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教育:我與藝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三个月的教育:我与艺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三个月的教育:我与艺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三个月的教育:我与艺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今年高考前的三個月,我是同高中藝考生相處過來的,而這段經歷則是由我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所為之帶來。身在教育機構,作為TA們的班主任和歷史任課老師,我在短暫的藝考生教育過程中,頗有幾分心得與體悟。

TA們不一樣 ▽

跟高考文化生(我們平時所說的文科生、理科生)不一樣,TA們是高考生的另一群體,即高考特長生,並且屬於藝術類這一支,而另一支則是體育生。這樣說來,TA們應該叫“藝術類高考學生”,而更專業的說法則是“報考藝術類院校藝術專業或普通高校藝術專業的考生”。單看這高大上的稱呼,就感到TA們是一個不一樣的群體,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藝考學習之路,任重道遠。

TA們大多在過了高中一年左右的時間後,就由於多方面原因而選擇並踏上了藝考之路,隨即便到藝術培訓機構進行藝術專業課學習。而進入高三學期,TA們便開始進入藝術專業考試階段,有的只參加了全國聯考,有的為保證有大學可報考,便不辭長途跋涉而又去參加了校考。其中,聯考成績較好的,則可以較早地進入文化課補習階段,雖然說“較早”,但此時也已到了高三上學期期末;而那些還要去參加校考的學生,則會晚一點,大概要到春節過後。

由此可見,TA們整個高中時期,第一年在原學校進行正常的文化課學習,而接下來的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被用來進行藝術專業的學習和考試。這樣,TA們也就只剩下半年時間,用來補習和複習,甚至可以說是預習文化課的理論知識。所以,作為藝考生,TA們的學習任務是較重的,難度也是較大的。而要在短短的時間裡,既要學好專業課,又要補上文化課,可想而知,TA們的心理壓力之大、肩上負擔之重。但是,對讀大學的美好向往,卻始終激勵和鼓舞著TA們,在求學之路上堅持著、努力著、拼搏著。

藝考心理之路,曲折蜿蜒。

正是因為TA們是高考生中的一個不一樣的群體,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高考之路,所以TA們的特徵也呈現出一種藝考生之個性,而這突出地表現在心理方面。在高考指揮棒的揮舞下,學校及其老師會較多關注文化成績較好的學生群體,而藝考生則在某種程度上會得到不夠多的關注度,這就使得TA們產生一種“邊緣化”的心理,因而難以和諧地融入原學校整個集體。而在校外的藝術培訓機構中,由於一些不確定因素,藝考生處於一種變動不定的狀態,所以,在新的藝術培訓集體中,TA們心理層面的歸屬感和集體感也不強。這就導致TA們存在一個共同的心理問題——感覺孤獨。同時,藝術專業成績也是造成TA們心理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聯考成績較好,可以不去參加校考,只要在接下來的半年(準確來說,應該是三個月的時間)中,認真補習和複習文化課就好,如果再拿下一個不錯的文化成績,即高考成績,那麼TA們就可以較為輕鬆地讀一個高層次大學。但是,如果聯考成績並非理想的話,TA們就要忍受長途跋涉,及時去參加校考,而這也是決定TA們能否有一個到大學去讀的途徑和門路。當然,校考成績發佈的時間因校而異,有的早,有的晚。而這並不算長的等待時間,對TA們來說,則是漫長且煎熬的折磨與錘鍊。

等校考成績公佈時,校考成績好的,則在一陣歡呼雀躍後,繼續投入文化課學習過程當中,並表現出信心百倍的姿態;反之,則猶如焉了吧唧的缺水盆栽,垂頭喪氣的模樣流露出“我想放棄”的心態,全然不顧已經苦苦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文化課學習之付出,而對“只剩兩個多月就要參加高考了”的實際情形心生牴觸、排斥、厭惡,甚至對學習產生麻痺的心理,抱以“誰愛高考誰去高考”的態度。應該說,TA們的心理曲線就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就如教育機構附近那條江水般蜿蜒。

所以說,作為高考生,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但作為藝考生,TA們又是不一樣的。需要補充的是,TA們的不一樣,突出體現在TA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那種藝術氣質,包括看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實有幾分藝術氣息,跟別人所想所做有所不同。至於穿衣打扮,那就不用說了,藝術特徵十足。有時候,不得不說,我很難理解TA們的藝術思維。可誰讓TA們是藝考生呢,所以說,TA們真心不一樣。

