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

紫岳居

张廷玉作为“康雍乾”三朝员工,被雍正帝称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尽力做事的人),又赐其退休后享受最高待遇的极尽殊荣。按说这样一位经历过大风浪的“老油条”,在乾隆当老总时更容易得到赏识,为何却偏偏不受待见呢?

文史肆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康熙和雍正当老总时,张廷玉可是他们眼里的最佳员工,更被老总雍正评为开创公司以来最杰出的十大员工之一。随着两代老总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张廷玉,在乾隆当老总时,说实话从心里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诗中说的那样:经历过无比深广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见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就都黯然失色了。


有了这第一个原因,便有这第二个了:张廷玉对皇帝的不信任

作为员工,张廷玉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现在了,而且当时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应该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总提及,老总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这块也是只字不提。虽然上一任老总曾许诺张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实到书面上,想来刚继位的这位毛头小老总也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终于张廷玉忍不住开口了,他来到乾隆办公室表达了自己想退休的强烈诉求,并希望乾隆能跟他签订合同以确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这个老家伙小看自己,听他说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心想给你最高待遇,你就要为公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干活,还这样当面问我,你是有多么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这里,乾隆再也不想看这个老家伙一眼,摔门而出,从此两位算是结下了梁子。


第三个原因:张廷玉想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订合同风波发生后,张廷玉回来认真想了一下,心里感到悲凉,他突然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谨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总几十年,为公司事业操劳一生,整天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头来却不被领导待见,真是失败,他要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几十年的伪装,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实的自己,对老总交代的工作消极怠工,平时也不请领导喝酒,心想爱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于是一遍又一遍的递交退休申请。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顺眼,终于在他的退休申请上写了几个大字“有多远给我滚多远”。接到同意退休的消息,张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连公司少东家死了这样的事,也丝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丧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个张廷玉,你好歹做过我孩子的老师,如今他去了,你不闻不问,真是无情至极,我让你不得好走。于是就在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登车时,被乾隆派人来吊销了各种证书(类似驾车证、退休官员证、大学士证、七十岁以上老人照顾证等等),看你以后怎么活。

其实我觉得最基本的原因还是一个字“老”,这些事如果发生在张廷玉年轻时,绝对会是另一个结果,他也绝对会在乾隆一朝混的风生水起。


文史肆

乾隆皇帝执政早期还算仁厚,中晚期就暴露了本性,原来他和他爹雍正一样的为人刻薄。张廷玉做官一辈子小心谨慎,战战兢兢,没想到到老了还是载了,载在了乾隆皇帝手里。话说张廷玉七十多了,就天天琢磨,我这一辈子服侍大清皇帝,伴君如伴虎,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好在没有什么污点,不如急流勇退,早点挂冠回家养老去吧。张廷玉这样一想,就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回家的想法。没想到乾隆听了张廷玉的请求,勃然大怒。为什么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呢?原来,张廷玉是有资格"配享太庙"的人,就是死后可以供奉一块灵位牌子,放在太庙里面,那里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功臣,配享太庙是不得了的荣誉。乾隆皇帝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不高兴。

第一个,张廷玉是汉人,以一个汉人的身份配享太庙,乾隆不高兴。乾隆一直对满汉身份很注意区分,就是不接受满汉平等,在他看来,让一个汉人配享太庙,那真是侮辱了满人。满人皇族以后要是去太庙祭祖,不是要一同祭拜汉人了吗?这可真是别扭啊!

第二个,在乾隆看来,既然配享太庙是先皇下令的,朕也不能违背先皇的意思,但你张廷玉这个汉人居然不识抬举,想着退休,真是岂有此理!配享太庙,就得为我大清服务一辈子,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工作死在任上的劳模,才有资格配享太庙。你张廷玉享受如此荣誉,居然敢还没有咽气就打算开溜,你真是有负浩荡皇恩!

