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創作祕訣

不受情緒起伏的影響

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創作秘訣

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不受情緒起伏應該是一個基本功,久石讓在書中提過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健康情況、心情和周遭環境等也成為影響當下外在狀態的可能因素。如果讓自己完全隨著當下的狀態起舞,一遇到好事,心情愉快,就覺得似乎可以寫出好作品;相反,若心情不佳,創作也就因此停滯。

對於需要長期創作的人而言,如果完全藉助情緒作為創作的依託,那是相當危險的事。

我以前在演講時提過類似的建議,區分愛好者和職業者,其中一條就是看是否看狀態,一個寫作愛好者,會經常狀態好的時候才會寫作,但一個職業作家,不管狀態如何,必須要保持每天寫上幾千字或固定的頁數。而一個小姐也不可能等,性慾來說才去接客。

久石讓是以爵士樂手為例,每天的工作是現場即興演奏,而即興演出的優劣與否,往往容易受到情緒高低起伏的影響。如果某天觀眾席上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聽眾,樂手的情緒一來,就能呈現出一場絕佳的演奏。但是,隔天是否還能有相同的表現呢?完全依賴情緒的話,無法讓演奏者每次都維持著表演所需的適度張力。

當一年要演出幾百首甚至是更多首的現場演奏,很快就會無法感受演奏的刺激,然後有些樂手就會藉助毒品。所以不少爵士樂手、搖滾樂手都會不自覺地沾染上毒品。

保持規律的生活節奏

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創作秘訣

前幾天的文章:哲學家 和 村上春樹的文章中都有過類似的建議,對於創作者來說,應該建議讓生活固定的步調,儘可能過著規律、平順的日子。

久石讓進行電影配樂時,每部電影需要在一個月創作出20 至30 首左右的曲子,必須事先分配好每天的進度,哪怕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也不能以這種的藉口放縱自己,要設法不打亂自己的步調,按照進度進行,才能準時完成。

久石讓在創作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宮崎駿導演,2004)的配樂時,為了專注於作曲,一直待在小淵澤的錄音室。具體而言,我每天的時間大致分配如下:

  • 早上9 點45 分,在手機鬧鈴聲中醒來。

  • 喝杯咖啡,10 點到附近山上散步1 小時左右。

  • 11 點半左右,享用早午餐。

  • 衝個澡後,12 點多進錄音室。

  • 專心作曲到晚上6 點。

  • 6 點用餐。無論肚子餓不餓,強迫自己一定要吃晚餐。

  • 7 點半再回到錄音室內作曲,直至凌晨12 點或1 點左右。

  • 接著,喝酒緩和緊繃的神經,做做伸展運動放鬆身體。

  • 躺在床上看書,準備就寢。大約凌晨3點半至4點左右入睡。

若再認真一點,也可以不吃晚餐一直做下去,或徹夜趕工。但是,這麼做的後果將導致負荷過重,隔天的效率一定會降低。作曲家如同馬拉松選手一樣,若要跑完長距離的賽程,就不能亂了步調。

藉助固定的步調,製造出容易保持專注的工作環境,並且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如此一來,就幾乎不全受到情緒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了。

擴展自我的關鍵:量勝於質

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創作秘訣

久石讓提出了一個觀點:量勝於質,多看、多聽、多讀是件很重要的事。

創造力源自於感性, 而構成感性的基礎則是腦中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不斷增加腦中的知識與經驗,有助於擴展個人的包容力。

舉例來說,若有人問道:“ 看過某部電影了嗎”,你卻只能回答“ 還沒看過”,這段談話就無法繼續。如果只是一般的閒聊就算了,但是若對方也許是想借著這部電影,談談與創意相關的話題,此時若搭不上話,豈不是可惜。

有些書籍是必讀書。回顧過往,每年都會有幾本被定位為剖析時代面相的書,就如同當年的標誌一般。即使每年只讀兩三本,如果能夠毫無偏差地抓住書中重點,也是很了不起的。這可是需要相當的能力,能夠自行篩選事物。

一般而言,我們並不清楚哪本書中具有上述的價值。對於不知道該如何篩選的人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大量閱讀。

量勝於質, 即指吸收大量知識進入腦中。雖然有時會感覺所讀的書很乏味、一點也不有趣, 不過這也是種累積。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再通過自己不斷過濾, 在此過程中就能逐漸培養出篩選的能力。

將觸角伸展至各種領域,讓自己多看、多聽、多讀,走走、嘗試、感覺,儘量不斷增加自身累積的知識或經驗。

久石讓不太喜歡旅行。但有機會一定儘量到各地親眼瞧瞧。他在為一部以北京為背景的電影配樂時,實際走上幾回,才知道北京大得離譜,北京春天刮的黃沙真是夠戧……” 有了親身經歷,就會會增加印象的深度。

儘量多接觸一些事物, 擴展自己的包容力, 乃是磨鍊感性的最高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