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仍然难以考上一本?

马鹏堃

毛坦厂中学本质上是老百姓在教育资源缺乏条件下为改变命运采取的方法。其上一本难本质上也是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造成的。







北京的一本率大致为三十上下,安徽一本率百分之十四。山西一本率为百分之十。所以你上一本有难简单问题,要是告诉你北京很多孩子,直接高考就去国外了,你会发现他们上一本更简单。

如果你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你会经常疑问他从那个学院来的,他从那个学院来的。你会诧异为什么他们本科要读二本大学呢?高中不是一本率百分之九十七吗?

何不食肉糜。就是这个意思。

(学历歧视者忽略了教育资源分配)
如果你读的北京四中,你会诧异你的同学怎么还能考上南开大学,最次不应该是人大吗?

如果你是天津耀华一中,你会诧异怎么还能考不上一本,学校一本率百分之九十九?

如果你是太原第五中学,你会诧异你的同学怎么考不上本科,学校二本率百分之九十六?

如果你是河南驻马店内乡县第二高中,你会说我有个同学好厉害,他考了一本。

(在安徽100个才能去一个985,在天津可以六个)

这并不是学生本身的差距,而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区别。进而产生了认识的差距。

如果你生在直辖市,你有十分之一的概率进入211大学。

如果你生在山东,没高考移民,你只有百分之三的概率。

如果你生在山东某个农村,这个概率打个对折除以二都不算低。

我当年所在的高中,应届生1200个只有50个达二本线。大家经常说,哇,那届谁好厉害,考了一本。

高二的时候老师对我说,你要好好学英语,考个及格分,就能考上二本。我那老师交了十五年书,到了我们这届终于出了二本了。(以前最好的三本)。

经常有句话: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研究生。我从没有放弃过你努力,但我什么都不是。

这本质上不是个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问题。

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感谢国家的专项政策,给了农村子弟难得的机会。

现在有一些专家四处鼓吹,要素质教育,要自主招生,要独立招生。

素质教育,下午四点放学。有钱人家里请名师上课,中产给孩子报补习班,你回家玩土(幸亏我那时候没有素质教育,玩土时间不多)

自主招生,人大前几年自主招的招生处长受贿一亿。我滴个神。

独立招生,那不就是民国吗?民国范就是大学压根没有泥腿子。

教育这个东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三件事公平,公平,还tm的是公平。

地域要公平,阶层要公平。


一枚明粉

大家一说到衡水中学自己然而然的想到著名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这所中学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的都是以“万”为计量单位的。但是毛坦厂中学却和衡水中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曾经有一期央视节目就是的围绕着毛坦厂中学报道的,里面的有一位老师的这样评价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之间的区别“衡水中学的是精炼厂,但是我们是工厂,什么样的都收!”


但是为什么在毛坦厂中学这样的严苛的教育强度和模式下还是不能达到一个比较优质的升学率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几点

第一点,生源的是最大的硬伤

我们知道衡水中学基本上是招收整个河北省的最好的生源,甚至是全国各地的优质生源都往衡水中学聚集。但是毛坦厂中学是在安徽的一个小镇,这个地方所有的经济体系基本上是由这所中学所带动的,也就是说毛坦厂中学就是这个小镇重要的经济支柱。这在国内还是比较罕见的。

毛坦厂中学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但是六安一中是整个六安市最好的高中,每年的中考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基本上都被六安一中的所招收进去了,就是成绩差点的也是被其他的一些重点高中的所招收,比如六安二中等。毛坦厂中学对于中考成绩有650分的学生实行免除所有的费用,但是我们也有知道今年中考满分是810分,六安市中考第一名考了790分,然后我们再结合下中考的难度就知道毛坦厂中学的生源质量是比较差的。

基本上的毛坦厂中学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都是一些初中三年的中下游的学生,要么就是想高中三年的拼一把逆袭高中,一雪前耻。就是平时爹娘管不住所以才送进毛坦厂中学好好调教一般的。但是高中三年能够从一个差生逆袭成功的本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就算是有在几万人的报考人数也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第二点,复读生源质量也是比较差的

我们知道毛坦厂中学每年几万人参考人数中,其中最主要聚集的还是往年的复读生。但是复读生往年的高考成绩并不是很好。虽然说专科分数到一本分数都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以专科和三本居多。所以在复读生质量方面也不是很好。因为一般比较好复读生都选择去一些重点高中复读。毕竟毛坦厂中学的人数的太多了,学生层次比较的不集中。管理起来也很复杂。