乾隆帝越想越气,从此就对张廷玉有了看法。张廷玉也就此走上一条被反复打压侮辱的灰暗之路,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被特别喜欢找茬的乾隆帝剥夺了配享资格。一个汉人大臣,地位再高,也不过是皇帝眼中的一条狗而已。


怀疑探索者

雍正临死的时候,在遗诏中吩咐乾隆:“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雍正说,张廷玉功劳很大,这个人心性纯朴,是一个绝对的忠臣,我保证他将来绝不会造反。他死后,你要让他配享太庙。

(雍正剧照)

张廷玉在乾隆当皇帝期间,确实像雍正说的那样,忠心耿耿,做事认认真真,谨小慎微。但是乾隆却百般看不上他,说他:“毫无建白,毫无襄赞。”还说他:“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

张廷玉见乾隆如此不待见他,就说要告老还乡。但是乾隆又不允许。不允许,又在工作中不断挑他的错,最后还把雍正皇帝向他许诺的,让他将来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给取消了,把他撵了回去。

不过,张廷玉死后,乾隆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乾隆对张廷玉的处理,为何这么奇怪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从乾隆的性格上找原因。

乾隆这个人是比较自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乾隆号称“十全老人”。意思就是自己什么都厉害,都行。既然他什么都行,自然不会听大臣的谏言。他可不是历史上唐太宗似的察纳雅言的人,他是自行布置工作,让大臣们执行就是了。

(乾隆剧照)

第二个例子,乾隆曾经对大臣说,当年他爷爷康熙皇帝之所以选中他爹雍正,是因为康熙看上了他,还把他带到宫里亲自抚养。正是因为康熙觉得皇位将来会传到他头上,才选择了他爹的。他这个话,显然是在说他自己比他爹还厉害。

我们知道中国是老人政治,都是祖先很厉害,咱们得听祖先的话。既然他比他爹还厉害,自然他爹安排的那些事,就不会执行了。

其次,乾隆不满张廷玉,因为张廷玉身上有个“顾命大臣”的标签。

中国古代有个怪现象,老皇帝临死前,都喜欢给儿子选顾命大臣。但是,选的这个顾命大臣,十有八九不成功。不是顾命大臣弄权专政,就是儿子想方设法把顾命大臣杀死,突围出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这样。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顾命大臣总会站在先帝的立场来对待新皇帝,要求新皇帝各方面都要向先帝看齐。新皇帝当然不愿意这样,所以和顾命大臣的矛盾往往非常突出。

张廷玉是雍正给乾隆配的顾命大臣。另外两个顾命大臣是鄂尔泰和允禄。鄂尔泰死得快,乾隆只在口头上威胁他:“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来不及收拾他,他就死了。允禄就很惨,乾隆说他和自己的竞争对象弘晳眉来眼去,把他“双开”。

(张廷玉剧照)

张廷玉最谨慎,但谨慎也是顾命大臣,也得整治。

第三,乾隆要体现自己对大臣们绝对的恩宠。

这个恩宠不是他爹给的,而是他给的。所以我们看到,雍正说,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乾隆偏偏想方设法抓他的不是,给他取缔。但是,取缔以后,等张廷玉死后,他又恢复。他的意思是说,看看,张廷玉这么糟糕,我居然还让他配享太庙,我这是给他多么大的恩宠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第一、心理上反抗

张廷玉是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之一,雍正八年,雍正帝颁布谕旨,赐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是一份无以复加的恩赐,终清一朝,张廷玉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员。雍正死后,乾隆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年轻的皇帝意气风发,必然着手培养自己的班底,对于先帝残余的旧势力横看竖看都不顺眼。



这里不是说张廷玉是乾隆的威胁,而是乾隆的阴影,纵使先帝的宠臣又能如何?如今变了天,乾隆才是大清帝国的掌舵者,他在心理上刻意与先帝较劲,这是一种权力欲望和自我价值的宣泄。

乾隆表面上还是很尊重张廷玉的,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张廷玉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再次成为乾隆的心腹之臣。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目空一切的皇帝,这在他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便可觅出端倪。折磨敲打先帝的宠臣,使自信心爆棚的乾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

