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和尚為什麼喜歡吃肉、喝酒?

貓嬸陛下

別人修口不修心,我自修心不修口。普通人死守教條,以為不吃肉每天唸經,規規矩矩去守戒律就是在修行了。這和小學生在學校遵守每個規定,考試考到高分一樣,大家就覺得他是個好孩子了。可是那個孩子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遵守校規,每條校規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他明白並思考過嗎。

小學生知道自己不遵守,就會挨罰,成績不好就會被批評。社會給我們的,只是機械的規定,而我們每個人本身的價值、意義,我的心,我的理解等等,都不是光靠標準所能完全體現的。那監獄裡關的並非人人惡毒,不善良。那廟堂上標榜的並非人人是君子。

我們用形象去看待人,去定義和理解人甚至是事物。你看佛祖不殺生,是出自自身的圓滿與慈悲心。也是出於慈悲心,他也會吃別人供養的肉食。佛說取中道,並不執著才能真正當下心裡的執著,得到人生的滿足與智慧。

佛法修行,源頭是心,修心才能德於行,一味修行而不自視心靈,講究形式而忘記了真正的源頭。那些恪守規定的人,也許大部分都是恪守給自己看,騙自己的心,避重就輕,覺得自己在“修行”在“進步”。我猜想,當時的社會,宋朝經濟發展很好,流行佛教,大和尚大法師大主持大方丈們,個個講究禮儀和佛教排場。就像現在,人們以為給佛像上了金漆,燒了香火,唸了阿彌陀佛,就以為是在禮佛,以為是在修行了。其實佛陀本人哪留下那麼多規矩,哪裡規定燒什麼香金什麼身。

濟公師傅就是要打破人們對這個佛像,美麗的虛妄外表,打破人們對佛教的妄想,真正的踏實的,走進自己的心靈,品嚐真正的佛法。而不是將廟裡的神仙換成菩薩,換湯不換藥。還原佛法這個心靈科學的本來面目啊。

補充一下,後兩句詩是: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這裡的學,是模仿的意思。如果別人學我的行為就恰恰背離了我的意思。同樣的,佛祖的種種修行行為不是讓我們去模仿的,要覺悟他的意圖和用心,明瞭他的意義。才能打破魔障,不被佛的形象所執,不被自己的信仰所迷惑。甚至於要在適當的時候當下崇拜,放下對修行行為的依賴。完完全全的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廟裡的大和尚要是在街頭講法,沒有幾個人會去聽,恭恭敬敬的,聽不懂也不敢說。因為和尚太愛惜自己的修行形象,被自己的身份拘禁住了。看濟公師傅,邋里邋遢,還要喝酒吃肉,和我們普通人多像,不,比普通人還不如,甚至很可笑,但是就因為如此,人人都願意親近他,他講的話平凡人也能懂,看去一點架子也沒有,一點自尊都沒有,對老百姓來說就一點壓力都沒有。

說的對不對,大家斧正,能有鞭策更好,不足的地方請予補充。謝謝。


天晴君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濟公中文名:李修緣 別名:道濟、濟公、濟癲、月引流光。南宋時期高僧。出生今浙江省台州天台縣永寧村,出生日期1148年,逝世日期1209年,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行醫治病,漂泊濟世,普渡眾生。代表作品《鐫峰語錄》10卷。相傳為降龍羅漢轉世,嗜好酒肉。天台國清寺出家,居杭州靈隱寺。

著名聖訓: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不禮爹孃禮世尊——敬什麼,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人們在看了《濟公傳》後,留下一句濟公活佛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都沒有說出濟公活佛所說的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濟公相關詩詞

題墨竹

數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

好似葛陂龍化後,卻留清影在虛堂。

題大悲像

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

既是名為觀自在,何須拈弄幾多般。

題大佛半身像

背倚寒巖,面如滿月。

盡大地人,只見半截。

題粗齋

小黃碗內幾星麩,半是酸齏半是瓠。

誓不出生違佛教,出生之後碗中無。

臨江仙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飢。

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絕句(四首)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

