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態

2017年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的致詞

金融科技對整個金融功能的衝擊的同時,也顛覆性地改變了金融業的運行模式。和傳統金融機構的運行模式不一樣,金融科技的運行模式, 第一、是平臺的和非網點的;第二、是輕資產的和重數據的;第三、是拉近客戶距離的,減少了中介; 第四、是把操作的過程的價值環節自動化了;第五、是賦權客戶的。這些運行模式得變化正在顛覆性地衝擊現有的金融系統,使得現存的金融生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生態。今天我在這個論壇簡要地討論金融科技對金融生態的衝擊, 題目是《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態》。

一個金融生態通常包括金融服務的供應方和提供者(金融機構)、需求方(消費者)、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金融監管者和有關法律等四個方面。

一、金融科技顛覆了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模式及市場競爭生態

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的衝擊是巨大的,它把傳統金融產品從設計、生產、風控、銷售的過程從內生的過程變成了一個外化的過程, 由此根本地改變了 傳統金融機構的組織構架和經營模式。傳統金融機構以前產品的設計、生產、風險控制、資源配置、銷售完全是在一個金融機構內部產生和進行的,金融機構的規模有大有小,但產品和服務生產的流程是內生的。金融技術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內生的環節,不同的金融科技的企業,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環節切入這個生產過程。例如,餘額寶是在存款環節的派生切入,各種微型信貸是在貸款環節的派生切入,各種眾籌是在融資環節的派生切入。所以,金融技術把金融業的生產鏈拉長、拉細,而金融科技企業能夠通過專業化和細分市場併入這個生產鏈。這樣, 傳統金融機構的內生的生產過程外生化、社會化、商品化、產業鏈化了。由此,今天整個金融業的產品的設計、生產、控制、配置、銷售變成了一個產業鏈, 變成了一個市場化的過程。

金融產品的設計、生產、控制、配置、銷售的產業鏈化和市場化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機制。第一、因為外包和合作,它使得金融機構的傳統內生的經營成本商品化了;第二、因為生產鏈的變化,它使得金融機構的傳統的單一利潤共享化了;第三、因為多方介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共擔化了;第四、因為合作,傳統金融機構的獨自經營夥伴化了。

這對傳統金融機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一、從一個封閉的自我體系走向一個開放的體系; 第二、從內部行政的運營走向一個市場化的經營;第三、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化的過程——市場化、專業化、效率化、競爭化。所以,這對金融機構的生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以上挑戰得以發生, 是因為在金融供給方的第二層面出現了無數金融科技企業,它們以專業化、垂直化合細分市場為特徵,以對客戶和市場的更深更細的瞭解,切入傳統的金融機構,衝擊傳統金融機構,也逼迫傳統的金融機構把它從原來內生的、封閉的產業過程外生化、生產鏈化和市場化。 曾記,20多年前我在中國銀行工作,當時信用卡剛開始在國內興起。我們內部有很激烈的討論,辯證信用卡業務究竟是應該安排在銀行自身體系內,還是把它獨立出來,還是在銀行自身體系內,但是單獨核算。 最後,發現信用卡運營有特殊性,把它放在銀行體系內很難發展, 還是把它獨立核算了,但是還是屬於銀行的部門,只是相對獨立。 今天,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把它的消費信貸以子公司的形式單獨運行。 同時在存快、支付、貸款、甚至風險管理,反洗錢,鬥在和金融科技企業不同程度的合作甚至外包。

如果消費信貸可以獨立或外包,市場化和社會化,還有什麼業務不可以獨立、合作和外包的呢?如果獨立和外包不斷髮生的話,傳統金融業留下的是什麼?以前傳統金融業的一端是客戶,一端是資金,連接的是一個流程,流程代表著質量和品牌。今天,這三件事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客戶今天不再單純屬於一個金融機構,流動性不再單純地屬於有網點的金融機構,而過程已經被肢解,變成一個個垂直的金融科技。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整個的生態變化了,從內生變成了外生,變成了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整個金融模式完全變了。

