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碗託如何?

趣聞視圖

在整個呂梁地區碗團都是一道名優小吃,但在呂梁,碗團最有名的地方是柳林,柳林碗團現已被列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碗團的原材料是蕎麥,蕎麥一般生長在比較高寒的地方,所以,蕎麥也是呂梁特區比較常見的一種農作物。這種麵粉特別勁道,所以做出來的碗團特別好吃,尤其是配以呂梁人吃碗團時,獨有的紅油辣椒,那叫一個香。但無論是碗團本身還是油辣椒,製作過程都特別講究。

做碗團首先需要把蕎麥烘洗乾淨,去皮去雜,碾成麵粉,然後將麵粉和成麵糰,反覆加水揉洗成糊狀,舀至碗中,上鍋蒸,蒸10分鐘左右,將碗拿出鍋,用一個平鏟將半熟的麵糊順時針方向攪拌,然後均勻的塗滿整個碗內,再上鍋蒸5分鐘,碗團就好了,晾涼即可食用。

調料就是油辣椒,鹽,姜粉,醋等。不過,現在呂梁吃碗團會放一種特製的滷,味道更棒。值得一提的是,吃碗團的工具,是一把帶有鋸齒的小刀,初次使用可能沒有那麼順手。


太原晚報

“碗拖”又稱碗禿,是山西呂梁當地的特色小吃,賣碗禿的小吃攤隨處可見,柳林縣最著名。顧名思義是依碗的形狀鋪就的蕎麵類物做成膠凍狀,可以看到在闊口淺底碗裡,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吃的時候要用鋼鋸條把它切成條狀或任意形狀,再澆上特製的辣椒油和山西老陳醋,吃起來酸辣有勁道。

具體的製作方法簡單說來就是把調好的麵糊裝入碗內蒸制就可以了,但實際製作工藝還是比較複雜的:首先需要“餳面”,即將蕎麥麵粉內加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先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適合切面條的硬度,不斷用力揉搓;然後待麵糰光亮利手餳好後,點滴加涼水搓揉麵團,使其稀釋,變成稠糊糊,再點滴加水並朝同一方向不斷攪動稀釋,直到麵糊能掛住勺碗邊沿,麵糊這才算是做好了。這時,碗就要上場了,先將碗置鍋內蒸熱,再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上鍋,以武火猛蒸。二十分鐘左右即熟。趁熱取碗出鍋,把未凝的糊糊均攤到碗內邊沿,置陰涼處自然冷卻,即成碗脫。


呂梁本地通

說起碗團,那絕對是舌尖上的美食,看著香,吃著更香。 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 一般是置於闊口淺碗裡,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烏色的面結晶,吃時用小刀叉把碗裡那淺淺的一層面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碗團剛開始鍋內熬煮,碗內盛放,晾涼即食,後來發展到以小碗盛麵糊,上籠蒸熟晾涼而食、外國傳教士來柳林後把四方刀、叉扎的習慣傳到柳林,碗團吃時也由原來的筷子夾變為刀刀扎。



柳林碗團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以薑末、香油。其辣椒選用頭茬,曬乾後研為細末,用麻油燒熱後。放入蔥少許,待蔥爆出香味時,可適當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並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漿,裝入瓶、缽備用。



碗脫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已成為人們特別是小孩、學生的常食零食。


萌飛遊界

呂梁柳林碗團上榜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 ,經中國烹飪協會專家組認證的“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在福建省沙縣舉行發佈儀式。太原頭腦、太原一窩酥等入選我省十大名小吃。

刀削麵、泡泡油糕、太原頭腦、太原一窩酥、山西米麵攤黃、大同百花燒麥、柳林碗團、大同羊雜、石頭餅和渾源涼粉等十個地方風味名小吃獲得“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山西)”榮譽稱號。孝義司馬擦酥包、陽泉壓餅、稷山麻花、魚羊包和壺關羊湯五個地方風味名小吃獲得“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山西)”入圍提名。


呂梁大小事

碗託有名的當屬柳林碗託,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傳統麵食小吃,在山西榆林、離石、中陽、平遙、保德等地都有,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或碗禿子。“碗團”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後晾涼,可從碗中脫下。特點是: 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鹹辣味溢滿口腔。

碗團可四季食用,老幼皆宜。

作為一個山西人,沒有吃過柳林碗託就說不過去了。推薦大家都去吃哦!特別好吃!


最愛小凱凱

走出去才知道家的溫暖,走出家鄉才開始瞭解家鄉的特產。在遠離家鄉的那些年,每逢節日,都要給同學同事,帶點家鄉特產,這個時候碗團就成為必帶特產。 還記得小時侯的碗團都在街邊,
一張長桌,兩排長凳,給老闆1元來兩碗團,第一個碗團只要辣椒,用小刀划著吃。爽!第二個碗團加點芝麻醬 和辣椒油,再添點黃瓜絲和花生米,配上隔壁燒賣的三角餅,就著吃,那叫個知足。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這個小吃是我呂梁的特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