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5月底至6月初,筆者先後跟隨相關機構赴黃淮海地區調研夏播、麥收情況,拜訪農戶、合作社、糧貿企業等,實地瞭解新季麥收情況、玉米種植意向、種植成本收益等。前期,中糧期貨研究院系列報道了東北、華北的實時調研情況,本文對黃淮海夏播情況總結如下。

一、小麥單產:河南、山東、安徽減幅超三成,河北單產略減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今年小麥市場價格波動異常、炒作題材多:低溫凍害減產、豫南芽麥嚴重、最低收購價調低三分、收儲時間延後、強筋麥推廣受限缺口仍存。但諸多題材並未在期貨盤面引起較大波瀾,反而普麥進廠價持續上漲、芽麥收購價快速升溫。

綜合看,今年小麥減產原因主要如下:1)春發小櫱未能正常成熟,群體不足;2)4月初倒春寒導致不抽穗或穗部凍害;3)冬季凍害導致部分分櫱凍死;4)局部地區乾旱。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6月供需報告來看,單產預估下降幅度較本文分析較低,但年度產量大幅下滑,同比減少304萬噸。此外,今年豫南地區芽麥數量顯著多於往年,發芽率較高的小麥只能進入飼用領域,尤其是禽料,衝擊玉米飼用消費。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華北新季小麥上市以來,麵粉企業進廠價自6月初上漲了50-100元/噸,目前在2400-2460元/噸,已經普遍高於託市收購價格,預計託市收購將難以啟動。後期若價格繼續上漲,國家可能適時啟動政策性小麥拍賣,華北新小麥不宜過度看高,預計後期漲勢將會放緩。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二、玉米麵積:穩定略增,安徽北部最為顯著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相比東北地區玉米麵積的大起大落,華北地區面積基本穩定。就調研的河北、河南、山東和安徽四省來看,面積增幅3%,折450萬畝。

河北北部春播與南部夏播面積佔比大體是二八開。河北夏播地區面積基本穩定,農戶仍是玉米-小麥連作區域,零星種植花生、大豆、棉花,春播區域的承德、張家口存在部分早熟、極早熟地區改種雜糧情況,也是鐮刀灣調整的區域。整體看河北面積持平。

河南是黃淮區域玉米麵積調整的關鍵。去年花生收穫期受災,且價格從4.3下跌至2.3,調研發現花生改種玉米情況較多,駐馬店、周口玉米麵積增幅最大。但對於傳統花生主栽區來講,大多農戶仍是選擇小麥-花生套作,玉米麵積基本穩定。此外,部分區域也存在玉米改種大豆的情況。整體看,河南玉米麵積增幅5.5%。

山東西南部是糧食主產區,調研途中零星發現玉米改種花生、大豆的情況,整體基本穩定,通過分區域加權平均測算,玉米麵積穩定、減幅低於1%。

安徽北部是玉米主產區,沿途瞭解,受價格大幅下挫影響,花生面積大減、玉米恢復顯著,部分農戶反映去年花生虧錢。亳州、淮北、宿州三地玉米麵積增幅超過兩成。此外,安徽芽麥情況較豫南少,小麥單產穩定。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三、成本收益:成本穩定、玉米效益略高

華北地區租地成本變化不大,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地租基本在600-800元/畝之間,土地流轉程度不如東北,種植者大多仍是個體農戶。秋糧(玉米、花生、大豆)相比夏糧成本低,小麥成本高主要在於澆水、機械等費用。

調研瞭解,華北部分地區為保護地下水,採取季節性休耕補貼試點政策,休耕一季小麥給予500元/畝補貼。這也是小麥面積略減的部分原因。

對於夏糧作物比較,玉米效益高於大豆,低於花生。但花生種植過程最為耗費人力,而玉米和大豆大多已經實現機械播種、收割,若考慮此項成本,玉米種植效益最佳。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中糧黃淮海夏播調研:小麥單產普降 玉米麵積略增

四、供需偏緊:2018/19國內玉米缺口仍存,期價長線看多

筆者在東北調研報告中已提到18/19國內仍有缺口。考慮到東北面積恢復1500萬畝,華北恢復450萬畝,西北略增、西南下降,全國面積增幅整體在2000萬畝左右。在下游消費增長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測算,初步預估2018/19年國內玉米缺口仍存,但較舊作缺口減小,供需偏緊情況持續,玉米期價長期看多,遠期C1901合約逢低做多。前期東北春旱炒作題材基本收尾,後期持續關注7月中下旬揚花授粉期、9月份灌漿期天氣。

五、近月承壓:拋儲壓制,短期低位震盪

連盤玉米近月上方承壓,短期下探空間有限,1700支撐位難破,綜合看窄幅箱體震盪(1700-1800)。截至目前臨儲拍賣已成交4300萬噸,預計全年成交有望達到8000萬噸。據瞭解出庫進度在 20%-30%,約1400萬噸,仍有2900萬噸尚未出庫,拍賣初期的出貨期現將至,後期一旦集中出庫,玉米供應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隨著小麥收穫季節來臨,芽麥產量巨大,約600-1000萬噸,衝擊禽料消費,對玉米消費利空。二三季度生豬養殖利潤不樂觀,存欄基數大,企業用料成本趨低,飼用消費低迷。外圍環境尤其是中美貿易紛爭的不確定性給進口替代品種高粱、酒糟、乙醇等帶來預期,利空國內玉米消費。

(中糧期貨 張大龍 範婧雅 投資諮詢資格證號:Z00123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