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功高蓋主的將軍都是不得善終嗎?舉例幾個安享晚年的將軍?

用戶5547788937

郭德綱演京劇《未央宮》裡的韓信,有一個很長的唱段:敵國破,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忠臣無下場……

自古江山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這一直是令人扼腕嘆息的一件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名將都不得善終,比如漢朝第一名將衛青、明朝第一名將徐達,都是生前享盡榮華富貴,身後青史留名,即使是滿人做明史,也不能黑掉徐達的豐功偉績。

但是衛青官封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徐達位至太傅右丞相魏國公,追封中山王,都不如再造大唐的郭子儀,活著就過了王爺癮,汾陽郡王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咱們今天就來看一看歷史上功高蓋主而又得以善終的極為名臣名將:

衛青橫空出世,第一仗就打到的匈奴的老巢龍城,後來更是搶了人家上百萬牲畜,匈奴再跟漢朝打仗,每次做的都是虧本的買賣,漢武帝也越打越高興,也越打越自信。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衛青這個人不要權,不要利,不結黨營私,雖然身為國舅,那是一等一的外戚,但是卻為人謙虛謹慎,低調做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為漢武帝掃平匈奴,把身家性命全部奉獻給了漢武帝。即使是漢武帝要他的腦袋,估計他也會樂呵呵地割下來雙手奉上。

衛青也不可能不對漢武帝忠心,正是漢武帝把他從一個騎奴變成了大將軍,還給予了他絕對的信任。

有陰謀論者說,後來漢武帝提拔重用了霍去病來制衡衛青,這就純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霍去病是衛青的親外甥,一生只服衛青一個人,李廣的兒子李敢打傷了衛青,衛青都沒想追究,可是霍去病心痛加憤怒,一箭就把李敢射死了——這是要丟官罷職甚至殺人償命的風險的呀,漢武帝用衛青的鐵桿粉絲制衡衛青,腦袋進水了?

再說了,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一直讓衛青當唯一的大司馬大將軍,即使霍去病在世,也比衛青低一級。

漢武帝給予衛青的不僅僅是高官,還有厚祿,還有自己的親姐姐——讓自己的小舅子變成了親姐夫。

首先,衛青大將軍秩萬石,一個人掙著五個正部級官員的工資,那一萬石糧食,按照漢朝的生產力水平,至少要一萬畝土地才能生產出來,就是折算成今天最便宜的米價,也有三百多萬元。

而且衛青一門三子一甥(霍去病)再加上霍嬗(去病子)六人封侯,不算霍去病家,衛青實際食邑一萬五千七百戶,《漢書》則有二萬二百戶和三萬戶的不同記載。而按照漢朝“不分家”的道德規範,一家至少五七口人,也就是說每年有十來萬人的賦稅都交給衛青了。

據顧炎武考證,漢武帝賞賜大將軍衛青,一次賞給黃金二十萬斤。請注意,顧炎武的知識是比我們豐富得多的,他說是二十萬斤黃金,我們不應該質疑。二十萬斤黃金,即使是清朝首富、第一貪官也沒那麼多錢!

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漢武帝給霍去病建的陵墓“使象祁連山”,卻不知道給衛青修的更氣派:“起冢象廬山(陰山)”。衛青的諡號是“烈”,按照《諡法》規定,“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

關於諸葛亮對劉備乃至蜀漢政權的忠誠(這麼說諸葛亮也是反對的,因為在他眼裡,他服務的是大漢,而不是什麼蜀漢、季漢),我們看看前後《出師表》 和《遺表》就知道了。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起劉備就忍不住淚流滿面甚至嚎啕大哭,即使劉禪很不成器,也沒有想過取而代之,而是嘔心瀝血地要為劉禪打下全部江山。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還可以說是亦師亦友——比劉備正好小二十歲的諸葛亮是老師。劉備每次出征,都把後背完全交給諸葛亮這個當世蕭何來“足兵足食”。

