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文 | 小马哥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又是一年高考时,尽管我的高考已过去了16年,但每逢此时还是难免会激动。16年来,我每前进一步,对于母校、对于恩师、对于当时那个拼命努力的自己,都更加感激一分,是高考让自己走出了那片农村的小天地,让自己有资本去奋斗、去实现所有的目标和梦想,去接触、去享受这个世界的无限美好!回望高考,我特别想和即将面临高考的师弟师妹们聊一聊。

人人都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就是不努力?

假如现在有个身份非常高贵也非常值得信任的人许诺你,只要坚持每天6点起床、12点睡觉,读书2小时、跑步1个小时,坚持2年就给你1000万,坚持5年就给你1个亿。你能不能做到?不用回答,几乎所有人都能做到。

但是,如果没人向你保证,只是不停地对你说,只要你真能坚持做下来,今后一定会挣大钱、干大事。那么你还能坚持做下去吗?大多数肯定都不行。其实很多人不愿意或者做不到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就和这个例子是一个道理。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延迟折扣”。未来的结果越不确定,它的价值在常人眼中就会越低;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在常人眼中就会越低。哪怕它是非常非常宝贵值钱的东西,但是只要它是属于未来的,在常人眼中也就显得不那么珍贵了。

这就是我们不愿去努力的第一个原因。套在今天的你们身上,因为学习给你们带来的收益会在很多年后才能得到,而且还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所以你们很多人就没有毅力去坚持,不断地有人掉队、有人放弃。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有一本很火的书,叫《自控力》。

书中讲过一个实验:有两张支票,一张50美元,一张100美元。选择要50美元的,可以立马兑换现金;选择100美元的,必须要等到6个月后才能兑换。如果是你们,会选择哪一张?实验结果是,60%的人都选择了50美元的那一张。本书的作者就此发明了一个词,叫“即可满足”,意思就是“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要”。

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即可满足的,第一时间获得感官和心情的愉悦,所以人类才会特别经不起眼前的诱惑。这就是我们多数人不愿意去努力的第二个原因。当即可满足和未来奖励同时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选择时,即使我们更想要的是更重大的未来奖励,但往往多数人都会忍不住眼前的小诱惑而选择即可满足。

再把它套在即将面临高考的你们身上,此刻的你们在教室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认真读书学习,说实话确实有点累、很辛苦;

第二种选择是不听课、不学习,玩手机、吹牛逼、涮朋友圈。

相比读书学习来说,这种选择确实很舒服、很轻松,所以你们有些人才没有毅力去坚持学习。尽管更想要的也是考上大学、过上崭新的好生活,但就是由于忍不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小诱惑、小舒服,选择了即可满足,放弃了更重大几万几亿倍的未来奖励。你们再好好想想,为了这么一点点根本都称不上是诱惑的诱惑,就放弃了未来的更重大上亿倍的奖励,是不是太傻了?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拿我举例子,我读高三时学习还属倒数,这个时候我跟班里其余的差生一模一样,之所以现在差异巨大,就因为当初我选择的是“未来奖励”,而其他差生选择的是“即可满足”。从2001年的10月到2002年的6月,10个月、300天,就算一天学习12小时,总共也只有3600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用这3600个小时吹牛逼、睡大觉,我选择了全力读书。这3600个小时就是导致我跟我当时绝大多数同班同学如今天壤之别的根源所在。他们吹完那300天的牛逼以后,就迎来了至少50年、18250天的日夜辛苦,而我呢?牺牲了那300天的牛逼、懒觉,却换来了至少18250天的收获,数字比例是1:60,但是实际收获却远远不止60倍。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条条大道通罗马;360行,行行出状元;我不一定非要通过读书考学这条路才能出人头地”。说的对,没毛病。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这每条道总归有远有近、有山路有平路还有高速吧;虽然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放眼中国5000年历史,除了历届的文状元和武状元,你们听过、你们知道其他358行的状元吗;虽然不一定非要通过读书上学这条路才能出人头地,但这确实是咱们农村孩子最容易、最便捷、效率最高的一条路。如果你非要走其他路,那么我来告诉你它有难有多苦。

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吃漫长一生的生活之苦,也不愿去吃短短几年的学习之苦?

首要原因,就是懒。

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会来。生活的苦大多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又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累,时间久了就会慢慢习惯,痛苦的体验和效应就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的一个无助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让你特别难受,最终让你习以为常,彻底麻木。但学习的苦就在于,它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是一个认知和见识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目标,它不会像生活的苦那样重复,所以你也就难以进入到麻木状态。生活的苦还可以通过偶尔的娱乐和消遣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学习的苦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现在的社会,阶级越来越固化,可是上升的通道并没有完全关闭,读书仍然是咱们广大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咱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果你连这点学习的苦都吃不了,那么我敢保证,对你来说,今后生活的苦会滚滚而来、源源不断。所有觉得学习很苦的人,都因为还没有狠狠挨过现实的耳光,还没有真正受过生活之苦,生活之苦是你们的父母在帮你们承受。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很快,现实生活就会无比诚实地告诉你们,不读书的人生只会更苦百倍。读书之苦和长年累月沉重磨砺的生活之苦相比,真的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也许你们还有人会觉得自己不一定非要吃了这份读书之苦才能避免生活之苦。不读书自己也一样能出头。那么,咱们实际一点,我问你们,你们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们村这几十年来有几个人没有通过读书上学就穿越了所在阶层、走上了上层社会、阅尽了人间繁华?有吗?我想最多最好的结局无非就是自己在镇上开个小店、做份小生意,或者说出门打工碰到了一个好老板、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再好一点就是自己当了个小工头、办了个小工厂,养家糊口没问题。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但是你知道他们的钱挣的有多难吗?你知道靠知识挣钱有多容易吗?你知道他们每天都在承受多重的生活之苦吗?你们不知道!你们只是逢年过年时碰到他们从外地回来,觉得衣着光鲜、混的不错,挺向往。其实,他们真的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最底层,住的是很多人一间的破板房或者地下室,吃的是从来不变的米饭馒头大锅菜。他们很多人在北京打工几十年,但从来没去过长城、没看过故宫;很多人在上海几十年,但同样从来没爬过东方明珠、没坐船夜游过美丽的黄浦江。因为他们觉得门票很贵,永远都不舍得买。你们村去北上深广打工的,有几个在当地买房买车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的?概率应该低于0.1%。

我再举3个例子,2个是去年网上的热点新闻,1个是我身边的战友。

写给农村学子的一封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