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澄城八景

耿華陽

《澄城八景》系列詩作是清代澄城知縣姚欽明滿懷對澄城這片厚土的熱愛,踏遍澄城山水,寫下了至今令澄城人自豪的系列詩作。“澄城八景”是明清澄城縣八處著名景觀,據清朝乾隆年間孫星衍撰《澄城縣誌藝文志》記載:“澄城八景”為:

荒陵暮雨

蕭蕭松檟已榛枯,憑弔千年憶壯圖。

風雨有靈天意遠,山河遺影月明孤。

雲連漆水寒逾慘,雁過荒陵夜急呼。

往事人間餘秋草,臥麟斷屓點菸蕪。

【文化】澄城八景

史書記載的《荒陵暮雨》有關文字

這首“荒陵暮雨”是清代邑令姚欽明於魏徵墓所看到的景象,以悲壯、淒涼的景象聊寄對大唐名相魏徵的哀思。魏徵,唐代名相,因封爵鄭國公,後人又常稱之為魏鄭公,澄城王莊、劉家窪一帶是唐相魏徵的封地,所以王莊鎮古稱“鄭公鄉”。澄城古有魏徵衣冠冢在王莊鎮太賢村,縣城南門外有魏鄭公祠(今虹濟泉東),代有修葺,今尚有宋、金、元、明、清各朝重修魏鄭公祠的碑刻、碑刻拓本數通。

古寨寒煙

樹杪躋攀石磴縣,手扶藜杖出風煙。

山連沙漠迷遙嶺,日上蓮峰景曙天。

秋草征夫峰堠外,夕陽歸鳥戌樓邊。

險成絕壁生悲感,為憶平章戰伐年。

詩中所指為羅家窪“親鄰寨”。該遺址位於澄城縣羅家窪鄉親鄰村南,是澄城縣現存數十處古寨中保存較完好、歷史古老的一處堡寨。據《澄城縣誌·附志》記載:“元親鄰古寨,在縣北二十里之親鄰村。元陝西平章李思齊命將建築,以資屯守,今遺址尚存。”元代將軍郭思德在《過精進寺》一詩中曾有“塞煙連草有寒峰”的詩句,就是指親鄰寨與馮原鎮的壺梯山對峙,地理形勢險要。雲門素練

城北之山何者谷,有時雲氣水霏微。

石門夜永錘綃幕,澤國天寒授縞衣。

漠漠深秋迷白雁,溶溶好月映朝暈。

三峰誰看公超霧,對此聊同華下歸。

詩中所指為縣西“雲門谷”。在雲門谷看到“兩崖佳氣明丹壑,一澗寒光靄翠微”,遠望到“三峰誰看公超霧,對此聊同華下歸”的景象,其中提及社公山、華山等自然遠景。據載澄城孔走河的水源一出在雲門谷南。如今的雲門素練,經過歷史的變遷,經查在與澄城緊挨的黃龍縣紫金山望關嶺不溢池旁,界頭廟鄉曹溪寺下的雲門谷,因谷口若門,水氣如雲,故名。石罅空收,氣霧如雲。山雨前夕,白霧蒸騰,繚山繞嶺,如詩如畫,如今成為黃龍八景之一。

羅谷丹霞

獨倚高樓悵落暉,遙遙秋漢晚煙霏。

乘風疑自赤城起,返照欲同孤鶩飛。

谷口子真名跡渺,餐霞中散客心違。

何時採此山中桂,朱影光流白練衣。

詩中所指縣西北“紅羅谷”。羅谷丹霞詩中所指是澄城縣西北的“紅羅谷”景色。

【文化】澄城八景

羅谷丹霞景的如今面貌

如今的“羅谷丹霞”一景位於黃龍縣界頭廟鎮范家卓子鄉社區紅羅義驛村和張家溝的交界處的山谷中,山谷兩側山岩層層疊疊,每到夕陽似火之時,紅光鋪滿整個山崖,使山崖變為如火的紅色,氣勢壯觀。

