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三年決戰奔小康」積石山: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窮根”

「甘肅日報」「三年決戰奔小康」積石山:借文化之力拔思想“窮根”

通訊員: 王文霞

歡快的鑼鼓敲起來,高亢的花兒唱起來,自信的笑臉露出來……每當夜幕降臨,積石山縣石塬鄉肖紅坪村的村民們就會來村級文化廣場。伴隨著歡快的音樂,整個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逐漸熱鬧起來,村民們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學習,樂此不疲。

“以前,一到晚上沒事做,早早就睡了,白天還沒有精神。”今年50歲的肖紅坪村村民範英繡花說,現在每天跳廣場舞,身體比原來好多了,精神也足了。

隨著村級文化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不僅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精神面貌,還為貧困群眾提供了交流脫貧致富信息的新平臺。

“自從村裡有了文化廣場和活動室,村民們整天聚在一起討論去哪裡打工、種什麼掙錢等問題。”肖紅坪村村支部書記張志慶說,文化廣場和活動室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貧困戶向脫貧戶“取經”的好地方。

貧困群眾最缺什麼?缺錢、缺物、缺資源……五花八門的答案裡,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文化、是精神。

積石山縣委主要負責人認為,對於脫貧攻堅而言,文化的力量似乎並不足以立竿見影,但當群眾有了強烈的脫貧意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之後,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能成為脫貧攻堅的最強動力。

為此,脫貧攻堅伊始,積石山縣把舞臺搭建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鼓勵全縣各鄉鎮舉辦農民運動會、廣場舞大賽等,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僅使廣大群眾錢包鼓起來,也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富足起來。

今年年初,關家川鄉首屆農民運動會在何家村舉辦,全鄉9個鄉鎮300多名群眾報名參賽。76歲的董克良老人每天步行2公里前往賽場,成為本次農民運動會的忠實“粉絲”。“運動會不但把各村的人都團結在一起,還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惰性,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向上,奮勇爭先。”董克良說,希望以後經常舉辦這樣的比賽。

貧困戶譚邁麥是何家村拔河隊的主力選手,由於在拔河比賽中他們取得第4名的成績,他顯得有些失落。“明年我們要爭取拿到第一名。”譚邁麥充滿信心地說道,拔河和脫貧一樣,都需要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只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真正擺脫貧困。“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村裡的貧困戶都在想辦法掙錢,我也不能落後,爭取明年脫貧。”譚邁麥說。

在積石山縣,和譚邁麥有同樣想法的貧困戶還有許多,“我要脫貧”的思想在當地貧困戶中已蔚然成風。究其根源,是因為縣裡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堅持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通過各種方式提振群眾致富信心、拔掉思想“窮根”。

積石山縣不斷推動各類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在全縣151個村(社區)建成鄉村舞臺106個,並投資270萬元為鄉村舞臺配置音響設備。同時,為82個貧困村配備了鑼鼓、二胡、板胡、電子琴等器材1300餘件,讓貧困地區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在眾志成城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浪潮中,積石山縣各級幹部作風也大為改觀。縣藝術團團長馬曉林介紹,藝術團已深入全縣貧困村開展120多場次送文化下鄉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脫貧政策,講述脫貧故事。“每次下鄉,當地群眾都會提前站在村口,夾道歡迎;演出時,臺下不斷傳來叫好聲和熱烈的掌聲,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我們的演出熱情,也鼓舞了基層幹部群眾的脫貧士氣。”馬曉林說。

另外,圍繞“德”字,積石山縣還廣泛開展道德模範、“十星級文明戶”“百名孝子”“好公婆、好媳婦、好兒女”等各具特色的評選表彰活動,用典型帶動貧困戶,用榜樣激勵貧困戶,在全縣營造了勤勞致富為榮、懶惰等靠為恥的氛圍。同時,通過“紅白理事會”、修訂“村規民約”、建設村史館等方式,有力地推動了鄉村群眾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如今,在“精神扶貧”的引領下,積石山縣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倍增,正鼓足幹勁,向著小康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