第二、致仕事件

张廷玉有一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简言之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处在云谲波诡的政治漩涡当中,如今还能屹立不倒,凭的就是这样万事小心谨慎的处世哲学。

伴君如伴虎,张廷玉也深感乾隆并不待见自己,他想全身而退,想要安全着陆,所以他在一次皇家宴会上,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乾隆大为不满,他觉得自己像个斗败的公鸡,张廷玉对他的忠诚和个人感情远不及父皇,典型的心理阴暗面作祟——妈的,朝廷哪里亏待你了,你想安享晚年,你想功成身退,偏不遂你愿,得好好的整整你,老子还没爽够!于是,乾隆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为由,驳回了张廷玉的请求。



张廷玉还不死心,向乾隆辩论,明朝的刘伯温,不就告老还乡了吗?乾隆也来劲了,说那叫告老还乡吗?那是赤裸裸的罢黜啊!你就不能学学人家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这是明显的偷懒,对我没感情啊!话说到这份上,张廷玉再也不敢多言,只得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事后,乾隆将张廷玉连降二级,罚俸一年。

第三、配享太庙

雍正有遗诏“保其始终不渝”并令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因此配享太庙也成为张廷玉晚年唯一的追求。也许是操之过急,也许是老糊涂了,张廷玉在退休之前,竟鬼使神差的要求乾隆写保证书,保证自己死后一定可以配享太庙,乾隆强忍着怒火,好人做到底,作诗一首,也算勉强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

按理说,张廷玉在得到乾隆的保证诗后,应该感激涕零,次日一定进宫谢恩。谁知张廷玉大喜过望,认为尘埃落定,次日并未亲身入宫谢恩,而是由他的儿子代为谢恩。乾隆自降身份,一忍再忍,换来的是张廷玉的敷衍了事,所有的愤怒和不满堆积起来,终于爆发了。

乾隆当即命军机处拟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张廷玉知道麻烦大了,第二天一大早便入宫叩头谢罪。乾隆更加火了,因为军机处的圣旨还没有下达,张廷玉是如何得知的?可见他在宫中布满眼线,党羽众多,乾隆盛怒之下,剥夺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革职待罪,不准回籍。



张廷玉一生小心谨慎,从不授人以柄,可到到头来却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晚节不保。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遵循了雍正的遗诏,最终将其配享太庙,可他永远看不到了。乾隆对张廷玉的看法与雍正截然不同,雍正认为张廷玉尽职尽责,不贪不占,是国之栋梁,典型的忠臣。

而乾隆却认为张廷玉看似任劳任怨,忠贞不渝,实则城府很深,心机很重,很多事情都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只不过手段高明,善于掩饰罢了。正如乾隆所言,张廷玉辗转思维,惟知自私自利,不惟得之生前,而且欲得之身后。我认为,张廷玉的悲惨结局在乾隆登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用一句“配享太庙”就把这个题敷衍过去肯定不对,这是其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张廷玉不招待见,主要是不会揣摩圣意,或者说他犯了儒生的通病——太注重名声,导致一顿骚操作,把自己作死了。

在乾隆眼里,任何大臣只能是一台机器,我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能有自己的小九九。文天祥这种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乾隆嘴上欣赏他们,内心却坚决不允许身边有这种人。

这一切要从乾隆13年说起:

乾隆13年是转折点,这位皇帝对大臣的态度转变,都从这一年开始,要了解张廷玉的悲催结局,就要知道这年发生的事。

乾隆是个第六感很强的人,在登基之初,就对13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清高宗实录》

就说我当皇帝第13年的时候,必定有跟我唱反调的事情发生,不可预料不可预防。

果然,乾隆13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1、金川战争。

这一弹丸之地,仅有数万人口,却让清廷投入了血本,还拿不下来,搞得很没面子。(

顺便提一嘴,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这大小金川之战就是其中之二,所谓十全,纯粹是凑出来的。

