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饼脸星小胖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别对待。

溥仪回忆,他每次吃饭都是很多桌的菜。虽说没有108道,但六七十道是有的。而慈禧太后,每顿固定是108道菜。

即便后来满清亡国了,溥仪的菜才减少到三四十道。

不过,其中的一些菜,是所谓套菜,也就是不管什么时候吃饭这些菜都会端上来。

因为皇上传膳以后,必须很快上菜。同时,御膳房距离皇上吃饭的地方有一定距离,需要端上来。

显然,现烧六七十道菜,就算有十几个厨师也来不及。况且也不是皇帝1个人要吃饭,还有皇后、皇太后、皇太妃一堆人。

所以,这六七十道菜里面,有一大半是道具。也就是,这些菜其实长时间在厨房里面炖着,上桌的时候一起摆上去,凑凑样子。

这些菜,皇帝是不会碰的,厨师也不会擅自处理,因为往往这些菜要用好几天。

等到好几天后,菜实在不能煮了,就处理掉。

处理的方法一般是丢掉,当然也有可能被厨师或者太监拿回去自己吃。

因为这些菜是道具,所以问题不大。

另外,每次上菜的时候,都有厨师现做的几个菜,有的是厨师自己决定做的,有的则是皇上点的。这些菜就不同了,才是真正的山珍海味。

这些御厨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谓国家特一级厨师,水平极高。同时皇宫里面,各种珍贵食材也多入牛毛,比如熊掌、象拔、猴脑、鱼翅等等。

这样的几道或者十几道菜,才是皇帝真正吃的东西。

这些菜,就有讲究了。

撤下去的时候,一律需要封存起来销毁掉,任何人不能去碰。

一来,这是皇上动过的,没人敢吃;二来,没人敢去查看这些菜,也就是查看皇帝喜欢吃什么,这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准备下毒谋害皇帝。


我们看看溥仪的回忆:

皇帝唤一声“传膳”,身边的御前小太监就像复读机一样,向守在养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同样说一声“传膳”,然后殿上太监再把话传给立在养心门的太监,而养心门太监再传话给侍奉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总之,皇上说了句“传膳”后,要经过多个大小太监的口,一道门一道门传到御膳房,然后御膳房再派出几十个统一着装的太监,抬着膳桌,捧着食盒,列着队,浩浩荡荡把御膳送进养心殿。御膳房的太监只能到送到明殿为止,然后由皇帝身边的专职小太监接过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阁放桌摆宴。

皇帝用膳,要放满7张膳桌——各色菜肴占三桌,点心米粥占三桌,外加咸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讲究,平常时节用的是绘有明黄金龙图案、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瓷器,冬天用的则是下面盛有热水的银器。而且,每一样餐具,无论碗碟,里面都有一个银牌子,用途众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里下毒。并且,正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御膳送来之前,确实都要经过一个太监一一尝过,这就是所谓的“尝膳”。


萨沙

皇上用膳,那可是件大事儿。以清朝皇帝为例,每顿饭最少得一百多道菜,可以不吃,但不能没有,为的是体现皇帝的无上皇权。皇帝一天吃两顿,上午一顿下午一顿,饭菜都在火上煨着,皇帝一说吃饭,马上就得端上来,晚了就得挨罚,甚至惹上杀身之祸。因此,伺候每顿饭都是诚惶诚恐的。

那么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显然吃不完。偶尔会赏赐大臣们陪吃,但也不是每顿都有这样的情形,大多时候皇帝自己用膳,那么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办呢?倒掉吗?显然不会。古代京城好多高档一点的饭馆都会打出皇家御膳的旗号,到处鼓吹饭馆里请到了皇宫里的御厨,所以到我家吃饭就等于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因为这个噱头,生意很是火爆。但哪有那么多御厨沦落民间呢?说白了就是御膳房的剩饭剩菜,被倒卖出宫了。

