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汨羅江畔屈子千年前的一躍,大概連自己也沒想到,竟無意間承托起了國人味蕾上傳承不絕的遙思。綠箬白糯,祈魚勿食,亦暗暗相合了這位“風騷”詩祖一生天問求索的浪漫。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國人那份與食有關的才情,總是將獨屬的思念寄寓於最易於流廣的美味,然後不經意間將這份感情烙印入流動的血脈中去。孩童時代,屈原和他的故事不過是符號,粽子才是五月唇齒間最值得的期待;而待長大離開了那片土地甚至到了他鄉異國,粽子反而成了符號,而軟糯間湧動的情思,卻具化為了回憶裡最為真實的悸動。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小時候,我愛吃粽子勝過包粽子,不過和家人圍坐一起將圓糯團成尖尖“牛角”是一個逃不了的環節。我的母親會在端午前就準備好了上好的粽葉,粽葉多是自己到大山裡採摘,不過也有許多菜農會成捆成捆的挑到集市裡販賣,不過母親總認為自己採的才有味道。新採的粽葉還不能直接用,得在水裡煮開,然後一枚一枚的挑揀,洗淨,晾乾,在竹篾編織的筲箕裡鋪展開來,順帶鋪開一屋子獨有的草木清香。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包粽子於我小時候來說,大概是個枯燥的環節,若不是因為其過程中能聽到很多平時聽不到的故事傳說,怕是早就坐不住了,現在仍是會時常懷念起來。包粽子用的糯米也是需要精選的,那個時候母親都會準備好上等的圓糯,粒粒飽滿,以及各式的補味食材,粽子還沒個型兒就已讓人垂涎。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騰衝是個民族混雜的地方,先民有各地過來的戍邊戰士,也有當地的原住民族,所以文化的交融也碰撞出了各式各樣的粽子。荷花鄉的傣族愛用芭蕉葉做粽衣,包出來呈條狀。糯米里可雜糅花生、蠶豆,大肉和臘肉混和,味道可謂一絕;而龍江南片,據說包的粽子形狀尖尖,像是古代飲酒的爵器;至於到了保山附近,則有蘸著糖或蜜吃的白粽,嚐起來鮮甜粘口,自有特色。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我們家包的粽子外表毫不出奇,和大部分地方一樣都是四個尖尖角,有點像水裡剛撈出來的菱果。而待剝開最外的粽衣,才發現母親的一點心思全藏在裡面:紅色的火腿,紫色的飯豆,還有過年的臘肉,襯著白生生的糯米,愈發令人想一口囫圇吞下。當然,端午光有肉粽太葷,所以母親還會帶我們包上一些沙粽。用自家熬的豬油,還有陳皮、紅糖、紫蘇,混著糯米成型,入口軟糯又帶有沙沙的質感,那滋味更不用說了。母親的一位至交好友的媽媽還會包一種灰粽,那是用一個洗淨的盆將田地裡採來的秧草燒成茅灰,然後拌入糯米,撒上鹽巴,待入口,既能解了肉粽的油葷,又能中和沙粽的甜膩,味道十分獨特。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接下來就到了給粽子穿“衣”的環節,之前鋪在筲箕裡的粽葉可就派上了用場。穿衣也是個技術活,可惜好久沒包粽子的我已經忘了個七七八八,看來回家非得再和母親取取經不可。粽子穿好了“衣服”可不算大功告成,還得從當地一種叫棕包樹的植物上摘一些現成的樹葉,給粽子繫上牢牢的“腰帶”,防止它沒出水就全散了只能熬成一鍋的白糯粥。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中國人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各種無法言說的儀式感,出於敬畏,又歸於傳承,關於粽子也是。在端午節前夕,包好的粽子得放到鍋裡待一宿,當地俗稱“壓鍋”。或許人們早就忘了為什麼一開始要這樣做,老少相授,口耳相傳,便也成為了一種習俗。不過話說回來,壓了一晚上鍋的粽子,剛開鍋時那香味噴湧的場面,沒準就是“壓鍋”的真意所在。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到了端午節,騰衝一般是不划龍舟的,不過都會往門上掛一束艾蒿和菖蒲。那天的主食便是提前準備好的各式粽子,還有鴨蛋和自制的鹹菜,面對琳琅美味,實在是想效東坡當年的豪放,也來一句“以養吾之老饕”是也。拆粽子也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環節,有心的時候,會給不同粽子提前做好記號,但有的時候,就一鍋亂燉了。所以當沒有真正咬下那一口時,你永遠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樣的精彩,生活亦如是。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母親告訴我,她們那個時候過端午節,還會給小孩子脖子上掛個木偶,形狀仿的是各種動物。當我問母親為什麼印象中我沒有掛過時,母親反詰道“你也不想想你是什麼年代了”。笑笑之餘,不禁想到,有些習俗,有些習慣,甚至有些陪伴,大概也會慢慢消失在時間裡,只在偶爾中會於記憶裡顯色吧。不過幸運的是,今年我還能回家吃上一頓母親包的粽子。

騰衝端午節:“壓鍋”粽子十里香

文:畢 熙

圖:尹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