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湖山有感

山如骨,水如眼,日逞美人顏色;花如笑,鳥如歌,時展才子風流。雖有情牽絆人,而水綠山青,依然自在。即無意斷送我,如鳥啼花落,去也難留。閱歷過許多香車寶馬,消磨了無數公子王孫。畫舫笙歌,何異浮雲過眼;紅樓舞袖,無非水上浮鷗。他人久住,得趣已多;老僧暫來,興復不淺。你既丟開,我又何須。立在此,只道身閒;看將去,早已眼倦。咦,非老僧愛山水。蓋為看於見,不如看於不見。

遊洞霄宮

平明發餘杭,扁舟溯清流。

登岸五六里,小徑穿林丘。

奇峰聳天柱,九鎖巖谷幽。

雲根立仙館,勝處非人謀。

入門氣象雄,金碧欺兩眸。

彈棋古松下,啼鳥聲相酬。

羽衣讀黃庭,內景宜自修。

蓬萊隔弱水,九轉即可求。

坡翁昔賦詩,刻石紀舊遊。

溪山增偉觀,萬古傳不休。

我來吊陳跡,枯腸怯冥搜。

執炬入大滌,襟袖寒颼颼。

懸崖石乳滴,千歲無人收。

樵夫指巖窟,此處通龍湫。

方期過東洞,紅日驚西投。

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鶴愁。

酒樓細吟

(其一)

慣會饕齋覓主人,身邊零鈔沒分文。

誰知撞見真經紀,不遇檀那怎脫身。

(其二)

平生只愛呷黃湯,數日無錢買得嘗。

今幸見君君莫阻,再求幾碗潤枯腸。

(其三)

昔日曾聞李謫仙,飲酒一斗詩百篇。

感君慨賜無慳吝,貧衲何嘗出口涎。

(其四)

自來酒量無拘管,惟有窮坑填不滿。

要同畢卓臥缸邊,告君再覓三十碗。

清早飲酒

從來諸事不相關,獨有香醪真個貪。

清早若無三碗酒。怎禁門外朔風寒。

題洗馬池

昔日曾聞洗馬池,悠然此景在西溪。

風生水面波紋細,日上堤邊樹影低。

水底青天沉翡翠,波中明月浸琉璃。

何如花下退朝去,喜看鴛鴦戲石磯。

勸人失物莫悔

啞吃黃瓜苦自知,將絲就縱落人機。

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著鬼迷。

賊去關門無物了,病深服藥請醫遲。

竹筒種火空長炭,夜半描龍畫向誰。

止伐靈隱寺松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與山僧作故交。

滿望枝柯千載茂,可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睹龍蛇影,耳畔無聞風雨號。

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不見舊時巢。

火燒淨慈寺

無名一點起逡巡,大廈千間盡作塵。

非是我佛不靈感,故要樓臺一度新。

下棋

無為堂上,敵手相逢。移來一座水晶盤,傾下兩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奪角爭先。靜悄悄向竹塢松軒,冷靜靜對茅亭菊檻。排成形勢,黑叢叢萬里干戈;擺定機關,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國手,謾說神仙。遍九州奪利於蠅頭,布三路圖名於蝸角。縱橫在我,敲磕由他。箇中訣破著精神,要使英雄滿天下。

噫!除非有個神仙路,衝破從來七九關。

雨傘

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摩破時,條條有眼;聯絡處,節節皆穿。雖曰假合,不異生成。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雲雨。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乾,藉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神子贊

遠看不是,近看不像,費盡許多功夫,畫出這般模樣。兩隻帚眉,但能掃愁;一張大口,只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腳;未曾老,漸漸白頭。有色無心,有染無著。睡眠不管江海波,渾身襤褸害風魔。桃花柳葉無心戀,月白風清笑與歌。有一日倒騎驢子歸天嶺,釣月耕雲自琢磨。

鷓鴣天·瘞促織

促織兒,王彥章,一根鬚短一根長。

只因全勝三十六,人總呼為王鐵槍。

休煩惱,莫悲傷,世間萬物有無常。

昨宵忽值嚴霜降,好似南柯夢一場。

致少林長老書

伏以焚修度日,終是凡情;開創補天,方稱聖手。雖世事有成必毀,但天道無往不還。痛淨慈不幸,淨掃三千;悲德輝長辭,忽空四大。遂致菩提樹下,法象侵凋;般若聲中,宗風冷落。僧歸月冷,往往來來,如驚棲之鳥;人出山空,零零落落,如吹斷之雲。鼓聲已失,何以增我佛之輝;衣食漸難,大要出如來之醜。欲再成莊嚴勝地,須仰仗本色高人。