第三点,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老套

六安一中是六安市最好的高中,但是它管理模式却是最松的,基本上没有那种全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放学可以自由离校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回校就好。但是毛坦厂中学完全就是实行高压强度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特别是高三年级,可自由利用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基本上都是在教室度过。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每一个高三学生压力都大,但是我觉得毛中的高三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体力压力,反正进来就是往死里学,想牛羊一样。这样的模式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

再就是毛坦厂中学教学模式,就拿安徽高考数学来说,150分卷子其中有110分都是来自于课本和辅导资料。毛坦厂中学实行的是一种题海战术,基本上只要求拿到那110分基础分就可以。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最终区分学生质量的还是那剩下的40分。所以毛中的学生对于那40分等于是丢弃了。自然就是没办法和其他的高考生区分开来,也就无法超越了。


造成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升学率的原因主要还是集中在生源和教育模式上。但是生源这一个确实是一个硬伤,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的。最后说下,很多的高三学生说高考怎样怎样残酷,但是即使在残酷又能残酷过社会吗。恕我直言高考真的真的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了,是一场既不拼爹也不看脸的,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理想的考试了。所以好好努力和加油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骨子里的谦卑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深入研究过。多年的走南闯北让我造访过很多学校,发现的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再差的初中,往往都会出几个尖子,哪怕只有一个,但这个尖子生的中考成绩可以进入全市前几十名,甚至十几名。

而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哪怕是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的学校,高考成绩根本无法和顶尖的学校相提并论,其中的尖子生连全市100名都很难排到。

当然了,以上的情况只适用于像毛坦厂中学所在地这样的三线城市,不包括一二线城市,像北京的话,顶尖的学校或许有五六所,次顶尖的学校十几所,照样几十个北大清华,这个根本没法比——我说的是普通的三线四线城市,如果排名第一的高中,一年是个北大清华,那么排名第二的高中,或许十几年才会出一个北大清华。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用一个心理学名词可以解释:就是鲶鱼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水平不高的环境中,一个或许很有潜力的学生,他的各方面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长此以往,你也就慢慢地被这个环境同化。

我认识一对双胞胎姐妹,中考成绩差不多,中等偏上吧,可以进全市最好的高中,叫做XX市一中,但是需要花钱,进入另外一个差一点省重点,XX市二中,则不需要花钱,但是她家经济条件有限,只能负担一个,于是就让妹妹进了一中。

三年之后,妹妹考上了985,而姐姐只考上了一所好一点的二本——实际上姐妹二人的年级排名都是年级前100左右,但是最后的高考成绩却差了几十分,档次也差了好几档。

也就是说,同样的排名,在不同的学校,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有点类似于同样是刷盘子,在小县城的餐馆和在上海的饭店,和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酒店,报酬是完全不同的。搞清楚这个概念,也就明白为什么八九十年代会有那么多人在美国日本打黑工给人刷盘子,不少在国内还是知识分子。

反观毛坦厂中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毛坦厂中学的生源,本身就不是顶尖的。就像开头说的,再差的初中,也有逆袭的机会,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这一环节,很多学霸没有筛选出来,可塑性很强,但是中考一结束,则基本上定了型,最好的学生不可能不去最好的学校,也就是说被筛选完了。剩下的什么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庞大数量的非优秀学生,在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中被压榨,毫无自主性可言,剩下来的基本上就是看造化,无非也就是好一点差一点,而不会发生奇迹。

想想看,如果你在人大附中的精英班级,周围的同学一小半世界名校(加州理工斯坦福),一小半北大清华,剩下的都是C7(清北复交浙南肥),你考个985估计都嫌丢人,211估计都要跳楼。

而在毛坦厂呢?周围的论调普遍是“二本万岁,一本烧高香”,因此能考上211就已经是奇迹了。这种心理暗示,本质上就扼杀了一个人的潜力,你不知道怎么提高,更不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对于考试,也无法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战斗力自然很难和真正的考霸精英们相提并论。


所以你问:是否该按照学校的步调来完成自己的高三?

实际上你是想跳出这个周期律。

那么我要告诉你:基本没戏。

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要在学校,你就很难做到自主学习,你也说了学校是毛坦厂模式,那么学校布置的作业你做不做?课上不上?各种规定遵不遵守?

