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郑成功在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英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他曾被视为弑君的罪臣。那么郑成功究竟做了什么不可饶恕之事呢?这个冤案又是怎么被洗清的呢?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在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郑成功在金门的时候,对朱以海怠慢不恭。朱以海就要离开去往南澳,郑成功命人在途中把船沉入海中,害死了朱以海。这个朱以海是明太祖的11世孙,本来被封为鲁王。清兵南下以后,山东也被占据,在战火纷飞中死里逃生,仓惶的逃奔到了浙江。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江南地区反清复明的运动大兴。那些明朝的旧臣们需要一个皇室子孙站出来举起大旗。于是就选中了这位鲁王,在绍兴推举他当上了监国。在明末清初。打着南明旗号的小朝廷可不止这一个,比如还有在福建称帝的另一个朱姓子孙。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朱聿键,即隆武帝。这两个人互相不服气,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反而没有集中精力对付清朝。没过多久,隆武帝被清军消灭,朱以海也连吃败仗,逐渐南退来到了福建。这时那些原本依附于隆武帝的旧臣们大多更改门户归顺了朱义海。这样一来朱以海实力大大增强,开始组织兵力反攻,甚至眼看就有希望打回江南了。但是小朝廷最致命的弱点还是内讧,各种权力争夺让军队难以集中精力作战,所以逐渐被清军打的七零八落。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郑成功原本就是隆武帝手下的大将。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帮助朱以海,而是选择袖手旁观。因为他看不上这个监国,认为他在共同的敌人步步紧逼的时候,却一心只想与隆武帝争权,这才导致反清复明的大业更加困难。而朱以海自然也怨恨上了郑成功。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在清军的铁蹄之下,朱以海的地盘一点点缩小,逃来逃去,最后一丁点儿地方也没剩,只好跑到厦门来寻求郑成功的庇护。虽然两人不和,但毕竟那是明氏宗亲,作为大明臣子,郑成功以大局为重,冰释前嫌,让他留下来,并且待如上宾。吊诡的是,各种资料上关于朱以海的记载至此结束,对他的结局只字未提。所以清朝人在写明史的时候就自行补充了一个故事,给郑成功背了一个黑锅,说他把朱以海沉到了大海里。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1959年在金门岛上开山炸石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规模很小,也没有琳琅满目的陪葬,但是通过里面一块石碑一行字的记载“鲁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人们发现这里埋葬的竟然是朱以海。而且上面清楚的记录着,朱以海死于哮喘病,他是晚于郑成功去世的。

炸开明朝古墓,墓碑上刻有一行字,解开困扰了几百年历史学术谜团

其实,朱以海从年轻时,就患有呼吸系统的哮喘疾病,最后朱以海也确实死于哮喘病,并且他死的时候郑成功已去世将近一年,根本没有所谓“成功使人沉之海中”的说法。这明显是满清统治者对他的栽赃污蔑,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给郑成功扣上的一顶大黑锅,挑拨郑成功和南明政权以及其他抗清组织的关系,引起他们的猜忌,以瓦解抗清势力的军心。在这样的铁证之下,郑成功才摆脱背了300年的冤屈,得以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