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石樓縣怎麼樣?

手機用戶68239099184

石樓縣,位於晉西。石樓縣有“紅棗之鄉"、“文物大縣”等之稱,縣人民政府駐靈泉鎮,

下轄4鎮5鄉134個行政村,總人口11.3萬人,總面積1808平方公里。

石樓歷經蒼桑。夏為鬼方,商乃沚國,春秋稱屈邑,西漢名土軍,北魏置冷西,隋初改石樓。《隋史•帝紀二》有文記載:隋文帝駕次通天山,見山體自下而上“石疊如樓”,不禁連聲讚歎。通天山就改為石樓山,原吐京縣也就更名石樓縣,並且一直沿用。

石樓縣人民政府1945年9月28日在李家寨成立,先後屬晉綏邊區呂梁四專署、晉綏九專署、晉南行政公署。1949年10月1日改屬汾陽專署。1951年3月改屬臨汾專署。1971年劃歸呂梁地區至今。

石樓地形東高西低,其圖形像似一個漢魏摩崖石刻的“人”字。西面,自天際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從“人”字一撇的外沿擦岸盤紆而過,意象蒼古,顯示著歷史的曲折與遙遠;東邊,蒼茫疊翠的通天山,恰由“人”字一捺的鋒刃處蓄勢努起,精華蘊籍,匯聚著山川的靈氣與魅力。

石樓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並創造了隸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尤其是“構木為巢”和依土而建的古窯洞,更改變了人類的居住方式,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是劃時代的變革。在我國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時期,石樓是方國之一,《周易》爻辭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記述。現被史學界公認的“石樓類型的殷商青銅器”,就是這一時期石樓古老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石樓,西漢時期就已建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漫長的建縣史,演繹出了幾多蒼桑,幾多厚重,幾多輝煌。

石樓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神奇的故事。是華夏始祖有巢氏的誕生地,是周代賢相姜太公的養育地,是“唇亡齒寒”成語的發生地。這裡有神奇的物產。屈產名泉,聲播遐邇;晉馬龍駒,駿健一時;貢品紅棗,名揚華夏。這裡還有大自然的神奇傑作。山川形勝,鍾靈毓秀。尤其是被原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命名的“黃河奇灣”,更是萬里黃河九十九道彎中最美最圓的灣,融雄奇婉約於一體,是難得一睹的天然美景。這裡更有人類的神奇創造。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最為神奇的就是古建築和青銅文物。殿山聖母廟內戲臺是呂梁山麓唯一的元代戲臺,也是國內目前已知的元代戲臺最小實例。出土的300餘件殷商青銅器,一級文物56件。極具代表性的龍形觥最為珍貴,屬稀世孤品。“石樓這個地方實在神奇,值得考究”,是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的真切感言。

石樓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這片熱土自古就不乏正義鬥士和先進人物。近現代以來,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石樓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雄迭出,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犧牲。特別是作為紅軍東征的首戰地、主戰場,這片熱土不僅灑染著畢士悌等東征將士的鮮血,更留下了一代偉人戰鬥的足跡。毛澤東主席就曾三次率部轉戰於此,在石樓的7個村莊戰鬥和生活過19天,指揮了東征中至為重要的關上和蓬門戰役,召開了東征期間規格最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晉西會議,並寫下了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石樓是一片綠色的土地。全縣宜林面積130萬畝。已完成退耕還林67.8萬畝,杏林48.8萬畝,紅棗林27.2萬畝,核桃林16.5萬畝。是山西省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縣、山西省人均經濟林面積最大縣。森林覆蓋率已達19.8%,林木綠化率達46.5%。全縣境內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天藍地綠,山青水秀。

石樓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境內資源豐富,探明有儲量53億噸以上的煤炭,3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煤層氣)以及石英岩、紫砂陶土、石灰石、硅、礦泉水等多種礦產資源,沉睡千年,尚未規模開採。石樓傳統農耕文明特色明顯,農副產品品種多、品質好、無汙染,是天然的“綠色食品”。隨著“三縱兩橫一循環”公路網的開通或升級改造,特別是山西中南部鐵路出海通道過境石樓及其客運站和集運站的開工建設,連接山西與大西北的石清黃河大橋的竣工通車,山西西縱高速、霍永高速石樓連接線工程即將開工建設,石樓區域劣勢的瓶頸制約即將打破,發展潛力日益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