特别到明清时期,倒卖皇帝的剩饭剩菜竟然形成一条非常赚钱的产业链,据野史不完全统计,专门靠这条产业链挣钱的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一万人。从太监、宫女,到民间小贩,三教九流都汇聚其中,可见其中利润之庞大。这些剩菜剩饭里品相较全好的,打五折卖给餐馆,然后餐馆随便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义卖给有钱人食用。就算食客们知道是剩菜,也不会计较,毕竟都是好东西啊,又是御厨打理,民间哪有这等美味。

而品相不好的,就转给宫外的倒卖分子,这些倒卖分子将这些剩菜加米熬成各种各样的粥,挑到街头零售,最贱的时候能十个大子儿一碗,穷人都买得起,而且还能吃饱,更重要的是,味道竟然还不错。

虽然说起来是一条灰色产业链,但不得不说的是,也算物尽其用,总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毕竟农民伯伯种粮食不容易啊!


南墙蹲在墙角下

皇上家吃饭首先就是一个多,不但食材多,样式也多,就拿清宫来说,皇帝每天的份例: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3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蕹菜各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随膳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

估计很多人会想,这么些东西,一个人能吃得完嘛?没办法,这就是皇家的规矩,皇上吃饭讲究“吃一看二眼观三”,每道菜最多不过三箸,除了入口的之外,还得单摆两桌子看菜。所以说咱们中餐不是不讲究摆盘,而是摆起来太过奢华,不适合当代社会。

如此霸气外露的一顿饭肯定是吃不完的,但也不会悉数倒作泔水,那实在是暴殄天物了,皇上家再有钱也不敢这么糟践东西。可吃不完又该怎么处理呢?皇上自然是不会吃剩下的了,但还可以随赏嫔妃、臣子、太监、宫女啊,总之就是一级一级往下赏,最后还有剩的,就被内务府的人拿到地安门摆摊卖折箩去了,折箩顾名思义,就是剩菜剩饭的大杂烩。所以这么一看,绝没有那么浪费。当初在地安门一带,等着买皇家折箩的百姓可谓络绎不绝,甭管怎么说,能吃到皇帝的剩菜也算有口福了。


红小豆馆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皇帝衣食住行都体现着皇权至上的荣耀,在膳食上,不但拥有顶级的御厨,而且有最好的食材,珍馐菜肴更是花样繁多,据说清朝皇帝一餐有108样之多,而帝王为避免有人揣测出口味,而被歹人下毒,往往“一菜不食三箸”,所以许多菜会吃不完,那么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后都怎么处理了?



雍正曾下过一道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


雍正皇帝告诉我们吃不完的菜切不可倒到沟渠中浪费了,有以下处理方式:


一、赏赐给下人


皇上用膳时,膳食用不同食盒传上来,先用银筷试毒,再由侍从试吃,确定无毒之后皇上才放心食用,皇上一般一人独自吃饭,有时高兴也赏赐嫔妃,皇子,公主,宠臣和皇上一起用餐,吃剩下的饭菜,就赏赐给一起用餐的人,用食盒盛回去给嫔妃,皇子,公主,宠臣的家人或服侍的下人们吃。


这御赐的食物可是莫大的荣幸,一方面能体现出皇上对你宠幸,二能从中体会无限的荣耀,三是这些御善房中御厨做出的菜肴确实是让人垂诞欲滴,口舌生津的!



二、哺喂猫犬等动物


当皇帝吃剩的食物,人无法食用了,那可以喂给宫中的猫犬等动物,有如现代喂猪的泔水,让物尽其用。


三、晒干饲禽鸟


当食物发霉变质,可以晒干变成颗粒状,用以饲养鸡鸭等家禽或者鸽子等鸟雀,以不浪费资源为原则。


其实皇帝们大概不知道有的菜没动筷会端下去又存放起来,第二餐又端来一起凑数,而服侍皇帝的内务府的人就可以节省食材,从中渔利。


另外,宫中还有一条灰色渠道用以处理皇帝吃剩下的食物,那是内务府的人和御善房的人狼狈为奸,菜品完整的卖给宫外的酒楼,卖给达官贵人食用,赚取高额利润,有的则做成大杂烩或熬成粥,进行零售,卖给平民百姓也能赚几个钱币一碗。



民以食为天,天子吃剩的食物却成了不法商人牟取暴利的产业链,大概天子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吧!



