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將領黃維軍事水平到底怎麼樣?

天翼用戶58944

黃維非常擅長打硬仗,忠誠度很高。和黃百韜屬於一類人。任何統帥都會喜歡這種人,也能贏得對手的尊重。只是在腐朽的集團中難以施展才華。

黃維在黃埔和陳賡、徐向前、宋希濂、杜聿明、鄭洞國等是同學,都是黃埔一期。在畢業、分配、東征北伐和別人並無不同。

相對於杜聿明的際遇,黃維在1929年陸大進修,學習三年,得到了陳誠的賞識,自然進入國軍種子部隊十八軍。28歲就當了旅長,並參加第四、第五次“圍剿”。

1、打硬仗被說成“書呆子”

在淞滬會戰開始後,十八軍作為國軍嫡系精銳,自然要投入主要戰場。

(羅店區域)

羅店是戰場的重要節點,從開戰後雙方就在血戰。黃維在67師李樹森將軍負重傷後,火線接替任務。黃維在接受任務後,與日軍血戰整整一週,最後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如此血戰,國府自然會大嘉宣傳,這也成了黃維的成名戰。

(羅店作戰)

但同僚自然會嫉妒,就說黃當時指揮死板僵硬,就有了“書呆子黃維”的說法。

其實想一想,淞滬戰場中日集結部隊百萬,勝負關係國運。在重要節點上,只是死守死打。哪有什麼打巧仗、打活仗的可能。比如大場能守住,中央軍就不用放棄江灣、北站間陣地。

黃維在這種條件下堅持那麼久,就證明其具備打硬仗的才能,屬於難得的將才。

之後武漢會戰黃維已經是18軍軍長,在南潯路馬回嶺一帶作戰,再次證明其打硬仗的能力。

2、久疏戰陣與搞軍事教育

黃維升任54軍軍長後,駐防中越邊境。由於於關麟徵的個人矛盾問題,被暫時雪藏,升任軍委高參。

到1944年,開始編練青年軍。黃維擔任“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總監。

(武漢會戰)

到抗戰勝利後,任國防部聯勤總部任副總司令,又在武漢搞新式軍官學校,準備仿照美國西點軍校的體制建校,培養國民黨陸海空三軍軍官。

可以說自武漢會戰後,黃維基本沒有打過仗。

3、與再度打硬仗

到了解放戰爭後期,為了確保華中戰場主動,國軍成立12兵團,由第18、10、85、14軍組成,屬於陳誠系看家子的部隊。陳誠想讓胡璉,武漢“剿總”白崇禧自然不樂意,最後折衷選了黃維。

黃維估計自己都詫異,我一個教書先生,怎麼就成了兵團司令了?

(雙堆集作戰)

歷史就是如此弔詭,很快淮海戰役爆發,黃百韜兵團被圍碾莊,統帥部決定將黃兵團東調。黃維率部在11月8日出發,側敵行軍,沿途越過多條大河,一路攻擊前進。在宿縣附近被圍,即雙堆集。

黃受命固守,到12月15日,全軍覆滅。

要指出的是,這是一場硬仗,尤其是對兵團總部的攻擊,大王莊之戰。

戰至下午,國軍退回。同日,國軍18軍以猛烈炮火轟擊大王莊1個小時,然後以2個團兵力在坦克掩護下發起反擊。雙方寸土不讓,逐堡逐壕展開空前慘烈的爭奪。戰至黃昏,華野7縱投入最後的預備隊,與中野7縱重新組織進攻,終於攻佔大王莊。

可見此戰慘烈。

總結:

黃維忠誠度很高,這是為將的重要素質。在作戰中,以打硬仗擅長;在軍務上,鐵面無私。

可惜站錯了隊伍,沒有選擇到人民的一面,如果當初跟著老鄉方誌敏,他的才能與性格優勢或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而不是在那裡無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孫士慶. 戰後輿論與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研究(1945-1949)[D].上海大學,2017.

張程. 淞滬會戰後至南京保衛戰前中日兩軍華東戰場作戰史實考察[D].華東師範大學,2016.