2、孝贤皇后去世。

这是让乾隆发生改变的根本。

乾隆为皇后办了一场称得上史上最大规模的皇后葬礼,过程中,大臣稍有疏忽就会被治罪,一言不合就砍头。连自己的儿子在葬礼上哭得不起劲,都直接失去继承大统的资格。

在此之前,乾隆是个勤奋和蔼的好皇帝,即使犯了错,也一切宽大处理,在此之后,乾隆性情大变,变成了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张廷玉的危机

张廷玉可是三朝元老啊,康熙第一次见他,就认为此人“持重得体”,成了皇帝秘书;

雍正登基之初,又说此人“气度端凝”,成了礼部尚书,参与机密。甚至得到了“配享太庙”的承诺。

乾隆登基之初,对他也是优待有加,汉臣之首,甚至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整个有清一朝,张廷玉可以算是最风光过的汉臣。

同年,又因为在给孝贤皇后写祭文的时候,用词不够“尊贵”,张廷玉又被罚俸一年。

张廷玉这个人,深谙为臣之术,一生如履薄冰,皇帝找茬都只能找这些无关紧要的。

乾隆大力打击朋党的时候,满臣之首——同时也是雍正承诺配享太庙的鄂尔泰就被打击的不成人形,而张廷玉却能安然无恙。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结党营私,别人却附骨之疽。

张廷玉知道,皇帝的大刀迟早会砍下,不如急流勇退。

当官容易,退休难

乾隆13年,安排好一家人(包括2个弟弟,2个儿子等)的仕途后,正式提交了退休申请——

“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

乾隆拒绝了,说你死后要配享太庙,怎能贪图生前享乐?

张廷玉一边磕头一边说,只有及时退出,才能保住荣耀。

乾隆脸一黑,认为张廷玉于“臣节”有亏。

乾隆皇帝的“臣节”前面说了,你就是个机器,要用最高标准时刻运转。

并且乾隆对满汉之分看的很重,满臣哪怕是一坨屎,他也觉得这人正直,而汉臣是心眼太多不能放心。颇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意思。

他认为,张廷玉提出退休,表面淡泊名利,实际上都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第二天,乾隆还写了一篇文章昭告天下,并向群臣科普了一下“臣节”的含义,同时暗指张廷玉对自己感情不深,忠心不够。

通过这篇文章,等于是向天下宣布剥夺大臣的“退休权”。

配享太庙 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乾隆14年,愈发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在一次君臣谈话中,再次向皇帝提出了退休。

皇帝没拒绝,只说我考虑一下。

其实,皇帝是懂了恻隐之心——这个曾经精明的大臣,经历岁月的摧残,思维和身体都已经尽显疲态,不如放他回去享几年福吧。

于是皇帝发布谕旨,说老张你确实老了,我强留你就不近人情,但是让你走又说不出口,干脆你自己选择吧。

按照乾隆的想法,张廷玉先感恩,然后说皇上我离不开你啊,之后皇帝处于关爱放之归田,成就一段佳话。

乾隆一看不高兴了,心想你确实是老糊涂了,但同时也同意了退休,并且是还是享受官位和俸禄。

按说到了这地步,你就走吧,可是张廷玉放不下名利,走之前做了一个大死——他冒着严寒,在儿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进宫像皇帝要一个承诺——配享太庙。

皇帝非常不开心啊,心想我啥时候说了不让你配享太庙,你怎么不相信我呢。不过出于怜悯,还是写了一篇保证书。

就这样,张廷玉开开心心回到家了。

乾隆认为,明天一早张廷玉一定会来谢恩吧,可是张廷玉毕竟老了,折腾了一晚上实在起不来,就派儿子去面圣谢恩。

没想到啊没想到,于君臣之礼恪守极严的张廷玉,在最后时刻,犯了这个人生中最大的错误。

悲惨的结局

经过这件事,皇帝认为张廷玉对他真是没有一点感情,要张廷玉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时候军机处的大臣是张廷玉的门生,他们预感到这次龙颜大怒非同小可,连忙派人去给张廷玉传递消息。

老糊涂的张廷玉接到消息赶忙进宫请罪,可是这时候皇帝的谕旨还没发出,你怎么知道我生气了呢?