恭唯少林大和尚,行高六祖,德庇十方;施佛教之鈴鎚,展僧人之鼻孔。是以不辭千里,通其大眾之誠。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若蒙允諾,瓦礫吐金碧之輝;倘發慈悲,荊棘現叢林之色。大小皆麵皮,休負諸山之望;近遠悉舟車,休辭一水之勞。慧日峰前,識破山僉崖之句;南屏山畔,願金靈隱之光。佇望現身,無勞牽鼻。

寄少林和尚

愚徒道濟稽首焚香致書於少林大和尚法坐下:竊以水流雲散,容易別離;路遠途遙,急難會面。嗟世事之無常,痛人生之莫定。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目今桂子香濃,黃花色勝;城中車馬平安,湖上風光無恙。我師忙裡擔當,閒中消受。無量無邊,常清常淨。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濟不慧,鑽開地孔,推倒鐵門;針尖眼裡走得出來,芥菜子中尋條路去。幸我師慈悲,不嗔不怪。煩老天寬大,容逋容逃。故折了錫仗,不怕上高平低;被卻草鞋,管甚拖泥帶水。光著頭,風不吹、雨不灑,何須竹笠;赤著體,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不募化,為無飢渴;懶莊嚴,因乏皮毛。萬重尋聲救苦,當行則行;一時懶動雀剿,要住即住。塞旁明,久非左道;由正路,已到西天。一腳踢倒朱山,全無掛礙;雙手劈開金鎖,殊覺逍遙。

便寄月一之書,少達再生之好。雖成新夢,猶是故人。長嘯三聲,萬山黃葉落;回頭一望,千派碧泉流。尚有欲言,不能違反。乞傳與南北兩山,常叫花紅柳綠;為我報東西諸寺,急須鼓打鐘敲。情長難盡,枯短不宣。

西歸口頌

健,健,健,何足羨?止不過要在人前扯門面。吾聞水要流乾,山要崩陷,豈有血肉之軀,支撐六十年而不變?稜稜的瘦骨幾根,癟癟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燕,使他安閒。又何苦忍飢寒,奔道路,將他作賤?見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有;且酸的酸,鹹的鹹,人情已厭。夢醒了,雖一刻也難留;看破了,縱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瞞著人,悄悄去靜裡自尋歡;索強似活現世,哄哄的動中討埋怨。靈光既欲隨陰陽,在天地間虛行;則精神自不肯隨塵凡,為皮囊作楦。急思歸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來,實自家之情願。咦,大雪來,烈日去,冷與暖,弟子已知。瓶幹矣,甕竭矣!醉與醒,請老師勿勸。

頌付沈萬法道

看不著,錯認竹籬為木杓。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夫重睜醉眼看。記得面門當一箭,至今猶自骨皮寒。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到天台走一番。

自述

南屏山淨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雲居羅漢,唯有點頭;秦州石佛,自難誇口。賣響卜也吃得飯,打口鼓儘覓得錢。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尼姑寺裡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坐不過,禪床上翻筋斗;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袈裟當於盧婦,盡知好酒顛僧;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難逞。請看佛面,稍動慈悲;拿出人心,從寬發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實。








恍恍已過半人生

苦辣酸甜浸心中

年少壯志逸四海

如今臥月聽清風

世間多少江湖事

宛若浮雲來相逢

聚時如雷震天響

轉瞬消散無影蹤

莫許天長地久願

莫說仁義忠信誠

信誓旦旦聖賢語

繞來繞去皆陷阱

世人多學菩薩面

少有俯身菩薩行

捨得背後有玄機

佈施之意不純淨

發心若正天自應

因果不虛映蒼生

試看古今“聰明”人

機關算盡反自坑

天道不言自有知

善惡美醜自分明

正道雖嶇終正路

坦坦蕩蕩度餘生

丁酉初秋 《安書楷臨古抒懷並記》


薪火之路

看到本題的關鍵詞是“美食烹飪”,正好極為敬重濟癲和尚,就進來給大師兄說幾句話。

濟公是駐世的菩薩,卻以不一樣的風格現世,這正是佛家慈悲之處。佛說:“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說的是佛來自於人,普通人修養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佛。突出一個人與佛的因果關係。所以,佛就不能全部以不食人間煙火的最高修養境界顯示自己,因為平凡的人很難達到,會知難而退。還要有普通人的形象出現在人群裡,讓人們感到修養成佛都能夠做到。這慈悲,用心良苦,到家了。