張程:解放戰爭戰事日誌要略

陳克文. 萬家嶺戰役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3.

溫靜靜. 陳誠抗戰思想及其實踐[D].華中師範大學,2012.

李東朗.軍隊素質、戰略計劃與解放戰爭的進程[J].中共黨史研究,2009(09):62-7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黃維,國民黨高級將領,黃埔一期畢業生,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緬甸反攻等戰役,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其中在淞滬會戰中表現神勇。後在淮海戰役中被俘,1975年特赦,後致力於兩岸統一和研究軍史,1989年3月20日,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

黃維有一股書生氣,受儒家思想薰陶,他的性格秉承儒家的“君子之道”,為人處事光明磊落,但是比較固執,因此被人說其為“書呆子”氣。



黃維的軍事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黃埔軍校畢業後當排長,1933年就升為師長,成為陳誠土木系的干將,1935年獲得少將軍銜,1937年任18軍67師師長,奉命堅守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在面對有絕對有優勢的日軍,67師足足堅守了一個星期。1938年5月,34歲的他升為18軍軍長,1940年11月晉升為中將。在淮海戰役中由於自己的“書呆子”氣和廖運周率部起義,導致被解放軍圍困在雙堆集,12兵團雖說被圍,但是戰鬥力強悍,解放軍中原野戰軍沒有拿下他,後在得到華東野戰軍的五個縱隊後花了整整12天才拿下黃維兵團,黃維乘坦克突圍,但是坦克中途出故障,後被解放軍俘虜。



他的“書呆子”氣在被俘虜後也不曾改變,被俘虜後不服氣不配合,堅決不再對杜聿明、邱清泉的勸降書上簽字。後被關進戰俘營,他是頑固不化的典型,先是留鬍子不剃,後寫《石灰吟》、《正氣歌》自勉,後叫寫懺悔,他拒絕寫,認為自己無罪可悔,唯一慚愧的是十幾萬的軍隊毀在自己手裡。他還挖苦譏諷認罪悔過的其他戰犯,對於關押的日本戰犯不勞動,他破口大罵:“我們再有罪也沒有日本人罪大,憑什麼日本人可以待著,我們就要勞動?”


由於他的“書呆子”氣,使他成為最後一批被特赦的戰犯,也是由於他的“書呆子”氣使他成為國民黨將領中的另類(不貪不腐),敢於自面批評領導、同事等,親自找何應欽理論,直言批評杜聿明。被特赦後,他致力於促進兩岸交流,組織並參加古舊會,併為兩會積極提意見,晚年他也很愛寫寫書法。全國政協對他的評價為:“為人耿直,尊重感情,個性剛強,生活簡樸,為人稱道”。


總之,被稱為“書呆子”氣的黃維將軍的軍事水平在同時代算高的。他可去德國留學的!

不知大家的看法?


掘史官

黃維是戰犯中始終認錯不認罪的人,被稱為花崗石腦袋,在戰犯管理所中幾次重病被新中國人民政府全力搶救,並且對他不強制不強加意識,他對共產黨是服氣的!說到軍事水平,他脫離部隊教書多年,但蔣介石還是讓他當12兵團司令胡鏈當副手,可見蔣對他還是重視!在戰犯管理所他的下屬楊柏濤始終不理他,那就是雙堆集的恩怨,廖運周(地下黨)師的起義,和廖運周給黃維的突圍計策導致了12兵團的失敗!而揚柏濤的意見不被採納。猶此看出黃維作為統帥似乎有些單純!(他在戰犯管理所要研究永動機,管理所給他提供了支持,研究永動機的人都很執著)突圍中,胡鏈把新式的美製坦克讓給了黃維,胡鏈乘坐老式坦克突圍,結果黃的坦克拋錨他被俘虜了,胡鏈突圍成功才有了後來的金門名將!


