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就得端著

大王叫我來巡山,聽聽三刀侃大山。

端午節,就得端著

端著,不是拿腔作調,不是裝。

指兩手平拿著,是一種敬畏姿態。簡單說就是做人得摟著點兒,也就是說,要對生命或者別的什麼東西保有一顆敬畏之心。

比如過端午節,為的不是吃粽子,而是敬屈原。屈原不是滿大街都有的屈臣氏,屈原只有一個。對待中華文化絕無僅有的屈大夫,得生生敬仰。

稱謂上敬,所以說端午安康,而非端午快樂。

形式上敬,所以划龍舟吃粽子。

心理上敬,所以將自殺行為上升到文化層面。

端午節,就得端著

敬畏心是一個人思想靈魂中最基礎的素質,更是一個民族不能或缺的優良品質。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敬畏心。敬天敬地敬祖上,畏言畏人畏鬼神。

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教。

道教作為華夏神州炎黃子孫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國人的根和本。如果從道教文化的角度來挖掘當代社會一些奇怪現象的思想病灶,比如為利益鋌而走險,為權位僱兇殺人,為愛情反目成仇......這些事件暴露出的正是當代人所缺失的敬畏之心。

敬畏心不是迷信,它是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對人與自然和諧應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這種心理的警戒與自省作用,有助於規範和約束人的言行舉止。

端午節,就得端著

道教最高信仰是尊道貴德,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神有高尚的德行。如果德高是一種虛偽,那就失去了敬畏的前提。比如,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方世玉的岳父雷老虎,便常把“以德服人”掛在嘴邊。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裡都崇尚和履行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中“恥”就隱含著一種敬畏,它是指對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義。比如兒子說,爸爸,太陽曬屁股了還不起床,你知不知道羞恥。

人做出有悖禮義之事,原因就在於不知羞恥,缺少敬畏。

端午節,就得端著

自古以來的賢人能士大都知恥而敬畏。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他們的共識。淡漠貪嗔痴欲,堅守內心的道德信仰,才是為人正途。這和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人生觀很相似。

話說康德一生中敬畏兩件事物: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內心的道德。

道德不分國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敬畏心正如同這把尺子上的刻度一般,深淺有道。

端午節,就得端著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然而,換個角度,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敬畏似乎約束了我成為極限運動員的可能,因為我怕死。敬畏似乎湮滅了我成為名師的可能,因為怕誤人子弟。敬畏似乎斷絕了成為萬人迷的可能,因為怕求愛隊伍一路從東街口排到南門兜。也就是說,敬畏似乎掐死了我成為各種成功人士的可能,因為我怕輸。

好的,我承認在替自己找藉口,以圖掩飾自己既懶惰又怕失敗的本質特徵。

端午節,就得端著

無論如何,端午節,粽子要蘸著白糖吃,屈原要划著龍舟懷念,敬畏心要時刻著保有。無知者才無畏,咱可以自我安慰。總之,作為一個什麼都知道一點的知道分子,總得配套地敬畏些什麼。

正所謂敬畏心一開,好事自然來。請攜手平常心,粽情你的人生路。

端午節,就得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