一个可怕的词浮现在乾隆脑中——朋党!

朕打击朋党十余年,谁给你们够胆,竟敢如此?

皇帝下旨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也彻底撕破了脸。

张廷玉灰头土脸回到了老家。

没几天,曾经受到张廷玉的举荐的大臣朱荃为了挣点钱,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乾隆因此迁怒张廷玉,以收回赏赐的名义对张廷玉进行了抄家之事,并没有实质性收获,乾隆觉得不过瘾,又要他交代与朱荃的事。

吓破了胆的张廷玉哪敢有所隐瞒,一一交代,至此,树倒猢狲散,门生故吏各自分散,张廷玉名誉扫地,苟活5年之后终于死了。



也可自话

只能说老板都不喜欢老员工,而且这位老员工还是前任老板留给新老板的“辅政大臣”。权高位重不说,还遍布门生故吏。乾隆能喜欢张廷玉,就是见了鬼了。

清朝的辅政大臣,基本可以跟抄家挂钩了。前有多尔衮、鳌拜被顺治、康熙清算。后有顾命八大臣被慈禧群灭。

辅政大臣在清朝,就是一种高危职业。

雍正也给乾隆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汉臣代表张廷玉、满臣代表鄂尔泰、皇族代表十六阿哥允禄。

这三个人,乾隆都看不惯。

第一个倒大霉的是允禄,乾隆借口他与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皙往来诡秘,处以停双俸,罢都统职的惩罚。

第二个倒大霉的是鄂尔泰,乾隆以御史弹劾鄂善为由,对鄂尔泰大放狠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

第三个倒霉的才是张廷玉,当时鄂尔泰已死,原本朝中的鄂党和张党失去了权力平衡。张廷玉成了资格最老的大臣。

说到这里,再提一下乾隆早年的朝廷朋党。雍正生前最恨朋党,但讽刺的是,他最信任的鄂尔泰和张廷玉,在乾隆时却成了两大朋党之首领。

以鄂尔泰为例,其子侄多为总督巡抚。如鄂容安为两江总督;鄂弻为四川总督;鄂宁为云贵总督;鄂昌为甘肃巡抚;鄂乐舜为山东巡抚。大体而言,鄂尔泰一派主要以满人督抚为主,基本控制了乾隆早期的地方实权。

张廷玉这边也差不多,张家一门多为朝中的达官要职。其弟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从子张若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张若澄为内阁学士。

大体而言,张廷玉一派基本为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抚。

张家和鄂家在朝为官的有将近有几十人,就这两户人家当官的人有这么多,再加上儿女亲家关系,若是拉帮结派,形成利益团体。虽不至于威胁乾隆的统治,但只要乾隆仔细想想,肯定也是后脊背发凉。

所以乾隆先削掉对他威胁最大的允禄,再削掉掌控实权的鄂尔泰一党,最后削掉以文官为主的张廷玉一党,也就说的清了。

虽然相比鄂尔泰而言,张廷玉要老道圆滑很多,就如时人所说:“张文和(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

但是乾隆已经盯上张廷玉了,再老道圆滑又如何?被排挤出核心圈,是迟早的事。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以老病乞休,跟乾隆讨要配享太庙的资格,以及派儿子谢恩惹恼了乾隆这些行为,都不过是乾隆刻意打压张廷玉一党的理由罢了。即使没有这些理由,乾隆也一样会找理由罢了张家一门的官职。

只不过张廷玉似乎是真的有点老糊涂了,忘了皇帝最忌讳的朋党政治。最后落得一个罢配享,免治罪,尽缴颁赐诸物,抄家的下场。

比较搞笑的是,鄂尔泰一党和张廷玉一党先后倒台后。乾隆在之后又启用了闲赋在家的十六叔允禄,于乾隆十八年正月,复授允禄为议政大臣一职。

这也说明乾隆,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行为。对于他这么一个好大喜功,死要面子的人来说,把雍正留给他的三个辅政大臣全部搞掉,史书中会怎么评价他?