三个月的教育:我与艺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 我與TA們的相遇、相知、相處 ▽

三個月,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這足夠讓我對藝考生教育有了初步的認知,也讓我在同TA們的相遇、相知、相處的過程中,對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有了說不出的體驗感和喜悅感。

我同TA們於今年二月底相遇,即校區藝考生入學測試之後。我是今年一月份才進入教育機構的,但初入社會的彷徨與不安之感,在短短的幾日之後,就淡而化之了。也許是機構的工作氛圍使之,也許是我本人準備足夠充分使然,但無論怎麼說,我終歸是較快地適應了這份教育工作。也如劇本里早已寫就的,我按部就班、步步為營,隨著機構一起成長、發展、完善。很快,我迎來了工作的第一個重任——擔任藝考班班主任並講授歷史科目。剛開始,我只是作為校區理科班臨時班主任,但隨著藝考生入學測試的結束,改卷、統分、登分、核對、分班、組會……一系列工作的完成,我便正式走馬上任了。

那是二月二十五日上午時分,我走進藝考生高考班文科二班,看著TA們,心情是頗為矛盾的,既緊張又欣喜,既侷促不安又手舞足蹈,可能,一切就要開始了。就這樣,高考前的三個月,我同TA們相遇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緣分,而我也在第一次班會上,使用了“緣分開啟師生關係”的教育理念來展開,並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這個相遇有點晚,但卻剛剛好。

在接下來的日子當中,我同TA們從相遇漸漸地走向相知。應該說,作為文化高考生而上大學的我,並不是很瞭解藝考生這一群體,尤其是我班上的TA們,這就使得我們走向相知的路程,顯得坎坷、艱難、無助。隨著校區藝考班正式開班,文化課培訓高考工作也就全面而有序地展開了。班主任工作和歷史課程教課是我的主要工作,當然也有其它一些校區教師工作。

先說班主任工作,這是至始至終都令我萬分頭疼的工作,因為TA們很難“管”。我剛開始管班的時候,比較傾向於集體教育的模式,說什麼、做什麼,都是一次性向全班交待清楚,佈置班級工作亦是如此,給予班委組織的主動權和自由權較少。但是,TA們都不是很聽我的話。可能我太年輕,經驗不足,難以服眾;也可能我對TA們知之甚少,get不到有效管教TA們點子。於是,我換用“各個擊破”的戰術,進行點對點式的聊天和談話,也鼓勵TA們張揚個性,各自馳騁。

而這種教育模式在短期內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同每一個人多了一份對彼此的瞭解和知曉,相互之間的關係較之於開始時候,要好很多。然而,一勞永逸的工作不是我的專長。不久,校區領導、任課老師,包括我自己都感覺,“這個班好散,不是一整塊”。我反思,這難道是鼓勵個人自由發展的教育模式嬗變成個人自由主義教育模式了麼?想了許久後,並在校區領導的指導下,我遂採用集體和個人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來管班。但終歸鋪墊工作做得不完善,後續調整工作和補充措施並未發揮較大的作用。應該說,班風的集體性不強,班容顯得較為鬆散。而這種結果的主要責任在於我前期的班主任工作,未能做到位,而且,當班級管理工作出現問題時,我又偏執於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沒能較早地吸取辦公室其他班主任老師的建議,也過度依賴和信任班委的執行力與管控力,終究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留有些許遺憾。

三个月的教育:我与艺考生共赴高考之回望

再說歷史課程教課工作,實際上,我也只教了兩週的課時,所以,沒有太多可以呈現的內容,姑且談一下自己的認識。由於自己剛出大學校門,又缺乏授課實踐,再加上藝考生三個月的文化課補習內容,就是高中三年的知識的串講與貫通,可見此教課工作的難度之高。職是之故,我確實難以在做好班主任工作之餘,勝任課程教學工作,所以向校長申請了更換歷史任課老師。

應該說,高三課堂的講臺,還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上得了的,尤其是高考前三個月的講臺。其對任課老師的綜合能力要求之高,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也深知,作為藝考生的TA們,高考成績不需要太高,而且以我的能力,是能夠將TA們的歷史科目成績穩定到一定水平的,雖然是一個不高的水準。可我最終出於為TA們負責的教育理念,絕不允許自己聽信別人的“糊弄”式方法,也自覺放下對較高課時費的人性需求,申請由資歷較老的歷史教師來授課。