一葉小舟風雨渡

黃維,黃埔一期生,國民黨陸軍中將,第十二兵團司令,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75年,黃維作為最後一批特赦戰犯被赦,這位“書呆子”一樣的兵團司令在特赦以後就一直沉迷於永動機的研究。黃維作為戰士,他個人作戰勇猛,敢打敢拼,作為將軍,他就有一點墨守成規,在他的那些黃埔同學看來黃維是一位好學生,但並不是好將軍,個人指揮水平在國民黨陣營中大概就是中等。


抗日戰爭中黃維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名聲,1937年9月他擔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一職參加了“淞滬會戰”,並接受了最重要的“死守羅店”任務,這一仗是黃維的成名戰,因為一仗打下來一個師連一個團的人都湊不齊,戰況之嚴重可見一番,不過後來也有人說黃維這次戰役指揮的比較呆板,所以得了“書呆子黃維”的稱號。

淞滬會戰以後黃維又率軍參加了許多戰役,武漢會戰在馬回嶺伏擊日軍,1939年赴滇越邊境駐防,率領54軍抗擊日軍,1944年在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行動後,蔣介石任命黃維培訓一批軍事學員做後備。

解放戰爭中黃維曾率部赴臺灣,後來又被派去了浙江餘杭和紹興地區。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由於廖運周的率部起義和黃維自己的呆板最終被解放軍圍困在雙堆集,十二天以後黃維軍團被基本剿滅,黃維本想乘坦克突圍,沒想到坦克中途出了故障,遂被解放軍俘虜。

被俘虜以後的黃維一開始身體不好,後來經過醫護人員的調理得到了根治,特赦以後他被安排在文史館做館員(基本上特赦戰犯都是這樣),還受到了陳賡等人的接見,黃維本人一直對永動機念念不忘,出獄以後也還在琢磨。“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我想如果在和平年代,黃維一定不會勉為其難的做一個將軍,而是一位學者或者科學家。


一樹梅花一放翁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三:12兵團司令官黃維。本文從純軍事角度看待黃維在淮海戰爭中的表現1948年,國軍在各戰場節節敗退,為提高士氣,將整編旅恢復為師,整編師恢復為軍,9月以5大主力之一18軍為核心組建12兵團,另轄第10軍、第14軍、第85軍及一個軍級別的快速縱隊,兵團共5個軍12萬人,由國防部直接指揮,在華中剿總轄區擔任進攻中野的主力。由於華中剿總司令長官白崇禧與18軍軍長鬍璉不和,不同意胡璉出任12兵團司令長官,蔣介石為拉攏桂系(指望白崇禧能出兵華東戰場)作了讓步,以軍官學校校長黃維出任司令長官,胡璉、吳紹周為副司令,蕭銳為兵團參謀長。胡璉一氣之下,藉口養病離開部隊回家去了。9月初黃維在漢口成立兵團部,兵團駐地駐馬店、汝南、漯河一帶。10月華中剿總在駐馬店開會,準備尋找中野主力決戰,但12兵團四處搜索,只與解放軍小部隊接觸,決戰計劃落空。


圖為被俘的12兵團司令官黃維

黃維,字悟我,江西貴溪人,黃埔一期。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緬甸反攻等,是18軍的老軍長,也是軍事理論專家,深得蔣介石信任,命他為高級軍官學校校長。黃維其人書呆子氣很重愛認死理,性格孤傲倔強,與同事部下不睦、喜歡任用私人,打仗生搬軍事理論。上任即告訴胡璉自己是來過渡的,以後兵團指揮權仍交與胡璉,這樣也沒有留住胡璉。於是臨陣換將的後果,馬上在不久的淮海戰役顯現出來。下文看看黃維率領的國軍第一主力兵團在淮海戰場的表現,再來評判其軍事指揮能力。


圖為蔣介石與徐州剿總副司令官杜聿明

1948年,國軍參謀部已經制定了放棄東北華北的計劃,準備將主力逐次撤退到江淮、長江一線,並制定徐蚌會戰計劃,蔣介石派人徵詢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意見,杜聿明表示肯定,請蔣介石命劉峙執行計劃,收攏徐州周圍7個兵團的部隊,但是蔣介石猶豫不決沒有行動。此時東北被解放軍突破錦州,東北國軍全部殲滅。此時國軍才下決心執行南撤計劃,但仍想保全傅作義集團的華北國軍南下,由華東國軍主力北上接應,傅作義猶豫不能抉擇,以至華東國軍主力從濟南失陷後無所事事,徐州剿總司令長官(草包)劉峙以杜聿明不在徐州為由,不進行各兵團集結,造成數十萬國軍分散在徐州南北,東西兩條直線上,形成一個進退兩難的大十字架。