有书共读

封建帝王讲究排场,衣食住行样样都超越普通人。尤其在每天的膳食上,更是一代比一代强,清朝所有席面、碗盘的件数,都是按品级规定的。比如;皇帝的菜品是一百零八种,皇太后的菜品也是一百零八种,皇后是九十六样,皇贵妃是六十四样,以下妃、嫔、皇太子、皇子等等,都有准的数目。



但是皇帝也是人呀,而且古代皇宫是有规定的,皇帝用膳,是不允许别人一起吃的,也就是说皇帝是吃独食的,这样看来,就算是皇帝撑死也不可能吃完这108道菜。那么这剩下的菜也得想办法处理掉呀。



第一;赏赐给自己的妃嫔,或是公主皇子,乃至于手下得宠的宦官及宫女,或者是侍卫大臣,这些都是经常的事情。

第二;端下去放起来,等到第二次再端上来凑数。这样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差额。服侍皇帝的人也可以从中渔利。

第三;倒卖到民间,这个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宫中专门有人挑选品相较好的剩菜。外面专门有人销售。

第四;如果是馊了的话,也就只能倒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皇帝吃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道菜最多吃三口。如果吃了第三口的话,就会有太监把这道菜端下去。以后很长时间不做这道菜。原因就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喜好从而下毒。


我是越关

自古以来,皇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吃的、穿的,用的,包括妃子,都是最佳的。皇帝怎么用膳呢?每个朝代都不同。


而我们了解的大多是清朝皇帝的用膳规则。


最重要的是避免下毒。御膳房直接由内务府直接掌管,还掌管着业务大臣若干人,而这些人都是皇帝信任的人,最大限度避免下毒。用膳也有一定流程,卫士传膳,然后验毒,再由宦官试吃,这个叫“尝膳”,最后一步才是皇帝用膳,所以这整个过程是繁琐而细致

的。



再来看一个皇帝的菜单~


“万岁爷重华宫正谊明东暖阁进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摆。燕窝鸡丝香蕈丝火熏丝白菜丝镶平安果一品,红潮水碗。续八鲜一品,燕窝鸭子火熏片(月官)子白菜鸡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张安官做。肥鸡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珐琅碗。肫吊子一品,苏脍一品,饭房托汤,鸭子一品,野鸡丝酸菜一品,此四品铜珐琅碗。后送芽韭抄鹿脯丝,四号黄碗,鹿脯丝太庙供献。烧狍肉锅塌鸡丝晾羊肉攒盘一品,祭祀猪羊肉一品,此二品银盘。糗饵粉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黄盘。折叠奶皮一品,银碗。烤祭神糕一品,银盘。酥油豆面一品,银碗。蜂蜜一品,紫龙碟。拉拉一品,二号金碗,内有豆泥,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萝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捧寿铜胎珐琅碟。匙筋手布安毕进呈。随送粳米膳进一碗,照常珐琅碗、金碗盖。羊肉卧尽粉汤一品,萝卜汤一品,野鸡汤一品。”


每一种上桌,都能被我们成为大餐,妥妥的大餐。皇帝一顿膳菜品就有几十种,当然吃不完。那剩下的饭菜怎么办?



皇帝每次用完膳,往往将吃不完甚至没动过筷子的饭菜赏赐给臣下,比如内容的妃嫔、皇子公主、侍卫等等。事实上,在皇帝用膳时,除了宦官,在场的还有听赏的人,比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者是一时心情好,会把美食赏赐给他们。被赏赐的人也只能在单独设的桌子前站着吃,是站着吃完哦~因为是皇帝大大赏的,不想吃不饿也得吃完,而且还要表明“味道好极了”。


这个感觉有点像进了丈母娘家,给你夹菜,就算你不喜欢吃,也得全吃下,还要开心地表示非常好吃,哈哈,不过皇帝的膳食应该是大餐中的大餐,有几个味道不好呢?