劉備剛當上漢中王,馬上就賜給諸葛亮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享受這個待遇的,算上關羽張飛法正,也只有四個人。劉備當上皇帝,諸葛亮第一時間成了宰相,而張飛只是車騎將軍,見了諸葛亮也是要行禮如儀的。

諸葛亮是個文官,劉備鑄了八把寶劍,自己和三個兒子每人一把,關張趙每人一把,文官只有諸葛亮分到了一把,那就是後世著名的“蜀主劍”。

說起狄仁傑,人們就會想起那個胖乎乎的神探。再聯想一下,也就能想到狄仁傑是再造大唐的名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狄老先生還是當時一位名將——當過幽州都督,帶著十萬人馬一直追趕突厥到漠北。突厥人一聽狄仁傑來了,跑得比兔子還快,狄仁傑拼了老命也沒追上。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尊重,那是無以復加的。

武則天曾親自在狄仁傑的紫袍上題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估計那也是當時獨一無二的“文化衫”了。

狄仁傑年紀越大,和武則天關係越好,以至於武則天只稱他為“國老”而不叫名字,也不允許他跪拜:“你跪拜,我痛!”

狄仁傑先後舉薦了姚崇、桓彥範等幾十位精明能幹的官員,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有人稱讚狄仁傑說:“天下的桃李,都在您的門下啊!”

而名將中封王又能跟皇帝做親家,一生榮華富貴而又得以善終的,不能不提汾陽王郭子儀。

作為大唐專職副總司令(天下兵馬副元帥)——總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一直由皇帝或太子(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兼任。諸道兵馬都統、司徒、太尉乃至汾陽郡王、兼任朔方節度使,可以說郭子儀就是一個與安祿山同等規模的碩大藩鎮。

但就是這樣一個最大的藩鎮或者說軍閥,郭子儀真正做到了功高蓋世權傾天下,而且歷經七朝恩寵不衰,這讓我們不能不對郭子儀的為人處世方式寫一個大大的“贊”字。

郭子儀還真跟《醉打金枝》演的那樣,老頭沿洋洋得意地捋著鬍子說自己有七子八婿,而且《新唐書》也證實他們“皆貴顯朝廷”。郭子儀的七個兒子四個當了國公,子孫娶了三個公主,一個孫女還成了大唐太后(郭曖長女,昇平公主所生。唐憲宗貴妃,唐穆宗生母,後被尊為皇太后,諡號懿安皇后)。至於郭曖醉打金枝的事情,電視裡演了,咱們就不說了,但是電視裡沒演的,是唐代宗和郭子儀都很會做人,也都是好父親,唐代宗說出了“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的千古名言,而郭子儀把郭曖綁起來胖揍了幾十大板。

滅了安史之亂之後,郭子儀簡直可以說是天下無敵了,但是敵人總是用很令人意外的方式出現。

公元765年,回紇、吐蕃數十萬大軍玩兒了命似的往大唐都城長安打,那是誰也攔不住,唐代宗只好讓六十八歲的郭子儀再度出山,但是可以調動的兵力只有一萬,還不夠回紇、吐蕃數十萬大軍塞牙縫的。

於是郭子儀派手下李光瓚去問回紇首領藥葛羅:“我們郭令公讓我給你捎個信兒,問問你們為什麼要來打我們。”藥葛羅哭了:“不是說郭令公被奸臣害死了嗎?我們是來給他老人家報仇來了呀!”

郭子儀接到回信也哭笑不得:“老子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呢,哪那麼容易就掛了?我去會會這小子。”帶著三五個隨從本著藥葛羅大營就去了:“咱們去混頓好飯吃!”

人的名樹的影,郭老爺子一出馬,所有回紇並將全跪了,藥葛羅更是拉著郭子儀的手不放:“我們就是聽說您被害了,大唐皇帝也死掉了,中原也沒有主人了(這才是興兵的真實目的),你一來我就知道自己錯了,誤會,誤會呀!”

