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担心会毒死吗?

huangrushiyi

河豚因为味道及其鲜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不断的尝试吃河豚,宋朝大诗人苏轼还做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位东坡居士可是个著名的吃货,极为会吃,干贝,口蘑,江鳐、河豚、荔枝等一些高级食材都是苏大学士推广的吃法,算是正儿八经的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更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食用河豚历史极为久远

上古奇书《山海经》中有句话:“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这是关于河豚最早的记载,可见已有人开始食用河豚了,但会死人的。

唐《初学记.鱼》:“鳀鱼,赤目赤鬣者,食之杀人。
宋《太平广记.水族一》:“鯸鮧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宋人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三》说:据《本草》载,河豚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

很明显,至少到了宋朝,人们已经知道如何去正确烹饪食用河豚了,而且也明白河豚的药理作用,吃河豚前必须完全煮熟,毒性可以消除。


市井新自媒

现在厨师技术水平好,处理得当问题不大,而且很多人抵挡不住这种极其鲜美的滋味,有一种越有危险偏越要尝试的感觉。要说古代,中国人食用河豚可以追溯到先秦。《山海经》卷三《北山经》,记载有“赤鲑、䰽䰽”,就是䱡鱼,一名江豚。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吃河豚会毒死人“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

但是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热情(真是吃货自古就有),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收录了“鯸鮧鱼中毒方”。晋代《吴都赋》中写人们用在蒸和煮的方法来烹制河豚,口感肥润,豫章人(江西)将其视位佳品。唐代的宫中皇室可能也有食用,有记载李林甫感谢唐玄宗赐食物中有“鯸鮧、鲑鱼”。 后面不详细介绍了,反正一直有食用情况,到了清代吃河豚的地区更广泛:山东文登制作河豚鱼干,天津河豚菜名气很大,南通、江阴、镇江、靖江、常州、扬州等地风气更盛,“河豚为江南最尚之物”。(李渔《闲情偶寄》)

说到中毒,古人也很聪明的,有毒就解毒呗。刚提到的《金匮要略》中给的方子是:“芦根煮汁,服之即解。”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中其毒,以芦根捣汁和蓝靛饮之。陈粪清亦可”。还有本《膳夫经手录》写的是“灌蒌蒿汁复苏”。到宋代,人们对河豚毒和解读更深认识,不仅仅是蒌蒿、芦荟这些,可用“水调炒槐花末及龙脑(冰片)水、至宝丹、橄榄子”来帮助解毒。

元代的名书《饮食须知》里面又解释:其实一般河豚中毒都无解的,那些药方效果都不好,鸭血灌下可以解一般的河豚毒。明清的在此不赘述。

总结下故人解毒基本两种措施:一是预防,宰杀之后除去所有杂物,洗干净长时间蒸煮,加入一些中药;第二就是补救,一些植物性汁水喝中药汤汁 甚至是加一些粉末来解毒,比如明代提出的加干胭脂,清代有人用的把橄榄、青蔗、笋根、金汁或槐花一起炒来捣成粉末状,加水服用。 古时候没什么实验仪器,这些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未必符合现代科学观点,也许有用也许没用,大家不要轻易尝试以上药方。况且现在


文/GSN


亚洲食学论坛

烟花三月,草长鱼肥,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又深深勾起吃货们的食欲了。

都说河豚好吃,但有剧毒,还是引得各路吃货前仆后继。在六朝时,在当时古都南京,食河豚已是士族大夫的时尚。

《山海经·北山经》中有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食用河豚,而且知晓“河豚有毒,食之丧命”。

虽然现在吃河豚比较少,但在古代,特别是在六朝时期的南京,河豚文化有很大发展,六朝时期,偏居江南的士族大夫们生活糜烂随意,不停地用猎奇来刺激自己。河豚越有毒,就越要吃,不仅自己吃,还呼朋唤友一起吃,不仅在南京吃,还到河豚盛产地扬中一带吃。

其实这还挺好理解的,人都是这样的,大家也都懂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吗?但是就是想吃爱吃啊!

从来都是贵族引领消费,旧时王朝上层社会的饮食口味显然是当时餐饮业的风向标,六朝首都南京达官贵族个个想吃、个个爱吃河豚,这引得其他地区的名士、百姓纷纷效仿。

那时候吃河豚,有个奇葩现象——在茅厕旁边吃。

为什么呀?因为吃河豚,大家都知道是“拼死吃河豚”,因为河豚有毒呀。


如果真的中毒了,古人早已摸索了一套解河豚毒的方法。比如,汉代张仲景认为用“芦根煮汁,服之即解”;隋朝名医孙思邈认为:“凡中其毒,以芦根汁和蓝靓饮之,陈粪清亦可。”

有名医指点,为了口腹之欲,充满行动力的古人们立马把吃河豚的地点就改在了茅厕旁。

其实壹周君是不能想象出如此雷人场景,如何吃出美味来。再一想,先吃河豚再灌粪水,我一口老血就这么喷出来了。


武汉壹周

河豚味美,令多少吃货垂涎欲滴。然而在古代,河豚的毒性并不容易去除,那么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呢?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古人为了吃,啥方法都有,真是吃货界的一枚奇葩。


河豚的手把交椅应当是“长江三鲜”清明前后,会从入海口溯流而上,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顾名思义而起。

吃河豚其实有很多典故。例如我们最爱的苏东坡先生,他本来就是一枚吃货,所以他"拼死吃河豚"的典故也是流传千古。更有诗歌为证,"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由此看来。吃的开心可以刺激脑细胞从而创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在六朝时期,食河豚已经是士族大夫的一中时尚。河豚越是有毒,越吃,还让朋友们一起吃,真是好哥们,好兄弟。朋友就应该是这样,从而增加感情,促进交流。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用芦根煮汁,服之即解",而隋朝名医孙思邈认为"凡中毒者,以芦根汁和蓝靓饮之,陈粪清亦可",此方一出,古人随即改为茅厕旁边。真是跟奇葩的吃法,这边吃着河豚那边闻着茅厕的味道,味道很重,作为吃货一枚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吃刀山火海我都去。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也不需要这么麻烦的吃河豚了。虽然国家是禁止吃河豚的,但是为了梦吃到河豚,人工养殖也发挥光大,红烧河豚,鲜嫩肥美,妙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