佛家人吃肉,佛祖沒阻止過。後來出了個梁武帝,自己出家當和尚不說,還給普天下出家人立下很多清規戒律,最厲害的就是不允許佛家人吃肉,從此佛家人都不吃肉了。當下也只是小乘教派和藏密還吃著肉。


濟公最有名的偈語,三歲孩子都知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前兩句是引渡世人,意思是你們都可以修心向善,只要心中有佛就好啊。後兩句卻是警示世人,意思是我跟你們不一樣啊,修行到我這程度自然就不會吃肉喝酒了。人都愛聽順耳的話,所以都記住前兩句,後兩句很少提及。

所以啊,作為芸芸眾生,該吃吃,該喝喝,心存善念,即為佛。


普濟

濟公當然可以吃肉,當時整個時代的和尚都是可以吃肉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和尚原來是可以吃肉的,佛經《戒律廣本》寫得很明白:佛教沒有吃素的規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葷”。這個葷,不是我們現在的概念,指雞鴨魚肉一類的動物食品。我們現在講的葷,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葷”。

佛經裡葷字不讀hun,要讀成xun,燻的意思,指氣味燻人的蔬菜,“葷”字從草頭,“葷乃蔬菜之臭者”。《梵網經》講得更具體:“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就是這五種蔬菜。佛教認為吃了葷,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於神明,所以嚴禁。

佛教在引進中國的初期,和尚還可以吃肉。和尚不準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首先提出來的。

原來佛教分為大乘與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為度人手段,所以什麼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許吃三種“淨肉”(“三淨肉”為“ 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對於“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實行人道主義政策,特殊照顧,什麼肉都可以吃。

蕭衍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迷信佛教的皇帝,自己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資把他從寺中贖回來繼續當皇帝的。蕭衍手不釋卷,一部《大般涅經》,爛熟於心。經書裡規定:“戒殺生”。蕭衍想,就殺生管殺生,肯定管不徹底,還是要從根本上抓起。乾脆不準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殺生還有什麼用?他就撰寫《斷酒肉文》等,極力鼓吹僧人禁食酒肉。因為他是皇帝,對他的敕名,僧人只能遵而行之,於是自梁武帝蕭衍之後、和尚不吃肉——“僧人吃素”,才成為漢族僧人特有的戒律。

好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僧人不能吃肉是從南朝梁武帝時大約公元一千四百年開始的,而濟公所處在南宋,可見電視劇及有些小說裡說只有濟公一人食肉,明顯就是無稽之談。


心淚殘痕


濟公吃肉在外人看來是真的,可他早已經用障眼法迷惑世人。好像是真的吃肉了!"濟公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崑崙山主人

因為作者喜歡喝酒吃肉,所以就藉著濟公這個形象展現出來。歷史上,濟公李修緣是宋代的得道高僧,但是與其他高僧一樣,他在當時並不是酒肉穿腸過,而是吃齋吃素。也沒有行俠江湖,那些所謂的救死扶傷,鋤強扶弱不過是後人捏造的。

在現在信仰的佛教一般是屬於大乘佛教,這是唐僧從印度取回經回來傳播的教義。大乘佛教是禁葷腥禁酒禁色的。但是在大乘佛教進入中原以前,我們的民間流傳信仰大部分是道教,也有部分佛教叫小乘佛教。不管是道教還是小乘佛教則都不禁葷腥的,喝酒吃肉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娶妻生子,這一點反而是小乘佛教比較人性,不過區別在於,大乘佛教的教主是如來,小乘佛教的教主是彌勒,除此之外與大乘佛教也沒有很明顯的區別。像現在的日本的佛教就是小乘佛教,叫做在家出家!