郭子儀在軍隊系統享有極高的威望,只要他在就沒有哪個將領敢鬧事。比如驕橫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原安祿山手下,在《大唐遊俠轉》裡有這個人,也是傳說中被潞州節度使薛嵩派紅線女到他枕頭邊偷盒子的那個),根本就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聖旨都可以躺著聽。但是有一次郭子儀派人到他那視察,這位田大軍閥卻說:“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然後向著郭子儀的方向(西方)畢恭畢敬磕頭。

雖然郭子儀在軍隊中享有無可比擬的權威,但是我們知道,晚唐有兩大禍害,一個是藩鎮,另一個就是宦官。而宦官大頭子魚朝恩就比較不買郭子儀的賬。不但不買賬,還想著怎麼搞死郭子儀,而這個沒啥軍事才能的死太監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刺與暗殺。

但是魚朝恩的那點兒小心思又怎麼能瞞得過身經百戰耳目眾多的郭子儀?

然後漫不經心地把自己聽到(不排除是主動偵查得來)的魚朝恩密謀“如實相告”。把壞事做絕的魚朝恩感動得鼻涕一把淚一把,捶著胸口鞠躬:“如果您不是忠厚長者,又怎麼能對我一點都不懷疑!”所以最後無論是程元振還是魚朝恩,都輕易不敢再說郭子儀的壞話。

從郭子儀對待魚朝恩的態度上,我們終於看到了郭子儀天下無敵的真正原因: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我不把任何人當敵人,那麼我自然就沒了敵人……


半壺老酒半支菸

中國兩千年戰史,名將功高蓋主,最終落個狡兔亡走狗烹的悲慘結局,這是大部分名將的命運,但也有一些幸運兒,他們要麼政治情商和軍事天賦一樣高,識時務,知進退,要麼遇到不世出胸襟開闊的偉大英明君主,最終得以安度晚年,在戰場他們是常勝將軍,在政壇他們也是人生贏家。

下面為大家列舉幾位。

樂毅:

樂毅是戰國中期最出彩的名將,他率弱燕大破強齊,一度打得齊國差點滅國(僅剩兩人城),最後因為新上臺的燕惠王的不信任被臨陣換帥,才沒能吞下齊國,上演黑馬神話。

被臨陣換帥後,樂毅沒有回燕國,因為他知道無論新任主將是什麼樣戰果,他都不會有什麼好結局。

於是樂毅沒回燕國,而是去到了趙國,此時的樂毅名滿天下,趙國自然歡迎這種“自由轉會”的超級巨星,以上賓禮之。後來燕惠王在騎劫大敗被田單收復全齊後,才真正明白了樂毅的才能,於是燕惠王寫了一封信向樂毅認錯併發出熱情洋溢的呼喚希望他能重回燕國。樂毅的回信卻冷靜而聰明,大意是當初你老爸對我不錯(封為亞卿,授予兵權),所以我也對他不錯(給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義(我沒犯什麼錯就把我下了),當然我也不會對你盡忠了,曾經滄海難為水,你燕惠王這張舊船票已經登不上我樂毅這條客船了。

但樂毅筆鋒一轉,說當然畢竟你老爸對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國也算“相戀”一場,再見亦是朋友,我在趙國不會慫恿趙國與燕國作對的,相反我會極力促進燕趙兩國交好,搭建兩國友誼的橋樑。

所以樂毅不回燕,但也沒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優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兒子為昌國君,封其弟弟為將軍,並給予了樂毅客卿的地位。

樂毅後期頻頻往來於趙燕二國,使兩國關係非常和睦,最後卒於趙國。

與後來講究忠君報國,過於愚忠的歷代名將相比,樂毅身上體現了更多是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獨具的一種人格魅力。忠君是在雙方人格獨立相對和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話推理下去就意味著“君使臣不以禮,臣則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樂毅身上盡顯無遺。

