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汨罗江畔屈子千年前的一跃,大概连自己也没想到,竟无意间承托起了国人味蕾上传承不绝的遥思。绿箬白糯,祈鱼勿食,亦暗暗相合了这位“风骚”诗祖一生天问求索的浪漫。

有时候不得不赞叹国人那份与食有关的才情,总是将独属的思念寄寓于最易于流广的美味,然后不经意间将这份感情烙印入流动的血脉中去。孩童时代,屈原和他的故事不过是符号,粽子才是五月唇齿间最值得的期待;而待长大离开了那片土地甚至到了他乡异国,粽子反而成了符号,而软糯间涌动的情思,却具化为了回忆里最为真实的悸动。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小时候,我爱吃粽子胜过包粽子,不过和家人围坐一起将圆糯团成尖尖“牛角”是一个逃不了的环节。我的母亲会在端午前就准备好了上好的粽叶,粽叶多是自己到大山里采摘,不过也有许多菜农会成捆成捆的挑到集市里贩卖,不过母亲总认为自己采的才有味道。新采的粽叶还不能直接用,得在水里煮开,然后一枚一枚的挑拣,洗净,晾干,在竹篾编织的筲箕里铺展开来,顺带铺开一屋子独有的草木清香。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包粽子于我小时候来说,大概是个枯燥的环节,若不是因为其过程中能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故事传说,怕是早就坐不住了,现在仍是会时常怀念起来。包粽子用的糯米也是需要精选的,那个时候母亲都会准备好上等的圆糯,粒粒饱满,以及各式的补味食材,粽子还没个型儿就已让人垂涎。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腾冲是个民族混杂的地方,先民有各地过来的戍边战士,也有当地的原住民族,所以文化的交融也碰撞出了各式各样的粽子。荷花乡的傣族爱用芭蕉叶做粽衣,包出来呈条状。糯米里可杂糅花生、蚕豆,大肉和腊肉混和,味道可谓一绝;而龙江南片,据说包的粽子形状尖尖,像是古代饮酒的爵器;至于到了保山附近,则有蘸着糖或蜜吃的白粽,尝起来鲜甜粘口,自有特色。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我们家包的粽子外表毫不出奇,和大部分地方一样都是四个尖尖角,有点像水里刚捞出来的菱果。而待剥开最外的粽衣,才发现母亲的一点心思全藏在里面:红色的火腿,紫色的饭豆,还有过年的腊肉,衬着白生生的糯米,愈发令人想一口囫囵吞下。当然,端午光有肉粽太荤,所以母亲还会带我们包上一些沙粽。用自家熬的猪油,还有陈皮、红糖、紫苏,混着糯米成型,入口软糯又带有沙沙的质感,那滋味更不用说了。母亲的一位至交好友的妈妈还会包一种灰粽,那是用一个洗净的盆将田地里采来的秧草烧成茅灰,然后拌入糯米,撒上盐巴,待入口,既能解了肉粽的油荤,又能中和沙粽的甜腻,味道十分独特。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接下来就到了给粽子穿“衣”的环节,之前铺在筲箕里的粽叶可就派上了用场。穿衣也是个技术活,可惜好久没包粽子的我已经忘了个七七八八,看来回家非得再和母亲取取经不可。粽子穿好了“衣服”可不算大功告成,还得从当地一种叫棕包树的植物上摘一些现成的树叶,给粽子系上牢牢的“腰带”,防止它没出水就全散了只能熬成一锅的白糯粥。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无法言说的仪式感,出于敬畏,又归于传承,关于粽子也是。在端午节前夕,包好的粽子得放到锅里待一宿,当地俗称“压锅”。或许人们早就忘了为什么一开始要这样做,老少相授,口耳相传,便也成为了一种习俗。不过话说回来,压了一晚上锅的粽子,刚开锅时那香味喷涌的场面,没准就是“压锅”的真意所在。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到了端午节,腾冲一般是不划龙舟的,不过都会往门上挂一束艾蒿和菖蒲。那天的主食便是提前准备好的各式粽子,还有鸭蛋和自制的咸菜,面对琳琅美味,实在是想效东坡当年的豪放,也来一句“以养吾之老饕”是也。拆粽子也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环节,有心的时候,会给不同粽子提前做好记号,但有的时候,就一锅乱炖了。所以当没有真正咬下那一口时,你永远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精彩,生活亦如是。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母亲告诉我,她们那个时候过端午节,还会给小孩子脖子上挂个木偶,形状仿的是各种动物。当我问母亲为什么印象中我没有挂过时,母亲反诘道“你也不想想你是什么年代了”。笑笑之余,不禁想到,有些习俗,有些习惯,甚至有些陪伴,大概也会慢慢消失在时间里,只在偶尔中会于记忆里显色吧。不过幸运的是,今年我还能回家吃上一顿母亲包的粽子。

腾冲端午节:“压锅”粽子十里香

文:毕 熙

图:尹大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