虽然他没有杀人,但是后世史书评价肯定也不会好。所以在张廷玉死后,乾隆又恢复了他的配享太庙资格。张廷玉的这个配享太庙资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乾隆的明君形象找回来。


Mer86

整个清朝,张廷玉作为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可见其政治生涯是非常成功的,从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张廷玉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始终位居高位屹立不倒,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雍正遗诏命其“配享太庙”,张廷玉的仕途算是走到了顶点。

乾隆继位初期,张廷玉依旧颇受恩宠,作为辅政大臣,乾隆每次外出都留张廷玉在京总理朝政。张廷玉的失宠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乾隆要加强皇权。

先说说张廷玉失宠的两个导火索

退休事件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宣谕慰留。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再次请旨归乡,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

眼看着张廷玉的仕途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不知是真的老了,还是过于看中“配享太庙”,在叩谢皇恩的时候张廷玉说了这样一番话:“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言外之意就是让乾隆给他一个“配享太庙”的凭证

乾隆虽然不快,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要求得到满足后,张廷玉竟然派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激怒了乾隆,乾隆下旨,令张廷玉回奏。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命令还没有下达,张廷玉就亲自前来谢恩,乾隆得知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心中更为不满。从而罢去了张廷玉的“配享”优容,留京待罪

退休事件升级版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乾隆内心怀有愧疚,非常悲痛,这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旨归乡,乾隆正愁无处发泄,张廷玉正好撞到枪口,于是乾隆旧事重提,说张廷玉不知感恩,皇长子初祭刚过,就即奏请南还,实在是冷漠无情,最终处理结果是,罢配享,免治罪,令其归乡。

回乡五年后,张廷玉病逝,乾隆念及旧情,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乾隆打击张廷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张廷玉势力过大,让乾隆放心不下,虽然张廷玉没有结党,为官也比较清廉,但是三朝元老,门生遍布天下,“谢恩事件”,皇帝还未下旨,张廷玉就已经先知道了消息,这些都让乾隆心中不安。通过打击张廷玉,乾隆的君权达到了空间的高度。


一点点历史

乾隆不是不喜欢张廷玉,而是所有汉臣在他眼里,都是下贱的奴仆!

这个问题与政治权谋无关,与帝王心理有染。

清廷对汉人控制,到乾隆朝时达到顶点。

经过他爷爷康熙的文功武治,再经过他爹雍正的铁腕狠治,到乾隆执政时,正是清廷最为舒坦的日子。

乾隆就是带着天生优越感登上帝王宝座的,本来少年得志,就难免轻狂,而他偏偏就有轻狂的本钱。

乾隆对汉臣的鄙视,到了何种地步?我们来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乾隆对汉臣的称呼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字:尔!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你小子”。

想象一下这场面:一个毛头小伙子对着跪在面前的五六十的老头们,一口一个“你小子”,是何等的嚣张!

第二个例子:纪晓岚算得上是乾隆身边的小红人了吧。

但乾隆对他是怎么说的:你和那些唱戏的娼妓没多大区别,都是我闲着没事时消遣一下的人。

所以,乾隆是打心里就看不起汉人的,越是位高权重的汉臣,他越是鄙视!

而张廷玉,恰恰是当时汉臣里面地位最高的那个。

偏偏这个张廷玉是他爷爷留给他的政治遗产,给这老头配享太庙是康熙明确的,他还真拿张没办法。

乾隆是一个特别孝顺的皇帝,他最孝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爷爷康熙,康熙说过的话,他不敢不听。另一个他最孝的是他的母亲,乾隆的妈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太后,没有之一。


这种情况下,乾隆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尖锐的心理冲突:对康熙的孝心与对汉臣极端的鄙视。

前者让他必须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后者让他狠不得把张廷玉赶出皇宫。

而且,越是不敢违背康熙的祖训,他就越是讨厌张廷玉。

在这样激烈的心理冲突下,他采取了一种很流氓的处置办法,想尽办法来折磨张廷玉。


康熙英明一世,但怎么也没想到,他越是为张廷玉想的周到,反而越让张廷玉晚年过得艰难。

在当时看来,配享太庙,这TMD是多大的荣耀啊!