總之,結合兩週的授課以及後續的個別問題輔導工作,我就TA們的課程理論知識方面的情況,稍作分析。不得不承認,TA們的課程基礎知識是較為薄弱的,課堂的掌握效果也不佳。當然,學習任務之重是TA們無法逃避的軟肋,畢竟要用三個月的時間來學習三年的知識,本身就是一個艱鉅且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此外,可能由於TA們身上那種藝術細胞所展現的特質,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斥著較多的感性因素,而這表現在學習態度上,即是不太那麼的認真,當然這是相較於文化生來說的。而總的來說,在學習方面,針對TA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我認為最好的莫過於“望梅止渴”和“畫餅充飢”式的鼓勵與激勵法則。

就學習而言,TA們確實跟文化生不一樣,需要更多的感性式鼓勵、關愛、讚揚,以及類似於誇張般的激勵性語言、語調、語氣。如此,TA們的學習心態才會更為端正和正確。總之,我覺得基於相知過程的班主任工作和課程指導工作等教育實踐,總體上來說,開展並進行得還算可以。

跟TA們之間的相處,有淚又有笑,有苦又有甜。三個月的相處,能產生多少量的感情,又能培養幾分厚重的回憶呢?對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該說,我和TA們相處得還不錯。但總得承認,彼此之間的感情和情誼,有深有淺、有長有短、有斷有續。也可能,作為文化考生的我,註定跟作為藝考生的TA們難以在彼此之間的認知溝渠上搭建一座十足的橋樑;而且,從山村走出來的我,跟家庭條件並不差的TA們,在很多問題、看法、感受方面,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分歧和矛盾,甚至是衝突。也就是說,跟TA們的相處,需要相應的教育之道、生活之法。

但終歸來說,也是我始終所認為的,尊重對方,也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這條教育理念應該算是顛撲不破且耐得住考驗的真理,而我也得以將相關的教育工作,較為順利地展開和落實。所以,我認為尊重學生,小到TA們的生活需求,大到TA們的人格表徵與特質,都是教育理念中應擺在頭等位置的引路牌或方向標。當然,尊重並不代表也不意味著就是無底線、無限制、無約束的滿足。對於TA們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不合乎教育規則、有害學習和生活的要求和需求,作為一個老師、教育工作者,要在給予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程度,甚至完全程度的拒絕與批評,畢竟,教育不是無條件的愛,需知,過分的愛即是溺愛,過度的教育則是教壞。

應該說,回顧相處的三個月,每當管不住TA們的時候,眼裡灌滿了鹹鹹的液體;每當TA們變得懂事、聽話的時候,自己連心裡面都是笑呵呵的;每當輔導TA們功課而看不到進步時,真心覺得教育工作難做得很;每當節假日和娛樂活動時,大家在一起看著電影、吃著零食和蛋糕時,又是感到多麼的甜蜜和幸福。然而,可惜的是,三個月的時間,太短了。相處的日子,一轉眼間,就到期了。

始於相遇,行於相知,終於相處。三個月,三個“相”,在學習和生活上,可能還有好多教育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沒來及領悟和掌握,但隨著高考的來臨,我們離別的日子也來臨了。

▽ 寫在結尾 ▽

就我而言,三個月的藝考生教育,是我踏上教育工作之路的開端與基石,也是進入社會的號碼牌和許可證。

就藝考生來說,TA們同廣大高考生是不一樣的,因為TA們多了幾段學習之路,相應的也就多了幾條心理之路,而最大的不一樣,則是TA們身上獨有的藝術氣質,以及相應的藝術視角和藝術思維;但同時又是一樣的,因為TA們也是考生,也有讀大學的美好向往和美麗願望,也很努力,也很勤奮,雖然偶爾懶散,偶爾耍賴。

高考如期而至,我和TA們的分別之日也已到時。三個月的文化課補習,三個月的藝考生教育,所聞所得,所知所解,就讓高考來證明吧!

值此高考成績將要公佈之際,我真心希望TA們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從而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以繼續前行於接受教育的希望之路上!

張維康,歷史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喜歡讀書,熱愛寫作,致力學術,從事教育。座右銘是“行我所行,做我所做,聽於己心,且學他人。”

一、來稿基本要求:

  1. 對於已發佈的稿件,請直接附上鍊接,註明來源和在哪些地方投遞過

  1. [email protected]

  2. 文章被採納後我們會與您取得聯繫,支付稿費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