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請換一種姿勢

如果說有一種職業最不掙錢,那它一定是農民。

農戶種植糧食的年純收入最多僅有3000元,相當於1個人在城市1個月的打工收入。即使種植經濟作物也不大可能上萬元,只相當於3、4個月的打工收入。所以說,農民的貧窮不在於他們不種地,而在於種地不掙錢。扶貧,要扶的不單是農民,更是農業,農業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農村旺,農村旺則中國強。

精準扶貧,請換一種姿勢

圖片來源網絡

那麼,農業為何如此不掙錢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流通環節層層加價,盤剝農產品的利潤。在河南漯河,大白菜的地頭收購價約為每公斤1元,而到了上海楊浦區的菜市場,每公斤大白菜的價格接近2元;超市一袋5公斤裝東北大米的零售價為49元,每公斤約合5元,而在東北大米產區,每公斤大米一般不到3元。二是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農民接受市場信息比較片面,沒有科學化分析,加上農業部門引導不到位,致使跟風種植、盲目種植普遍,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三是補貼不到位。農業是個特殊的行業,從全世界來看,都緊密依賴著政府補貼,美國農業補貼額佔收入的47%,日本農業擁有470多項補貼。我們國家每年也會撥出鉅額資金來支持農業發展,然而年年補,月月補,不少農民卻連影子都沒見著。

精準扶貧,請換一種姿勢

圖片來源網絡

當屆政府提出“精準扶貧”,省市各級也紛紛曬出成績單,但遺憾的是,大多都是鼓勵農民就業,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形式,能夠挺身振興農業的很少。

如果只是鼓勵農民就業,是否會有地荒人去的危險呢?農業問題豈不是暴露得更加明顯,況且農民佔地不耕也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巨大阻礙。

精準扶貧,請換一種姿勢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精準扶貧”不一定要社保、醫療、教育、農業、水利、交通、財政、電力、住建等各部門齊上陣,只要查一查基層政府怎麼發的補貼,問一問農業部門怎麼捧的飯碗,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