就看不到管理科学的创造成分。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一个成功的传播产品,善于利用自己目标用户的无知和情绪,也算是找到了密码。


刘三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这就是所谓的岭南兵团。岭南集团主要由六国的“七科谪”组成,所谓七科谪,也就是商人、上门女婿、杀人犯等秦朝眼中的社会渣滓,对于秦朝来说,这是一只杂牌军。虽然是杂牌军,但具有人数上的优势。对付百越这种未开化的地方是绰绰有余的。屠睢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后任嚣为将,赵佗副之。用几年时间统一了百越。陈胜吴广起义后,为什么这支岭南兵团没有回援呢?即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客观上的原因。

主观上,任嚣与赵佗就没有想回援。任嚣的临终遗言是:“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也就是说,任嚣和陈胜、吴广一样,也是认为秦朝无道的,他不在忠于大秦,而和陈胜、吴广一样,在岭南造了反。赵佗的看法和任嚣一样,听从了任嚣的建议。任嚣死后,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说:“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赵佗的办法,是即不听秦朝的指挥,又不允许起义军侵占百越地盘。这里成了他自己的“家天下”。

客观上,当时刚刚收复百越,人心未附。如果赵佗回归中原,越人可能抄岭南军团后路。其次,因为秦末天下大乱,军粮成了主要问题。中央不给,就地取材非常困难,如果再回军,谁来供应粮食?没有粮食怎么打仗?综合因素造成赵佗自立为王,成为南越武帝。

至于秦始皇的遗诏,那已经成为历史之谜了。既便是有,也被赵高与李斯篡改了。历史的真相,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据。


春秋史社

大厦将倾,人力不足以救。秦帝国已经走到了崩塌的边缘,远在南方的岭南兵团,不可能不知道秦皇宫正在经历的事情。赵高专政,胡亥昏庸,忠臣良将死,国人寒心,帝国危矣。

至于说秦始皇有没有下令让不得回酒咸阳之事,我们不得而知。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作者杜撰,都不重要。

天下大势,四方起义,秦朝分崩离析。即便是有章邯带领虾兵蟹将出现了扭转乾坤的转机,可惜最后依旧被逼投降。秦国彻底断了希望。

而南方兵团,一方面要镇守刚刚攻打下来的广大地域,抽不开身。另一方面,也是处于对大势的判断,秦朝亡。故而保兵守土,不回救。


看点儿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赵佗率领10万大军征服两广地区,而岭南地区是久时楚地,秦末动乱,久楚势力是动乱主力,而赵佗的这十万大军依靠着岭南山险,仅仅是能够自保,所以之后秦末战动,它才没有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