但樂毅的這種選擇,以及善終,在中國歷史是非典型的。

衛青:

衛青從一個騎奴出身,成為大漢是耀眼的將星,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姐姐從灰姑娘變成白雪公主,他成了皇帝的小舅子,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世出的軍事天賦,和他的侄兒霍去病一起成為大漢的雙子星,橫掃匈奴,立下漢民族對外戰爭最高榮譽。

功成名就之後的衛青一時名滿天下,在軍中威望無二,但他所伺候的主子漢武帝,可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主,但衛青卻在盛名之下保持著難得的低調,愛護士兵極寬,管束家人極嚴,不結黨示恩。

衛青的低調,讓漢武帝實在挑不出什麼毛病,最終得以善終。

當然他死後,沒他的威信和逢源,盛極一時的衛家終究沒逃脫漢武帝的清洗,包括皇后衛子夫和太子,那是後話。

鄧禹:

各朝各代的開國名將中,東漢和大唐的開國將領最幸福,因為他們遇到的是兩位不世出的偉大賢明的君主,劉秀與李世民,鄧禹作為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第一名,東漢立朝後,官封太傅,高密候,位極人臣,並得以善終。其子孫均受其恩澤,得以重用。

鄧禹得以善終主要是因為他的老闆劉秀,這位主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寬容的開國君主了。

李靖:

和鄧禹一樣的是大唐開國名將李靖,李世民帳下的大將,也大多善終,李靖是代表。大唐開國四方安定後,李靖便以足疾告退,閉府在家養老,最後活了78歲。

但其實李靖的小心有些過頭了,他的老闆李世民同樣是一個很寬容的老闆,開國眾將,除了後來涉及儲君爭位的候君集和張亮,其它均得以善終。

郭子儀:

大唐安史之亂造就了郭子儀,沒有郭子儀也就沒有大唐後來的百餘年江山,據說後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和老婆昇平公主吵架,郭暖生氣了對老婆說你鳥什麼鳥,沒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沒了,昇平公主跑到自己親爹唐代宗那兒告狀,唐代宗說你老公說得沒錯啊,沒你公公,那還有我們現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後來郭子儀帶兒子縛荊請罪,唐代宗說小兒嬉戲何必當真,不聾不啞,不作阿家公。

這段趣事可以看出郭子儀當時的地位和威望,但他能得以善終,絕不僅是皇帝好脾氣,而是老郭有高超的政治情商,安史之亂後,老郭自知功高蓋主,事事低調,過起了如同平民一樣的生活,每日讓府門大開讓市民當公園來逛,在戰場上威風八面的大元帥則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魚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墳給挖了,他也只不過是痛哭一場,怪自己當年戰場上殺敵過多,顯示了大將軍韜光養晦的深厚功底。

但當國家再度遇到危險時,郭大將軍卻不裝糊塗,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剛剛平息安史之亂之際,大舉進犯,二十萬大軍攻佔了長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儀出山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此時身邊僅有二十餘家丁,他臨危受命,召集舊部與吐蕃兵作戰,不斷取得小勝,不斷在長安城裡散佈消息迷惑吐蕃大軍,吐蕃人不知郭子儀部的虛實,在佔據長安15天之後,退出了長安。

之後,郭子儀以66歲的高齡,出鎮邊塞抗擊吐蕃十餘年,吐蕃人的多次犯邊均被擊潰。

能進能退,老郭活到了85歲的高壽,一生經歷了大唐七個皇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可謂傳奇。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歷史上臣下功高震主被殺的確實很多。諸如秦有白起、漢有周亞夫、宋有岳飛、明有于謙。給人一種飛鳥盡、良弓藏的感覺。自然也有對應的例子。