圖為12兵團編制

兵貴神速,面對徐州國軍的混亂狀態,華野迅速制定了淮海戰役作戰計劃,準備吃掉孤立在新安鎮的黃百滔第7兵團。淮海戰役瞬息萬變,國共雙方戰前都沒有完整作戰計劃,雙方在作戰中不斷變換,規模越打越大,最後形成決定國共命運的大決戰。由於第三綏靖區馮治安、張克俠起義,華野部隊迅速南下。新安鎮的黃百滔第7兵團(轄5個軍,10萬人)猝不及防,由於沒有在運河架設浮橋,黃百滔兵團撤退時損失2個軍,餘部向徐州方向突破,本應在曹八集掩護黃百滔兵團撤退的李彌兵團,先行丟下黃兵團獨自撤到徐州,華野迅速穿插曹八集,將黃兵團包圍在碾莊一帶。淮海戰役一開局國軍即混亂不堪,一個綏靖區起義、一個兵團跑路一個兵團被圍。蔣介石心急如焚,命剛打完錦州戰役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主力救援黃百滔,又命李彌兵團守徐州,同時命黃維兵團迅速趕往華東戰場,加入徐蚌會戰。


圖為12兵團副司令官胡璉

接到命令後的黃維,立即下令兵團各軍(缺2個師)在阜陽集結。11月15日18軍抵達阜陽,即發動攻擊北渡潁河、西肥河,18日夜18軍強渡渦河,20日第10軍攻佔蒙城。黃維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按照蔣介石和劉峙交代的命令攻佔宿縣。而他的對手陳庚已經設下了口袋陣,在中野部隊逐次放棄阻擊陣地後撤,連部下都看出是個圈套之時,黃維書呆子氣上來了,犯下了第一個錯誤:不識時務、輕敵冒進。黃維固執的認為,12兵團連續突破中野陣地,是18軍強大戰力所致。在遼瀋戰役之前,國軍高層都認為兵團級別的戰鬥,國軍比解放軍仍有相當優勢。特別是12兵團這樣的主力兵團,中野一直是避戰的。但是遼瀋之後,國軍上下認為大勢已去,士氣低落,戰鬥力一落千丈,而解放軍士氣大振,一來一去,再加上12兵團臨陣換將的影響,人還是那些人,兵已經不是那些兵了。舉個簡單的例子,遼瀋之前18軍的攔頭炮打的很準,炮兵炮彈可以打在已方衝鋒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戰役中失去了這種能力,可見士氣對12兵團戰鬥力的影響。黃維作為兵團指揮官,不知道局勢變化,甚至不相信中野有膽與12兵團正面作戰,輕敵冒進,是失敗之源。


18軍攻佔渦河、南坪集,其他部隊陸續跟進。此時各路偵查情報顯示中野部隊都在向12兵團靠攏,蒙城被解放軍重新佔領(後路被斷)。11月23日黃維召開兵團緊急會議,這次黃維犯了第二個錯誤而且是致命的:不納忠言、固執己見。會議上黃維只提了攻佔宿縣的目標不變,問計於副司令官吳紹周、18軍軍長楊伯濤,楊伯濤報告了蒙城退路被解放軍佔領的情況,提出東南方向沒有發現中野部隊(合圍圈沒有形成),兵團應連夜向東南方向固鎮轉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個急行軍可以趕到,即可與李延年兵團匯合並獲得補給,再沿津浦線北進,可立於不敗之地。黃維同意了這個方案,當晚下令24日兵團向固鎮轉進,然而24日早晨黃維又改變了主意,仍命各軍北渡澮河,向宿縣方向攻擊前進。12兵團迅速渡河,早晨立即發動攻擊。楊百濤責問黃維為何改變主意,黃維以傳達改變行軍路線的參謀失蹤為由搪塞。我們不知道黃維為何改變主意,但是孤軍深入退路被斷是兵家大忌,唯一選擇就是趁合圍未形成迅速轉進,向友軍靠攏,這是任何將領都能做出的正確判斷,黃維身為軍校校長,連軍事常識都不懂,一字不改聽從蔣介石的指令,聽不進部下忠言,如與李延年匯合,加上趕來的劉汝明兵團,3個兵團20多萬人馬,最不濟也可自保。李延年劉汝明這樣的非主力部隊,單獨作戰會龜縮不前,但是圍繞12兵團這樣的主力作戰,掩護側翼、防守陣地還是有很大作戰能力的。