我們看到西遊記裡有一個大雷音寺還有一個小雷音寺。其實西遊的作者也是受這個大小乘佛教的稱呼影響才寫到西遊作品裡去的。


優己

世間很多事不可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凡大和尚皆能參透佛法,往往有驚世駭俗之舉,呵佛罵祖也是可以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真的領悟到了佛法,有相應的佛法護持。同樣的事,濟公和尚,一般和尚卻做不得。


當年一代高僧鳩摩羅什結婚生子,有徒弟質問他為什麼能這麼做,鳩摩羅什二話不說拿出一碗鋼針,說你能把它吃進肚子裡,你也可以,徒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鳩摩羅什拿起碗,真的就把一碗鋼針吃進肚子。瘋癲的濟公,那隻不過是世人看到的外表,三界如火宅,吃肉喝酒對於濟公來說也是修行的一種。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修行從來都是個人的事,只有正知正見,才能修行,才能證得菩提。


昭烈名臣

佛家講究的是心境的修行,人體只是一個靈魂寄託的軀殼,最重要的是心靈的修行,酒肉只是世間俗物,所謂酒肉穿腸過,但卻不過心,只要心淨,佛祖然常駐心間。世人只知道濟公是個酒肉和尚,常說的一句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但是很少人知道後面還有一句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所以說濟公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太多的人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我們常人只能通過外在的表現慢慢的來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改變自己的心靈。如果沒有大堅持,大悟性,直接參悟事物的本質,最終會得不償失,迷失自我,被心魔所乘,步入魔道。


佛家的清規戒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遵守它,只是用它來約束自己,磨鍊自己的意志,讓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本心。佛家說人人是佛,因為每個人只要明白心中的那份靈性,你就是佛。

明末的破山禪師,於戰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了。”禪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裡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於是他氣定神閒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為之一驚,鑑於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當生命在你面前需要你去救助時,那些外在的表現又算的了什麼?我們難道因為破山禪師吃了肉,我們就不尊稱他為大師了?我想肯定不是的,在那些他救下來的人心中,他就是佛。



做最好的自己159357

南無濟公活佛 慈訓:花花世界誘人心,自甘淪陷失心性。怎勸不聽瞎亂行,為之奈何隨它去。世人悲慼無轉地,心如寒冰涼透頂。再無心力管世民,各安天命莫失親。老衲今日於此當澄清些許誤區。老衲當初所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因當初老衲已轉金剛不壞之體,九轉金剛之軀,喝的酒可以自動轉化,等同沒喝,吃的肉可以轉化,等同沒吃。況且那酒是仙釀,那肉亦不是群生肉。所以“世人若學我,肯定就著魔”。因世人之體乃是肉體凡軀。若學老衲,那便是入了邪。再者佛經所言,彌勒佛祖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當來下生,時 無極老母 有令,改正當初預言。得讓彌勒佛祖下世掌天盤,當來下生也。老衲今在此澄清誤區。老衲奉天母至尊 無極老母 懿旨,下一量劫執掌道盤。


世道澆漓人心不古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濟公和尚喜歡吃肉、喝酒,從電視劇裡我們確實是用眼睛看到了這一幕,但是,這是真相嗎?濟公和尚是是具有大神通的得道聖者,早已是六根清淨之人了,怎麼會被世間的區區酒肉所吸引束縛呢?何況喝酒吃肉還是犯戒的大事,相信他喝酒吃肉有他的目的,我的看法是濟公和尚不是喜歡吃肉、喝酒的,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而已。

這個在他留下的偈語裡可以看得出來,“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這個就是他給大家酒肉穿腸過這種行為留下的警示,意思很簡單明瞭,就是說世上的人如果學我濟癲和尚酒肉穿腸過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這個行為就是脫離了佛法正道,而掉進了魔道,成為了魔子魔孫了。他在偈語中還有佛在心中留這句話,佛就是良心,他的意思是他一直都在唸著良心念著佛,換句話說即是說我的心一直都是保持著清淨、平等、覺悟的狀態。這個其實和“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心染一切法染,心善一切法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可以肯定一點濟公和尚其實不是喜歡吃肉、喝酒的,吃肉、喝酒只是他表達佛法的一個道具,所顯示出來的一個假相而已。

但是,我們世間凡人大部分人只會用肉眼來看事情,看到濟公和尚吃肉、喝酒的樣子,就以他的行為樣子做為自己吃肉、喝酒的藉口,還冠冕堂皇地對別人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這不是典型的東施效顰、自欺欺人的行為嗎?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大家認為呢?

最後,就這個問題來個總結,濟公和尚表現吃肉、喝酒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幫助大家破掉對戒律的的執著束縛,而不是因為他喜歡吃肉喝酒而吃肉喝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