既然如此,你也就很难摆脱这个宿命。除非你是天才,拥有极高的智商,或者干脆退学,否则,你还是会像你大多数的同学一样,每一届都重复这个宿命。


佩子临

无论是毛坦厂中学,还是衡水中学,其实他们的模式都是重在细节管理。

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都是非常弱的。这种时候,通过外部的强化管理,能有效的帮助多数同学做好自我管理和学习管理。但显然,这种通过外部约束来完成的管理,跟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



一个具备自我管理和学习管理能力的孩子,它可以很好的,很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学习效率会大幅度的提升,这显然是通过外部管理,来实现管理的学生所无法具备的。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有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才能够把自己的潜力最大的发挥出来。



毛坦厂和衡水中学这种管理模式,其实对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弱的学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但对于那些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孩子,帮助就极其有限。

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可以帮助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和核心素养都很欠缺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无疑不可能让你有质的改变,所以这也就是很多在毛坦厂和衡水中学读书,依然会有很多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这个其实比较好解释的,毛中教育方式确实非常严厉,但是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是第一次高考后的失败者,较多学生高考没有达到本科线,基础过于薄弱。对于他们来说一年时间来弥补三年的缺漏毕竟难度太大。而一年时间提高了六七十分左右对他们已经非常难得了!可是本科线和一本线相隔的也有七八十多分,所以很难考上一本。


叶落梦不落

我和一枚明粉兄是好朋友、铁哥们,但是在这个方面的见解却略有差异。

当我们为阶层固化、教育资源不平等诸多情况呼喊时,我们需要分清楚:

我们到底是在为基层社会发声,还是说的是自我影子的投射。

实行社会改造自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城乡撕裂的背景下,一些文化精英们认为农村人麻木不仁、没有知识、缺乏纪律、非常散漫,所以得搞乡村建设,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民间力量改造基层社会。但事实上,整合20世纪前半期的乡村建设都是失败的,或者说不太成功。为什么,除了经费不足、中央集权涣散难以支持之外,还忽视了乡村的自发生态和传统社会延续而来的惯性。

于是,有人就认为:现代化是唯一模式。然而,我们得思考:现代化真的是唯一模式吗?如果回到一些人口中的所谓不发达地区,倾听他们的声音,应该不是已经成为精英口中所说的样子。一些人对于乡村社会的描述是有形象偏差的:

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察者,总是天然以自我为界标,用自己的话语来描绘基层教育的现状,其实是很粗暴的。
因为,所描绘的图景,可能已经不是本来面目,更是是一种自我建构起来的落差,包括自己在奋斗过程中不满的集聚。

社会良性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存在,也需要一定的分层与流动来实现对于绝大数人来说的公平。

这话虽然有些残酷,但过去百多年来的发展模式证明了均衡化的不可取,将会导致或加剧更大意义上的资源分配集中与不公平。如果仅仅停留于对于现实的激愤或者说把现状看作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本质原因,离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恐怕相差甚远。也就是说,不违背大部分人利益的变革是渐变的,而非强行改变的。

那么,什么方法改造农村或实现教育资源的城乡分化、区域分化相对公平呢,有政策引导说、有市场导向说、有城市化说、有农村自筹说、商民结合说、资本注入说、城市反哺说,不一而足,异彩纷呈。

不过,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政策引导加地方配合,双重导向,或许是一种最好的模式。但是不能够确信,这一定是最好的模式。

每次我在客观评价农村以及自己曾经生活的乡村时,总会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站在了他们的立场上,而不是自我思绪的投射上,千万不能有知识的傲慢和不符合事实的“悲观”。

毕竟,作为离村者的“我”已经回不去了,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离开家乡的漂泊者。不可回避,教育资源分配肯定是值得深思,但绝对公平其实也不可取,一刀切的模式终究难以长久、无法有效。

在外面这么多年,我深知阶层转移对于读了大学的奋斗者或许其诉求深厚,但是很多人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上的思维,不愿意如“我们”般拼搏。

很明显,这样付出的代价很高,甚至是一家人命运的事情,得尊重人家的选择,顺其自然方符合事物发展机理。至于拿着一家人的期待与经济来换取一个不确定性,是好是坏,很难界定。当然,公平每个人都会喊,也没有代价,也是最正确的。

人不能活在城市里想象农村,也不能站在农村想象城市,乡村社会的相对稳定性与低流动性就一定是坏吗?