1、陶朱公范蠡

勾踐在兵敗會稽山後,開始重用范蠡、文種。後來臥薪嚐膽,君臣篳路藍縷。22年終於滅吳。

但勾踐在成為霸主後,主動離開到了齊國。而留在越國的文種就兔死狗烹了。

而范蠡在館陶經營生意,富甲一方,得以善終。

2、衛青

最近在看《漢武大帝》,裡面有個片段,漢武帝問衛青你為啥這麼謹慎,總感覺和你隔了什麼。再一個就是,衛青在年老的時候,非要進宮見皇帝。很感慨他的做人方式。

衛青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立下赫赫戰功,從不居功自傲。

3、郭子儀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基本是再造大唐的功勞。他兒子和公主的討論就很有趣:

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

在祖墳被挖後也很容忍。極其謹慎,得以善終。

4、曾國藩

曾國藩平了太平後,主動請求裁軍,將湘軍十多萬裁到了三萬。之後剿捻作戰,都得依靠淮軍。

果斷拒絕諸將的稱王建議。後來善終。

總結:

這篇寫的比較短,但意思很簡單,他們都有幾個共同點。

第一,很有能力,能安邦定國,是公認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二,非常謹慎,不居功,不跋扈,不結黨。

第三,懂得進退,能主動在關鍵位置上退下來。

懂得進退,為任寬厚的人才可能得以善終。不過巨大功勞往往依然是定時炸彈,所以在歷史上多數都不會善終。這些具有偶然性。


一枚明粉

大部分功高蓋主的將軍都是不得善終的,當然也有很多是可以安享晚年的。這和大臣自己本身的作為,以及皇帝對他的容忍度有關。

漢武帝朝抗擊匈奴的名將衛青肯定算可以善終的一個,也不知這該是衛青的幸運還是不幸。

雖然他的後半生過的並不怎麼如意,受到了漢武帝極力的打壓。但,漢武帝並沒有把他怎麼樣,至少他到死都是享受侯爵的待遇。而且他死後,漢武帝把他葬在了自己的陵墓旁邊。

衛青的出身很低賤,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就是一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本是平陽公主家的家奴和別人私通之後,就生下了他。奴隸的孩子就是奴隸,衛青也不例外。

那時候衛青的父親是有家室的人,所以,衛青的父親根本不用對他的母親負責。可是衛青這個兒子他還是要認的,很不幸的是衛青的父親家裡孩子太多了,這些孩子都不喜歡衛青,因為他是外來戶,私生子,他受氣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後來衛青又回到了自己母親那裡,繼續做奴隸。

就是因為出生在這種家庭的原因,養成了衛青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的性格。

還好衛青因為自己的姐姐衛子夫的得寵而被漢武帝給重用了,衛青的奴隸身份得到了根本的改變,他在被漢武帝派去打匈奴,立了戰功之後,就被漢武帝封為了侯。

你看衛青在打匈奴立功之後,他仍然很低調,他不像竇嬰和田蚡等外戚去豢養門客。

他的私下生活很低調,不管別人把他碰的多高,不管漢武帝給他多高的帽子戴,他都不會迷失自己。

漢武帝喜歡的他就極力的去逢迎,幫助漢武帝完成他的夢想。漢武帝不喜歡的他根本連碰都不會去碰,比如結黨私營,這就是漢武帝最討厭的事情。這也是衛青不豢養門客的根本原因。

衛青活了一輩子小心了一輩子也隱忍了一輩子,可以說他的一生是極其不容易的。

你看到了漢武帝發現霍去病的時候,衛青就開始遭受打擊了,為了扶持霍去病,漢武帝讓衛青和霍去病一起出徵打匈奴的時候,他是先讓霍去病去挑選自己喜歡的將士還有戰馬,等霍去病把年輕力壯的人和馬選走之後,剩下的老弱病殘全部給了衛青。