好吃佬儿

过去皇帝都是两餐。上午约九点十点左右,早朝结束后一餐。下午三四点一餐,这两餐是正餐。中间和晚上会上些点心宵夜。

平时,御膳房会将所有菜放在一两百口锅中热好。皇帝想起来,吩咐传膳。身边的大太监喝一声,传到御膳房,小太监列队将所有菜品都摆上。尝菜小太监在大太监监督下将皇帝座位面前所有菜品都挑一筷子出来,装在银碗中并马上吃完(吃多了可就是受罪了)。

这之后皇帝才会入席,看哪个菜超过三秒,大太监立即端到皇帝的面前。传说,每盘菜不能吃超过三口。一旦吃了三口,大太监就将这盘菜立即撤下,过后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准再出现,是以防止皇帝的饮食偏好被人窥测。

两顿正餐的菜当然很多,几个桌子摆不完,可距离位置远的菜一般不会吃,而且皇帝真正喜欢吃的也就面前那十来二十个菜。

剩余庞大的菜品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是撤回去,下顿再端上来充数,这之间的巨大差额被御膳房太监及采购官员贪污了。

二是,皇帝不时赏給妃嫔皇子公主大臣,甚至宫女太监一些菜。

三是因为馊了,得倒掉。传说有太监卖出去的菜,这当然也有可能。

很简单,没有怪味的菜,只要品相好,尤其冬天是最方便,蒸几十遍也不会坏。反正皇帝口味太监都一清二楚,远处的菜最多也就是瞟一眼(尤其那些油腻重的菜)。

皇宫关于饮食的开支是极其庞大的。清代,皇宫太监超过万人,宫女麽麽大约一万人,还有数千武装侍卫。每天大约三万人的食品开销是个天文数字。

而皇帝、妃嫔、未成年皇子女的饮食开销也不少。比如妃嫔每月的牛羊肉、鸡鸭、蔬菜、水果、各样干菜、粮食、食用油,各有标准。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正餐就是108道菜。

可实际上,皇帝吃的菜并不怎么营养,味道再好也就蒸炖炸这三种烹饪方式,炒菜,想都别想了。太监一般也不敢給皇帝上应季菜,最多酸白菜豆腐豆芽这些东西。万一要是皇帝吃顺了口,冬天想起黄瓜葫芦就要命了。

所以皇帝饮食的配菜多是发海参,干笋,干蘑菇这类。因此,某些电视剧说什么皇帝对着蒸芋头大吃肯定是假的。这些应季新鲜菜,根本上不了皇帝的餐桌。

皇帝也更不会随便在外面吃饭。


张勇達州

古代的皇帝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三宫六院,吃的是满汉全席,玩的是花天酒地。只要不是真的玩昏了头,国家太平一点,做一个太平皇帝,日子过得就是神仙般舒服。这样的皇帝,这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吃不完的菜最后都会怎么解决呢?

在古代,皇上吃饭可是件大事,

“民以食为天”更何况皇上呢?就以清朝皇帝举例,当时他们的每一顿饭大概都有一百多道以符合皇家的气派,这一百多菜吃肯定是吃不完的,每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皇帝有时候奖励哪个大臣都会“赐他们一起吃饭”,但毕竟不是每天都有,而且一起吃也吃不完这么多菜。

剩下的菜会倒掉吗?当然不会,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皇帝“爱民如子”是不会倒的

,而且宫里面有着一些人还靠着这些东西发财呢?据野史上记载,当时宫里面的太监宫女,京城里面的饭店老板,民间小贩许多人都靠着这条“黑色产业链”发财,宫里面的人把这些剩饭剩菜倒腾出来买给外面的菜馆,菜馆再把这些东西稍微加工卖给食客,食客虽说知道这些是剩的,但毕竟是皇家的东西,平常哪里吃的到,所以内心并不抵触。

出了出口到外面,这些菜还有别的出路,比如下顿继续在饭桌上凑数,一百多道菜还不带重样的,御厨们也很为难,所以他们也会把一些菜保留下来,下顿继续往上放,顺便还能贪污不少。此外,皇帝有时候赏赐给爱妾,皇子们的可能就是这些菜了。

其实我个人觉得单论“吃喝玩乐”这些事情,古人远不如今人,皇帝也不例外。


一树梅花一放翁

古代皇帝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富贵的人。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天下的皇帝如何吃饭呢?