在無數垂直的金融科技企業侵蝕和顛覆傳統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金融科技平臺出現了,這是一個新的生態變化。蘇寧的供應鏈金融是一個例子。供應鏈金融既是新的產業,又是一個純粹的舊的產品。它以前是混在銀行貸款業務中的一種業務,今天金融科技把它派生和細分,綜合並專業化,它成為一個小的生產鏈,融合成了平臺。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垂直細分,它是一個小的細分的專業的平臺。螞蟻金服是又一個金融平臺的例子,它更一般也更大,通過平臺,螞蟻金服經營存款、小額貸款、零售貸款、 支付等多種金融業務。 今天餘額寶是世界上最大的貨幣基金。

未來的金融產品生產者/供應商/金融機構的生態結構是怎麼樣的構架目前仍然不清楚。 細分和垂直的金融科技以其專業和效率一定會繼續存在,通過激烈的競爭,一些金融科技企業存活下來了,並不斷成長,成為金融產品和服務市場的主要提供者。傳統的金融機構可有三種結果, 第一、它們通過市場化和科技化改革維持自已的品牌和細分和垂直的金融科技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係,雙方競爭共存。第二、傳統金融企業在市場化和科技化改革中利用已有品牌和市場優勢大量收購細分和垂直的金融科技企業,併成功地把這些企業內生化,成功地把自己轉型成現代科技的“金融超市”。第三、傳統金融機構或許被細分和垂直的金融科技企業蠶食,徒有空架,可能消亡。平臺的發展是最有想象空間的,也是最為艱難的。現有的細分的金融科技企業都是平臺,只是較小的專業平臺。大的一般的金融平臺正在形成, 但要建立全面的金融生產品臺,承擔金融平臺的風險, 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旦大平臺形成,則很可能是一個壟斷的平臺,使得金融市場出現集中和分散的兩個極端。所有的產品都可以是細分地、垂直地在平臺上操作,無數的競爭可以在平臺上出現,應該是一個公開的平臺,但平臺本身可能是壟斷的。

二、金融科技改變了需求者(消費者)的生態

以前我們說消費者, 消費者是被動的,所以有爭奪消費者之說, 消費者屬於金融機構,當時的討論是誰有消費者誰有市場和未來,這是10年以前的觀點。今天因為金融科技賦權消費者,消費者的地位大大提升了, 消費者有多重選者,消費者黏度下降。我們討論的不再是消費者,而是消費者體驗。說起來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變化,但是它改變了消費者生態。 第一、金融科技賦權消費者,市場的重心或權力向消費者傾斜,消費者真正成了“上帝”。第二、金融機構對消費者服務的標準被迫大大提高了。第三、 當消費者面向無數的供應商,可以對產品生產者有無數選擇的時候,消費者本身變成了平臺,這是一個最為根本的生態變化。當消費者本身變成平臺的時候,對消費者的教育、保護以及消費者本身的定位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三、金融科技改變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生態

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移動的第三方支付便捷顧客支付,也在助力網絡商業模式發展,包括電商、金融等多種網上交易,支持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加快了去現金化。區塊鏈又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區塊鏈的好處是安全、透明、便捷。區塊鏈的弱點也是明顯的,它強調透明和認證,使區塊鏈規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區塊鏈的擴展和能耗是它的瓶頸。但區塊鏈的挑戰在於它提出了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根本問題。在區塊鏈情況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是開放平臺的, 讓第三方可以加入的,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 原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原則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

四、金融科技正在衝擊金融監管和金融立法生態

金融科技最大的衝擊是在金融監管和金融立法領域。

很長時間內,金融監管都是監管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出現之前,當整個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風險控制和銷售的功能是內生的, 都是在一個機構內部產生的時候,監管機構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當時的金融監管有過英國的原則監管和美國的規者和監管之爭。金融從分業走向混業後,對金融監管有過機構監管還是功能監管之爭。但上世紀80年代後, 美國金融市場從分業走向混業, 也還順利,這場爭論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本世紀初,在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下,金融監管者開始討論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但相當長時間,金融監管主要職責是對國內金融機構監管。