每當雨過天晴時,上有藍天,下有彩霞,五彩繽紛,其景極美。此等奇異景緻,正是澄城古八景中的“羅谷丹霞”,如今成為黃龍八景之一。避暑遺宮

隋文皇帝此山中,玉殿曾同長樂宮。

不見羽林屯翠輦,只聞牧童拾青松。

荒臺想象千官侍,烏道依稀萬國通。

風景蒼蒼秋水冷,夕陽終古恨無窮。

詩中所指縣東北隋舊宮“治平寺”。隋文帝曾路過澄城避暑,遺宮又稱治平寺。據《澄城縣誌》記載:這裡“林木交加,河流盤曲,一方勝概。水環宮,後岸善崩,碑刻沉沒,後改為治平寺。遺址猶存。”今觀隋文帝避暑遺址,感慨萬千。向人們昭示著1500多年前的歷史,其價值不言而喻,保護、恢復、開發乃當務之急。現除隋公泉、龍泉遺址依稀可見之外,治平寺、迴鑾寺的舊觀已不復存在,僅留下一些殘碑斷柱,令人惋惜。但慶幸的是志書對此均存記載,其中所錄的幾首詩彌足珍貴,從中可以窺見一斑。洗腸故地

佛子乘雲去不還,空餘澗水咽空山。

高秋爽落玉千尺,纖月涼生碧一灣。

當日洗腸久縹緲,近時瀑布故潺緩。

客行到此情無恨,滿孔蕭然意自閒。

洗腸故地因有東晉大師佛圖澄於此處洗腸的典故而聞名,詩中“當日洗腸久縹緲,近時綠布故潺緩”將洗腸泉古今之貌映入眼前。壺山樵子

一抹名山似海洲,拾薪穿露豈仙流。

獨呼明月陪幽賞,信步青天亦勝遊。

叱石聊成羊牧戲,爛柯應為局棋留。

遙遙人世浮雲外,萬頃松風次弟收。

詩中所指縣西北“壺梯山”。壺山樵子以壺梯山向東北遠眺,有“武帝祠前雲靄靄,將軍廟上草萋萋”之景。而姚欽明筆下登上“一抹名山”的壺梯山,俯仰迴環一片“遙遙人世浮雲外,萬傾松風次第收”的盛景。壺梯山與黃龍山斜坡相接,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壺梯山在馮原鎮北部,行如水壺,壯如階梯,而得名。山高96米,山頂海拔1200米,因形似水壺,狀如階梯而得名。因澄城八景之一壺梯山樵子而遠近聞名。

沮水漁翁

平津高閣不須開,弋釣溪山正未回。

巢文仍歸東海去,任公卻傍會稽來。

一蓑織雨時停棹,萬尾翻雲幾映杯。

肯向桃源尋避世,煙波回首便塵埃。

詩中所指縣西南“洛河渡”。沮水漁翁展現的是洛河渡口的漁翁生活場景。

翻閱有關文獻資料,洛河流域不但有大量仰韶文化遺存,還有很多春秋戰國時的遺蹟。澄城縣馮原鎮洞子崖村,有今天洛河上唯一的渡口。據媒體報道在這裡的擺渡人是已經78歲高齡的吳俊斌。十幾年前,他取得了渡口的經營權。從此一根鋼索、一條鐵皮船、兩根長篙,伴隨吳俊斌往返於北洛河兩岸。這個渡口古稱西水驛,在春秋戰國時,這裡是往來秦晉的樞紐之一。

【文化】澄城八景

遺存的魏徵墓碑

“澄城八景”詩中包含著深厚的澄城文化意義或人文精神。經過歷史人物以及文人墨客的發掘與再創作,使有形的文化景觀昇華為人們共同追求無形的、影響更深刻的鄉土精神。雖然澄城八景中的兩處景色雲門素練和羅谷丹霞隨著歷史的變遷成為如今的黃龍八景之二,其餘的幾處譬如荒陵暮雨、古寨寒煙(親鄰寨)、壺山樵子、沮水漁翁還能依稀找到歷史的影子,但是隻是如今的景色罷了。不管如何,作為古徵兒女,切不可遺忘澄城的人文歷史,從歷史的澄城八景中找到我們的人文精神,為更好地建設家園奉獻自己的熱血與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