以所谓现代化强行吞噬保留传统影子的基层社会,可能会有进步,但不免造成一代人的痛苦。在价值判断层面,千万不要用自我价值来衡量一些东西:

我得教育你们,我得改造你们,我得用自我经验来规训你们,或者说,我出于社会责任感应该如何。

有时候我在想,离村者是回不到家里去了,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了,但是原本的生活模式其实也未必那么黑暗,不是情怀,而确实是不错。唉,说起来,挺羡慕小时候许多玩伴的。 我祖母有一次说:

把你们送出去读书失误了,现在我这么孤独,唉,你们也过的那么痛苦与撕裂。

心痛的是,普通村民所追求的,与精英的规划不一致。有的小孩爸妈打着骂着也不愿意去上学,这与天性是相关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积极亢奋,是渴望被改造的心态。

而一些知识精英们太着急了,其实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也挺好的,顺其自然,要渐变,要尊重内生秩序。

况且,只以教育流动来衡量,其实加重了本位思想。和古代科举制度类似,又进入了同样的循环,学而优则仕,仍然是一种浓烈的本位意识,造就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无法促成多元多样的进步,某种程度是另一种固化。

前路漫漫,不放弃理想,未来会更好,相信国家,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中国梦,实现个人价值。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历史传讯社


峰回路转j

毛坦厂中学,也就是依靠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管理学生比转严厉。教学方式也就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多讲学生多做。

但学生读书这件事还是有点天资,不是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能考上一本。就是单从记忆来比轻,有的記忆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差。分析能力差距更大,数学和物理不是靠记忆能力而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初中的平面几何,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就只有百分之15的学生能写出一个完整的推理证明过程。只剩下百分之15的学生,而这百分之15的学生又有部份只是数学好点,而语文英语又不大好。如英语你前面基础没上来,单词记不住,拿到英语试卷,你认都不认识你又谈何考试呢?像这种情况,毛坦中学,什么中学都没办法。读书这件事是件复杂的事情,有遗传因素,管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在同等智力的情况下,才能体现管理的作用。如我当年有一个学生,他初中毕业考了学校第一名。那时中专包分配工作,如中师等,而他爸当时是供销社经理。他看不起老师这个工作。也看不起老师。他就让他儿子去读高中。他读高中脱离了父亲的管教。他去电脑城玩电脑,结果没有考上什么学校回家啃老。毛坦中学也只能把像这种智力不错,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管好,有可能在其他管理不严的高中考不上大学,而在毛坦中学可以考上一本。而对于那些编科学生毛坦中学也没办法。像如今这种智能化社会,学生又多了一个分散学习精力的又好玩易上瘾的东西就是手机电脑,更增加了老师管理学生的难度。一所高中要考上部分一本生。严格管理学生是肯定的,学校如果管理不严。不管学生智商有多高,都会名落孙山。所以高中教育管理校长老师的责任和压力都不小。


陈早华

1,学校的作用是挖掘学生潜力,人无贵贱之别但却有高低之分。有的人智商80有人智商160,你还不得不服了。

2,学习需要学生主观能动,老师用枪架着你,你不学,还是白搭。

3,学习本身是无聊的,学进去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有时你感觉忘记了一起,周围全是光。这种状态我在学生时代有过几次,学习起来不费力气,学啥会啥。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读两遍可以背下几千字的文章。这都是真实经历。所以学生需要进入状态,学习就变成自然而然的状态了,而且好 (努力学习--好成绩--各路表扬--荣誉感"虚荣心"--努力学习)会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就能保证你的学习状态持久良好。

4 ,好学校,好的学习氛围,开明远见的父母,良好的个人营养和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他们让你没有额外负重,轻舟万里。而一个好老师则可以让你在100里冲刺中少走20里弯路。


alpha呀呀虎

以我的亲身经历对复读生说句心里话。我有两个亲弟弟和一个堂弟是1985年到1992年考的大学,其中有两个是复读考上的,1985年考上的那个学习很好,直接超过录取线60多分,他的几个要好的同学中有两个没有考上,都是复读一年考上的(当时这个学校是我们这个800万人口的地级市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复读一年分数提高12′和18分。后来两个弟弟复读一年一个提高了9分,一个提高了15分。他们也说平常努力学习的复读一年大部分就是这个水平,最多20来分,也有提高几十分的,那是很个别的了。2002年有个朋友的孩子,高考距离录取线50多分,我就跟他说了我知道的经验,他不服,说他们学校复读一年有提高80多分的还有更多的,他自己属于没有用心学的哪一种,所以只要复读好好学就有可能提高一大截成绩,一年后成绩距离录取线居然差了100多分,最后走了个民办学医,现在自己村里开诊所。

其实学习是个很辛苦的活,成绩也是有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就和中国芯片一样,没有经过经验积累的过程拿什么弯道超车?所以复读一年要想取得好成绩除非根本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而管理严格的毛中和教学认真的教师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平台,能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复读生和普通成绩的学生,通过严格管理和刻苦的学习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踏进大学的大门,这样的考分当然不可能很高,大部分达到二本就已经很理想了。

以上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看法,不代表全局,大家随便看看也别太当真。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把亲身经历说出来,给学子们提供一个参考。在这里衷心祝愿莘莘学子们心想事成取得好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