金融科技正在衝擊這些金融監管理念。第一、在原則上,今天以原則為主的金融監管已經不能有效地監管以科技為主導的金融科技,以規則為主的金融監管也難以覆蓋金融科技的發展。在金融科技的前提下,金融監管沒有任何選擇,只有從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第二、在空間上,因為大部分科技金融都是跨區域甚至跨境的。金融監管只有從一個靜態的店,一個城市走向跨區域和跨境的監管。我在IMF的時候,有一個荷蘭公司在非洲做跨境移動支付業務。這家公司原來是做電訊的,看到金融機會很好,開始做金融,跨境5個國家,他和這幾個國家的央行行長都來找我, 討論跨境金融監管合作框架。第三、在時間上,在金融科技下,監管必須是實時的,因為金融科技模型迭代很快,一些金融公司的模型一週一迭代。也因為金融科技下的市場發生和波動變化都很快,沒有實時的監管很難避免市場或系統性的波動和風險。第四、因為金融科技賦權個人,個人變成了一個平臺,教育和保護消費者成為金融監管的重要職責。第五、在重數據的經營模式下,數據的隱私性、歸屬權和保護;大數據的使用、透明和公開; 個人的法律地位、責任和權益,正在日益稱為公眾和社會關注的重要事情,需要有新的法律的框架。

在傳統的金融供給者、金融需求者、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金融監管和立法這四個傳統子系統的金融生態裡,因為金融科技,又在出現了一個新的生態維度,就是科技發展和人機合作。因為金融科技是人和機器互動的,正是金融科技改變了所有這四個子系統和整個金融生態的動態運行、經營和演化方式。未來金融生態的運行和演化基礎是科技的,金融生態的經營和運行的主導動力就改變了。未來科技和金融當然是有相互的依賴性,一個硬幣的兩面,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本質上都是金融。但金融生態得動態演化的推動力會轉移向科技, 那整個金融生態的形成和演化會發生根本的變化,誰主導生態,誰主導未來。

金融科技正在衝擊現有的金融企業和行業,但顛覆並未完成。影響未來金融生態的是市場競爭、金融監管和金融立法兩股力量。

未來我們一定會看到在金融科技企業之間極其激烈和動態和迅速的競爭,並不斷地變化市場,因為這一塊是完全科技主導的,會走得很快。同時,金融科技企業在大步開拓新的領域,通過細分和垂直向傳統金融機構競爭。而現有的金融機構都在努力學習金融科技,擴大業務、走科技化的道路,挑戰金融科技企業。金融科技企業在蠶食傳統金融機構市場的時候,也面臨傳統金融收購和兼併垂直的金融科技的企業,並再次內生化。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平臺和傳統金融企業的競爭,這是一場顛覆性的競爭。未來的競爭在哪裡?未來的結果在哪裡?其實並不明確。傳統的金融機構能活下去嗎?平臺一定贏嗎?結果也是不明確的。但是,垂直、細分、專業、高效、風險控制良好的金融科技機構的崛起是必然的,競爭在於這些金融科技企業的最的歸屬、定位、連接。

當市場競爭削磨金融生態的同時,在未來方向的指引上,金融監管和立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金融監管朝哪個方向指引,會對未來市場的形成和方向有重大的影響。所以今天的金融監管對未來極其敏感和重要。

回顧金融的歷史,金融生態的變化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到目前為止,無論金融生態的變化、金融生態的基本格局、金融的基本功能尚未發生根本的變化。 金融的支付功能、中介功能(在存和貸之間的中介功能)、金融資產和資產配置功能、效率功能和風險控制功能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所以,這一定不會是最後一次變化,但是這是迄今為止最為精彩的一次整體的金融生態的變化。金融科技衝擊、再塑未來的金融生態正在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