12兵團攻勢受阻,各種不利戰報傳來,到了下午4點黃維如夢初醒,下令各軍南撤,白白浪費了11個小時。這時候包圍圈已經合攏,中野各部向後撤的國軍發起猛攻,幸虧第10軍和18軍行動迅速、看情勢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發動攻擊前展開部隊,以數百輛汽車為屏障在雙堆集建立防禦陣地,掩護第14軍85軍後撤才站住了腳跟(沒有楊百濤抗命,12兵團可能當天就潰散了)。至此淮海戰場雙方態勢錯綜複雜,華野主力在碾莊包圍黃百滔兵團,阻擊邱清泉孫元良2個兵團;中野主力在雙堆集包圍了黃維兵團。但是戰局還有很大的變數:1是國軍還有守徐州的李彌(主力)兵團作機動、蚌埠有國軍李延年、劉汝明2個兵團,2是黃維能不能圍住,一旦被12兵團突破包圍,與李、劉兵團匯合,戰局也是會逆轉的。


徐州杜聿明也看到了這一戰機,作了新的國軍作戰方案:暫時不救黃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禰、孫元良三個兵團,加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全力攻擊中野,中野與12兵團膠著纏鬥狀態,然後再調頭解黃百滔之圍。這個唯一可改變戰局計劃被蔣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戰役勝負已分國民黨敗局已定,唯一的變化,是杜聿明掌握的三個兵團能不能全身而退了(黃伯滔兵團被殲後,杜聿明率3個兵團跳開解放軍追擊西撤,又被蔣介石嚴令回頭救援黃維兵團,覆沒於陳官莊)。

由於110師戰場起義,12兵團第一次突圍失敗。但是以中野的部隊數量、火力與戰鬥能力,能圍住黃維兵團已屬相當不易,要殲滅還是有很大困難。所以黃維日子還算好過,控制幾十平方公里範圍,有簡易機場,胡璉也乘飛機到了雙堆集,給12兵團官兵打氣,並指揮調整了防守戰術,與解放軍逐村爭鬥,反突擊搶奪糧食。黃維對於被圍沒有驚慌失措,蔣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黃維兵團當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黃維兵團靠自身力量往北攻擊前進,或者固守雙堆集牽住中野部隊,堅決反對往東南方向突圍與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匯合。而黃維第四個錯誤:愚忠到底、不知變化。12兵團是國軍裝備最好的部隊,從陳誠手裡開始裝備就優於其他國軍部隊,光18軍就配置數十輛坦克和數百輛汽車(5大主力之首的74師只有10幾輛汽車)、配置輕重武器8萬多件,這樣的力量要拼死突圍中野是很難擋住的。12兵團北進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機會是往東南方向與李延年匯合,而且近10萬大軍的糧食彈藥補給是巨大的問題,時間越久越困難(實際上12兵團戰鬥力一半是餓掉的),蔣介石提出的依靠空軍補給根本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對蔣和國防部的命令,黃維從不反駁,提出正確的戰法,一味的唯唯諾諾,不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終兵敗身俘。即使到了最後決戰關頭,黃維也不能組織部隊有效突圍,而是下了個各自突圍的命令(實際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圖為12兵團坦克裝甲部隊