而今天来看,其实就是牌位前面多放了颗猪头,算J8毛的荣耀啊。

自古功名皆尘土,可惜人人皆是戏中人,看不清,争个你死我活。

试问百年后,谁不是一缕青烟一堆土……


风谈天下

历史上的张廷玉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重臣,作为汉人,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地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和乾隆对张廷玉也是宠爱有加。

剧中八阿哥得到黄体仁揭发太子的密信,深夜去找张廷玉商议,幸亏张廷玉机敏,当面烧掉信件,并且说自己未见此信,康熙虽然不悦,但是可以看出康熙很看重张廷玉。

大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佟国维号召大家选八阿哥胤禩为太子人选,上书房三位大臣唯独张廷玉没有联名签字,后来康熙让张廷玉拿出江苏赞扬四阿哥的奏折,以此打压八阿哥,康熙是觉得张廷玉是清流,没有结党。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呢?小灿哥认为张廷玉犯了乾隆的两个忌讳。

张廷玉倚老卖老,敢对乾隆提要求

张廷玉总是想着法子的提出要退休回家,而乾隆不允许,说,雍正老爷子曾经说过要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那么大的殊荣,要张廷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求他在工作岗位上面工作到老死。

而张廷玉竟然不识时务,自恃三朝重臣,给乾隆提了要求,既然先帝有遗言让他配享太庙,乾隆你就写个凭证立个字据吧,以免忘记了。

乾隆是天子,金口玉言,一听这话,张廷玉你是不信任皇帝啊,于是很生气,开始对张廷玉有些意见。

张廷玉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张廷玉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这可是大忌讳,任何皇帝都是不允许的,何况乾隆皇帝,一个自视权力为唯一的人,又自命“十全老人”,说明乾隆是一个完美性格的人,他自信,高傲,认为没人可以威胁他,超越他。

乾隆准备斥责张廷玉,谕旨还没有传到张府,张廷玉的两个学生就已经提前告诉了老张,把张廷玉吓得第二天天没有亮,就跑到乾隆面前请罪。

乾隆于是很生气,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有人汇报给张廷玉,那张廷玉不是对自己了如执掌吗,这是结党营私啊,犯了乾隆的大忌讳。

后来张廷玉就被乾隆以大学士的身份赶回了老家,不久张廷玉就病逝了,后来乾隆也兑现了承诺,让他配享太庙。

以上就是小灿哥分析的乾隆不喜欢张廷玉的原因。



小灿哥说历史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宰相,为人低调,深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到乾隆时期,年纪大了就越来越重视身后名了,多次上书乾隆要最高荣誉,后来还要求乾隆写一个保证,确保自己能配享太庙。


这下可惹怒乾隆了,立即削去了他的爵位。然后,墙倒众人推,很多人上书请乾隆不要让他进太庙,但乾隆还是保留了他的这份荣誉。

后来乾隆的长子病故,做为师傅的张廷玉还上书要求退休,这下彻底惹恼了乾隆,严厉斥责他,把太庙名单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有无资格进太庙。张廷玉惶恐之下自求罢免,乾隆后让朝廷讨论此事,众人看出了乾隆的心思,一致同意罢免张廷玉的太庙资格。乾隆顺水推舟的就改了雍正的遗旨,免了张廷玉的最高荣誉。之后,还借有人告发张廷玉,对其抄家和收缴赏品。

张廷玉死后,乾隆可能觉得有点过分了,就恢复了他的名声,赐了“文和”的高谥号,继续配享太庙。

人老了总会有点在意名声,特别是张廷玉这种誉满天下的人。他也算是为了清朝奉献了终身,老了想退休乾隆还不让,还找由头治他的罪,死后才满足其心愿,也只是给后人看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