就是這樣衛青依然可以打勝仗,可是,衛青打了勝仗,漢武帝也不獎勵他,更不會去獎勵他的部下。

這些事要說擱在哪個將軍身上,肯定都會不幹,找皇帝去理論一番的。至少他要去問問皇帝,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但是,衛青並沒有這樣去做,他選擇了隱忍和接受。對於衛青來說我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就行了,皇帝不給我的,我不去爭取,給我我就接受。

你看他就是這麼一個人,漢武帝即使想殺他也總要有個理由吧。

沒有理由殺人家,沒有人服氣呀。

在衛青受漢武帝重用的時候,他和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被封為了侯,不被重用的時候,漢武帝又把他三個兒子的侯爵給收了回去。

這就叫人走茶涼,可是作為臣子的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不過,漢武帝始終沒有動衛青,因為沒有理由去動他。

所以,衛青還是得到了善終的,他是在元封五年,因病故而亡的。


史學達人

唐代名將軍神李靖,功績: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出將入相,終年79,壽寢正終.


紅白藍相間

在歷史上,功高蓋主的將軍能夠得到善終的人,我在這裡舉三位:唐代的郭子儀,宋代的曹彬,元代的史天澤。今天是對三人一些相仿特質的比較說明,關於具體生平,就不在此處贅述了。

我們說能善終的將軍,必然是因為他們的謹慎、明勢的個性。就拿唐代“中興”元勳郭子儀與另一位齊名的名將李光弼來說吧。為什麼郭子儀能夠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富貴終老,而李光弼卻只能憂懼病逝呢?其實,箇中原因歸結起來,一個字:忍。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的郭子儀先生在身後,成為了歷代“福將”的代表人物。延至如今,我們提及此類將領,這位郭尚父都會以各種形式出現。最典型的來說,本回答中的曹彬、史天澤,都被譽為“當代”郭子儀。如《元史·史天澤傳》便將此三人並稱:

是以(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史天澤)比於郭子儀、曹彬雲。

元世祖忽必烈也曾說:“朕想郭子儀、曹彬皆有顯功,終身無大過,以致如此。今所奏豈其然哉,朕所知者,史天澤其人也。”(《元朝名臣事略·史忠武王》引)

我們可以看看史籍對於三人性格分別的描述:

  • 郭子儀:“事上誠藎,臨下寬厚”;

  • 曹彬:“清謙畏謹,不負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性仁恕清慎,遜言恭色,在朝廷未嘗抗辭忤旨……位兼將相,不以等威自異……保功名,守法度,近代良將,稱為第一”、“仁厚慎敬”;

  • 史天澤:“其視富貴權勢,斂然畏避……其善始令終

    ,世儗之郭汾陽(郭子儀)”、“元取天下諸將,惟(史)天澤知大體……”。

不得不說,郭子儀的這個名位來的很辛苦,並非每個人都能忍受得了他所遭受的猜忌。其實,以郭子儀再造唐室的功勳,誠如其子所說,想取而代之也不是個玩笑話。在這種風口浪尖,作為“將而相者”的郭子儀,卻能以大局為重,面對兵權解除(當然,這個事情有時候也和他的戰績有關)、父墳被掘等等事件都寬豁對待,在被冷落後仍能應朝廷之召,單騎退吐蕃。

可以這麼認為,郭子儀的“偶像”效應,給了後世的大將們一個很好的典例。所以為北宋平滅諸國的曹彬能夠終生謙謹,為蒙古攻金伐宋的“軍閥”史天澤能夠知時識勢。

【史天澤像】

三人中,郭子儀享壽八十五,史天澤七十四,曹彬六十九。即使是最短的曹彬,在當時都稱得上高壽了。所以,以我們常認為的“中庸”看法,保持他們的心態,的確更容易安享晚年。要不怎麼說,李光弼才活了五十多歲呢。


潯陽鹹魚

先讓我們理解一下功高蓋主是什麼意思,就是臣子功勞過大,使君主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從古至今因功高蓋主而慘死在君主手下的將軍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有漢朝的韓信,宋朝的岳飛,以及朱元璋手下的諸多開國大將李善長、陸仲亨等等。但是功高蓋主卻能安享晚年的將軍也是非常之多,再此舉例幾個比較經典的。