12兵團的下場,大背景是國民黨政權的失敗,從軍事角度講有以下原因:一是蔣介石過於糾結守江必守淮的理論,做事拖泥帶水;打協調不了傅作義、白崇禧,守又使用蠢將劉峙;干預前線指揮,朝令夕改,每一個被圍的部隊都想救,捨不得黃百滔,賠進去一個黃維兵團,又捨不得黃維,再賠進去杜聿明3個兵團;蔣命杜聿明救黃維兵團,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夠,救黃維至少要增派5個軍,否則就不能打,蔣應諾了又抽不出兵力,統帥無能累死三軍。二是國軍派系相鬥,解放軍華野中野配合作戰,國軍華中華東卻互相拆臺,白崇禧約束不了黃維,卻扣下了已經在武漢上船增援徐蚌戰場的宋希廉兵團,氣得蔣破口大罵又無可奈何。白崇禧只考慮桂系利益,見死不救甚至幸災樂禍,希望國軍早點戰敗可以逼蔣下野;


菸酒閣大學士

我們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黃維最出名的時候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


小二郎說故事

黃埔一期出身的黃維,能進入黃埔軍校是經方誌敏安排經由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負責人介紹的,青年時期的黃維以共產主義為信仰。

個人認為,黃維的軍事實戰水平和軍事理論素養在蔣軍中皆屬上乘,人品更沒的說,是條好漢!他在雙堆集的戰敗不僅僅是單純的軍事失敗,更多是他所屬的集團政治上的失敗。

電影《大決戰》中的黃維

黃維是“小委員長”陳誠“土木工程系”的骨幹成員,在28歲那年成為陳誠起家部隊十一師的旅長,30歲接任陳誠成為十一師師長,34歲成為十八軍軍長。十八軍是什麼概念?你懂得。如果黃維軍事素養不行,陳誠能讓他當基本部隊的軍事主官?要知道軍隊就是陳誠這樣的政客的第二生命!

讓黃維打出聲威的正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血戰羅店”,在友軍幾乎崩潰的境況下,他以六十七師師長的身份率部死守羅店整整一週,連師部直屬人員全都上了前線,戰到最後全師只剩一千多人。黃維也正是在血戰羅店後被提拔為王牌十八軍軍長,這可是實打實打出來的!

血戰羅店士兵

隨後黃維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在家鄉江西有力抗擊了日軍,粉碎了日軍迂迴德安的計劃,為德安大捷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都說明,黃維還是很能打的。說他書呆子,一方面指他剛正耿直堅持原則;二是他確實軍校讀的多,搞軍事教育也多。

黃維先後讀了黃埔軍校,陸軍大學,還曾去往德國深造軍事,兵書讀的多。再者他1939年任中央陸軍軍校教育長;1944年任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總監,蔣掛名總監;1947年還籌備創建了以西點軍校為樣板的新制軍官學校,擔任校長。

雙堆集戰場

至於後來黃維被蔣從學校拉出來就任新編的十二兵團司令長官,在雙堆集被我軍圍殲全軍覆沒,黃維本人也成了俘虜,已經是非戰之罪了,換誰都無力迴天。



司馬砸光

黃埔軍校一期出來的高材生,國軍12兵團的司令長官,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中也是我軍最為重視的戰略目標,其能力自然不容小覷。



黃維是農村窮苦人家出身,家境貧窮但是十分好學,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回鄉做起了小學教員,後來因為學校裡宣揚“共產主義”被地方鄉紳惡霸逼的走投無路而背井離鄉,幸得方世敏的介紹入了黃埔軍校,之後歷經北伐戰爭屢建功勳被提拔的很快。



在對日作戰上,黃維打鬼子一點都不含糊,淞滬抗戰時的羅店之戰就是黃維的成名之戰,蔣介石也很器重他,黃維也十分忠誠於老蔣。國共決裂後,黃維被國民政府委以重任,在淮海戰役中被任命為兵團司令,後來被老同學陳庚率領的解放軍包圍在雙堆集,最終被俘。



從一個農村娃到兵團司令,黃維在人生道路上還是挺幸運的。在歷練的過程中個人能力也是與日俱增的,軍事指揮能力值得肯定,更為重要的是黃維是國軍中為數不多的真君子,人品不錯而且忠厚老實,雖然是失敗者但仍然值得去尊重。