皇帝有好坏,当然各个皇帝吃饭也各不同。我们先说个俭朴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贫苦出生,所以当上了皇帝也是极为俭朴的。在吃饭上朱元璋喜欢吃豆腐,菜品也极为简单。哪怕宴请大臣也只有四菜一汤,为了节约钱财,朱元璋在宫墙边种菜。

再来看一下清朝皇帝的吃饭。清朝皇帝一般一天吃两顿正餐,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用餐前先要用银制试毒牌试毒,然后由太监再试毒。确认无毒后,皇帝用膳。


每顿菜品一般在118道左右。一个月大概要花15000两白银。这只是原材料的钱,还有人工费。如此之多的菜,皇帝每道菜吃不超过3口,若皇帝觉得菜好吃,会说一声“赏”然后菜被端走,赏赐给嫔妃,器重的官员,皇子公主等。


橙子的桔子

皇帝乃是九五之尊,吃穿用度都讲究排面,就以用膳来说,皇帝每一顿膳食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也是普通人,那么多菜他肯定吃不完,那剩下的饭菜是怎么处理的呢?

皇帝一天两顿正餐,分别是早朝后和下午,其他时候传膳就是宵夜。皇帝用膳时间不固定,所以御厨把菜色做好后都在炉子上温着,皇帝传膳,膳房太监要第一时间把温热的饭菜端上皇帝的餐桌摆好,众人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监。出于安全考虑,菜色上齐后,侍膳太监要逐一尝一口,确保无毒后,皇帝方可用膳。后来发展成用银针试毒代替人工试毒。

餐桌那么大,皇帝不能走着吃菜,所以都是由大太监布菜,给夹什么吃什么。清朝皇帝都有祖训,喜欢的菜肴也不能超过三口。以免被仇人了解皇帝的喜好在菜肴中投毒。如果皇帝遇到喜欢的菜色多吃了几口,可能有生之年他的餐桌上都不会再出现这道菜了。慈禧太后一生那么骄奢享乐,也严格遵守好菜不过三口的原则。

宫廷剧里常出现皇帝与嫔妃共进晚餐的桥段,这是真实历史里不可能的,因为安全起见,皇帝都是独自用膳的,除非下旨传后妃方可一同用膳。不过皇帝把吃剩的饭菜当做奖励赏赐给嫔妃和大臣倒是可以的。受赏的妃子和臣子,要站在餐桌前,当着皇帝面,将皇帝赏赐的菜肴吃掉。就算饭菜难吃或者本来已经酒足饭饱,受赏之人也得表现的好吃的不得了,否则会惹得龙颜不悦,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即使赏赐妃嫔、臣子还会剩下许多菜,何况也不能天天赏赐,宫女太监也都开小灶,毕竟不能天天饿着肚子等皇帝剩饭啊,岂不是没力气干活了。

那大多数剩菜都去哪了呢?

古代京城有一些高档饭店会打出皇家御厨的旗帜,宣扬请到了宫中御厨掌勺,生意很好。但是哪有那么些御厨出来接零活啊,可这些饭店提供御膳是真的。

原来皇帝剩下的御膳,会有宫中太监倒卖出来,有扒皮的负责倒卖到民间,品相好的半价卖给这些大饭店,这些饭店加工后以御膳的名义高价卖出,至于那些品相欠佳的,就卖给宫外卖粥的,御膳加上米熬成粥,味道不错,价格便宜,老百姓吃得起,也大受欢迎。明清时期倒卖御膳已经形成了一道完善的产业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