張良,劉邦打天下時身邊最為重要的謀士,楚漢爭霸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曾在鴻門宴上幫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長計謀平天下”等策略都為劉邦採納,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稱帝后封其為留侯。劉邦生性多疑稱帝后大肆殺戮功臣,為其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英布、彭越等先後被殺,使張良深悟了“敵國破,謀士亡”的道理,害怕劉邦也不會放過他,乃辭官而去,歸隱山林之中。

衛青,西漢時期漢武帝手下的大司馬大將軍,在對抗匈奴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使當時從未被擊敗過的匈奴潰敗,曾戰匈奴七戰七捷,在各種戰役中都是屢建奇功,深得漢武帝劉徹重用。但衛青為人低調,從不與人樹敵,對將士愛護有加,對同僚禮讓謙和,加上姐姐衛子夫是漢武帝第二任皇后,所以深得漢武帝信任,晚年得以安享度過。

其實歷史上功高蓋主卻能安享晚年的將軍還有很多,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與岳飛同一時期的抗金英雄韓世忠,清朝末期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潘等等,這些將軍之所以能夠安享晚年其實都是看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君王身邊也許為人低調,懂得取捨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一根羽毛1

歷史上的開國將軍都有著一個魔咒-“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將軍們出生入死換來的太平,但是他們卻很少有安享太平的。劉邦剪除異姓王,朱元璋屠戮功臣,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但是今天我們來看看幾個可以善終的將軍。

王翦

王翦是秦國的名將,他和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他早年侍奉秦始皇,之後就開始了征戰四方。先是橫掃三晉,滅掉了燕趙兩國,而此時的他的兒子也就滅掉了魏國。之後王翦帶領六十萬人一舉滅掉了楚國。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經歷過多個丞相,從范雎一直到呂不韋都對他十分的尊重,可以看到王翦為人處事的本領。而在他滅掉燕國的時候,他就提出瞭解甲歸田,但是卻耐不住秦王的一再請求,最終再度出山滅掉楚國。而這一次無論始皇怎麼說,王翦都執意隱退,因此王翦才得以善終。

衛青

衛青原本出身就特別悲慘,最早一直受鄭家的奴役,直到最後稍微好一點,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但是因為自己的姐姐別漢武帝所看重,因此衛青才得以入朝為官。衛青在元光六年的時候第一次出兵匈奴就獲得了成功,因此被封為關內侯。而之後衛青北伐匈奴,七戰七捷因此被封為大將軍。

衛青身為大將軍,可以節制其他所有將領,但是衛青卻從來不用職位壓過人。而且他還向漢武帝舉薦主父偃和霍去病。按理說衛青身為外戚難免會遭到懷疑,但是衛青卻從來不私自養士,也沒有拿自己和霍去病的關係來說事,所以衛青也得到了善終。

郭子儀

郭子儀原本是九原太守,但是一直都沒有受到重用,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當時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帶著軍馬勤王,收復了河北、河東,收復了大半個唐朝。但是之後因為兵敗被解除兵權,因此被閒置。不過因為太原兵變,郭子儀再次被啟用。郭子儀被認為是再造唐朝的人,硬是平定了安史之亂,穩定了唐朝。

安史之亂過後,郭子儀就選擇了不站隊,甚至自己祖墳被盜了,郭子儀都沒有去追究。而自己也從來沒有徇私枉法,並且還因為自己兒子和公主發生的口角,親自就把自己的兒子綁到了皇帝面前請罪,因此郭子儀也得到了善終。

曾國藩

曾國藩是近代的名人,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自己帶領著湘軍力挽狂瀾,經過了幾年的戰爭,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硬是把搖搖欲墜的清廷給安穩下來了,成功的為清廷續命幾十年。在曾國藩的建議下,清廷還建造了第一輪船,安排了第一批留學生。