納蘭軒若

黃維(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於江西貴溪一農戶家庭。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勳。在淞滬會戰號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表現神勇 。曾任十二兵團司令長官,俗稱“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任全國政協委員致力於軍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人物評價:黃維的性格可用一個“儒”字來形容。這樣的性格雖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的特色,使黃維為人處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風度 。但“墨守成規”、“守舊迷信”、“滿腦子書呆子氣” 。黃維將軍的秉性是有固執的一面。固執並非好品性,但表現在他身上,固執的另一面則透露正直、剛毅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作為軍人,他的這一個性卻是與學者型的梁漱溟相通的,他們也因此有著共同的給人印象頗深的性格特徵--固執。黃埔時期,黃維深受國民黨“正統思想”薰陶,使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才是真正救國救民之主義,蓋舍三民主義外,更無其他真正之主義”。而此時,蔣介石“君臣之道”、“忠臣良將”的儒家說教又恰與黃維合拍 。國民黨很多將領都領教過黃維“書呆子”的厲害 。一次,陝籍將領杜聿明遠征出兵緬甸,但戰事不利,杜聿明敗逃回國,而此時對杜聿明部隊進行點檢的就是黃維。杜聿明久聞黃維是個書呆子,執法如山,但他還是希望黃維能夠給自己留點面子,少報點損失 。所以,杜聿明宴請黃維。誰知黃維不領情何談“手下留情” 。淮海戰役中,黃維的十二兵團被解放軍重重包圍於雙堆集,陳賡大將的部隊就堅守在南坪集 。陳賡在黃埔時期就是黃維的同學,他早已摸透了黃維的性格,知道黃維是教書出身,迷信書本,墨守陳規,打仗老愛在書本上找依據,動不動就是“兵法雲”爾爾。所以,陳賡就採用放棄已佔陣地,誘敵深入的方法。黃維果然上當,使自己的部隊進入陳賡的伏擊區,當黃維醒悟的時候,已為時晚矣。後來,黃維被解放軍俘虜,當他知道與自己對陣的是他的老同學陳賡時,他竟說:“敗在陳賡手上不算冤枉,陳賡是我的同班同學,在學校裡我就比不過他!”黃維的“書呆子”氣可見一斑 。逼上梁山在黃埔軍校創建初期,就是威望頗高的軍事教官。他精心選拔年輕有志有為的黃埔學生擔任連排指揮官,並在短促的時間內對士兵進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作為一師之長,他以身作則,嚴以律己,誠以待人,特別是他在生活上清廉得如一名士兵,使部下都誠服他治軍嚴明,第二十一師從1926年秋天自廣東揮師北伐,過江西,進浙江,到達上海、江蘇,歷時數月,沿途對城鄉百姓不犯秋毫,處處受到歡迎。1948年9月黃維任新制軍官學校校長。此時內戰打得如火如茶,正是用人之際。黃維雖厭惡征戰,但蔣氏集團抓住了黃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儒家心理。利用以往對黃維施予的“厚恩”,再一次把黃維逼上梁山 。蔣介石素來推崇曾國藩的“識人之術”,用人考究“資歷”,而黃維本身就是黃埔一期嫡系,在北伐戰爭中已是營長,在南京棲霞山與直係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又表現勇敢 。再加上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舉薦,因此深得蔣介石器重 。黃維本號“悟我”,後經蔣介石改為“培我” ,可見蔣介石對黃維的“栽培”之心。1928年秋,蔣介石成立陸軍第十一師,欽點黃維任該師團長,同年前往陸軍大學深造。在校期間黃維曾多次受到蔣介石單獨訓話。1933年,一直欣賞德國軍事教育的蔣介石一紙批文送黃維去了德國考察。在德國,“書呆子”黃維如飢似渴地學習德國軍事經驗,並在國內國民黨軍事刊物上發表了許多文章,使蔣介石頗為讚賞 。1938年,蔣介石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交給了黃維,34歲的黃維任軍長。黃維深得蔣介石信任,不但30歲就當了師長,從師長到軍長也只用了四年 。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後,升為上將的高魁元、王異等都曾是他的部下。每當提起黃維,很多國民黨將領的評價都是:黃維總是表情嚴肅,連走路都是挺著胸脯,一副將軍的儀容,在部下面前從來不苟言笑 。黃維不僅對部下要求嚴厲,對自己也很嚴格,他從不染指女色或賭博,從西方留學歸國後,也不流露出西方特色 。因此。蔣介石把黃維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備型人才。在黃維流露出對軍事教育感興趣後,蔣介石竟讓黃維擔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漢陸軍學校校長,使黃維感激涕零


轉發文中心

作為黃埔一期的天子門生和蔣介石的嫡系親信,在將星璀璨的兩黨將領中,黃維軍事水平到底如何呢?我們先看一下黃維指揮的最著名的兩場戰役:第一場是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羅店戰役,第二場是在淮海戰役中,最終兵敗被俘的雙堆集戰役。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狂妄的日寇妄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為抵抗日寇侵略,國民政府在淞滬戰場投入了國軍最精銳的主力,這其中就有國民黨主力軍之一的第18軍,黃維則擔任了第18軍第67師師長。

面對訓練有素、士氣高昂、裝備精良的日寇,全面落後的國民黨軍隊打得極為慘烈,一個師的部隊甚至在幾個小時內就消耗一空。傷亡極為慘重的國軍急需援軍,但是由於交通、後勤、裝備的全面落後,大量部隊只能靠徒步向淞滬戰場進發。

為給援軍爭取時間,也為了阻止日寇的登陸,在羅店鎮這個僅有三平方公里的小鎮上,以羅卓英第18軍為主力的國軍精銳,與日寇浴血奮戰。時任第67師師長的黃維奉命堅守陣地,在陣地上,黃維率部與日寇反覆爭奪,不放棄一片陣地,面對日寇的優勢兵力和先進武器,黃維率部隊堅守陣地一星期之久。



打到最後,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個犧牲,兩個重傷,他的師部除了他自己,只剩了一個必須的電報員了。面對如此慘烈的傷亡,黃維依然不為所動,始終堅守陣地。從戰場上退下來後,黃維的六十七師活下來的人甚至連組成一個團都不夠,可見戰況之慘烈。羅店血戰,既是黃維的成名戰,也是他的外號“書呆子”的來源。


因為很多人認為黃維指揮呆板僵硬,不知變通。其實這種說法,是典型的馬後炮,“站著說話不腰疼”。羅店血戰之時,面對日寇精銳部隊的進攻,只能是實打實的打硬仗,這是實力與意志的比拼,不存在任何取巧的可能。正是黃維堪稱頑固的堅定意志,最終守住了陣地,為援軍贏得了時間。羅店一戰,黃維不負抗日英雄之名。

而在1948年淮海戰役中,黃維的第12兵團被解放軍包圍於雙堆集。陳賡大將對黃維這個黃埔同期同學十分了解,他知道黃維迷信書本,墨守成規,因此採用放棄陣地,誘敵深入的辦法,黃維果然上當,黃維兵團進入伏擊區,最終被消滅。



雙堆集戰役,似乎顯得黃維書呆子氣十足,頑固迂腐,紙上談兵,難稱良將。但是,必須要說明的是,黃維此時的面臨的對手是粟裕大將和陳賡大將,尤其是粟裕大將,哪怕國共雙方全部的將軍加起來,也找不出幾個能做粟裕大將對手的人,黃維輸給粟裕大將,再正常不過。

更何況,黃維擔任12兵團司令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在此之前的數年間,黃維早已離開了一線部隊,無論是對部隊,還是對手下將領,都十分不熟悉。



作為蔣介石的鐵桿兒“忠臣”,黃維的軍事素養毋庸置疑,無論是北伐戰爭還是抗日戰場,黃維的表現都堪稱出色,在國民黨的將領中也屬上游。但是黃維意志堅定到近乎頑固迂腐的性格,也決定了黃維的軍事上限。黃維是個優秀的將領,但也僅僅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他難稱名將,更不是軍事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