而曾國藩在自己巔峰的時候,很多人勸他擁兵自立,而他卻上書建議裁剪湘軍,並且讓他弟弟曾國荃去山西做官。自己不驕不躁,在自己做兩江總督的時候,自己還多次上書減少自己的職權,讓朝廷派人來相助他。正是曾國藩的一系列措施,所以曾國藩也能得到善終。


書香茗

不能這麼說都不得善終,歷史上還是有好些功高蓋主的將軍得以安享晚年,得到了善終的。下面說幾個我所瞭解的將軍。

1、衛青。衛青深受漢武帝重用,對匈奴作戰七戰七捷,收復了很多被匈奴佔領的地方,迫使匈奴遠遁西北,為北部邊疆的開拓做出了重大貢獻,官至大司馬,大將軍,位極人臣,待人恭敬沒有傲氣,死後得以厚葬。


2、李靖。隋末唐初著名軍事家,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尚書右僕射等職,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賜諡“景武”,陪葬昭陵。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號稱大唐軍神。


3、郭子儀。唐代中期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平定安史之亂,擊敗叛軍,收復長安洛陽,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可謂戰功赫赫,為人謙退忍讓,從不干涉朝政,位極人臣,高壽而終,被追贈為太師,朝廷下詔厚葬。


4、韓世忠。南宋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宋孝宗時,又追封蘄王,諡號忠武,配饗宋高宗廟廷。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5、曾國藩。晚晴名將。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中,屢敗屢戰,力挽狂瀾,攻滅太平天國,為晚清的平定立下了不朽功勳,是晚清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朝廷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其實一個功高蓋主的將軍能否安享晚年,得以善終,要看兩方面,一是其本人是否做人低調,不傲氣,不對朝廷橫加干涉,適時交出兵權,二看當時的皇帝有沒有容人之量,本身對朝廷的控制力如何。


美圖天天看

很多功高蓋主的將軍確實是不得善終的,但是有一些人很會審時度勢,最後得以善終,我就舉三個人為例吧,分別是王翦,諸葛亮,衛青。

王翦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的另外一個名將白起最後被賜死於杜郵,這對王翦來說是一個觸動,在秦滅六國的時候,秦始皇先是派李信率二十萬攻楚失敗,之後就派王翦率六十萬攻楚。

而王翦深深知道秦始皇這個人十分的多疑,所以在出徵前就一直派人向秦始皇求田求地,藉此向秦始皇表明自己沒有野心,只是想讓子孫後代有田有地即可,王翦滅楚之後,也功成身退,沒有參與後面的行動。

諸葛亮

諸葛亮是劉備白帝城的託孤大臣,他已經不是高功蓋主這麼簡單的了,而是完全掌控了整個軍政大權,不過,諸葛亮本人確實是忠心耿耿,沒有貳心,一心只想北伐,光復漢室,還於舊都。

最後在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也就是說,他不介意功高蓋主,他只要把軍政大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上,而且對劉禪絕對的忠誠,就無所謂了。

衛青

衛青在漢武帝的時候功勞極大,加封為大司馬,封邑竟達一萬六千七百戶(記漢書有兩萬兩百戶,三萬戶兩種說法),遠超過漢初的蕭何與曹參的萬戶侯。另外衛青的妹妹還是當朝的皇后衛子夫。

衛青位極人臣,也功高蓋主,但是為什麼衛青能得以善終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衛青這個對人,十分的謙和,十分的有氣度,這樣就比較不會得罪人,也不會被人到漢武帝面前去彈劾。

第二,衛青地位很高,但是他從來不養門客,當時蘇建曾經勸衛青可以養門客來提高自己的名聲,衛青則認為,如果養門客,就會被漢武帝所猜忌,以前的竇嬰和田蚡就是這樣的,漢武帝就十分不高興,做為臣子的安分就好,不要去養門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