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个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忌恨父母小时候的打骂?

婉秋150583024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出现这种“不感恩父母,反记恨父母”的情况不能简单的用人品的好坏与善恶或者孝与不孝顺长辈这种道德观来随意做出评价。
需要从深层心理学的发展观角度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才能弄清晰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在传统美德看来不符合孝道的行为举止呢?
首先,一个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是就像是一张白白纸的而已,换句话说最终被涂成什么样的颜色其实就是养育者父母双亲的杰作了。

那么,从这个观点来看这个可能会被世俗称为“白眼狼”或者“忘恩负义”的家伙,其实也只是父母双亲不恰当教育的牺牲品而已。

父母双亲“呕心沥血”的把他“心灵的画板”涂抹成现在这种颜色之后却还可能觉得不能理解,殊不知这个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他就如父母“所愿”的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分析结果的主要理论是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都是从研究和关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成年后如何表现出不健康或不合适宜行为举止的。


其中关键词就是“母婴关系”,“足够好的母亲”,“依恋与容器”“好客体与坏客体”等等……这所有理论与概念都是一致指向养育关系的重要性。


总之,这个人成年后不感恩父母反怨恨父母的行为,假如我们不是从道德高度去做评价的话。那么,就是建议他的父母重新省视自己的育儿历程了。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做为父母是需要这种内省与自我觉察能力的。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


暖心理

导读:感恩是什么?大家也许知道吧。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态度;是一束阳光,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抱怨;是一座桥梁,可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一种镇静剂,可使人在众多的纷扰中保持平静;是一种润滑剂,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file_sign": "d1ee707b1340cf2834ba257a19b598f6\

梦之蓝传媒唱片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同样使然。

是什么让一对男女成为孩子的父母?绝不仅仅是他们进行的生育行为,这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仅此而已。

在孩子成年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的养育行为,才是使父母成为父母,并且定义他们为何种父母的决定性因素

认为只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天然地拥有了“父母”的地位与权利,并且永世不会被剥夺的人,从“养育方为父母”的角度来说,实在狂妄得近乎天真。

要配得上那一句“爸爸”、“妈妈”,实在是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爱心与耐心。

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平等不仅体现在孩子绝对的弱小,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需要依赖大人,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必须无条件地付出关爱和温暖,因为这不仅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使命,而且孩子后天心理的健康成长与此也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要孩子未来心态温暖、乐观、感恩,那么你就必须让他浸润在爱与温暖中,别无他法

但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却被很多“狂妄”的父母所否认,他们天真而固执地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无论我是怎么养的,你就该心怀感恩,对我充满感激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爱来浇灌那颗种子,又如何能责怪它开出怨恨的花朵呢?

其实,很多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往往有一重不为父母所知的矛盾痛苦:当他们在怨恨着父母时,其实比其他任何人都渴望能做到原谅和接纳

但是,每当他想强迫自己原谅时,童年时那个倍感受伤的孩子总会跳出来呐喊嘶叫:“他们尚未认错,你就轻易说了原谅!那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公平,谁来给我?难道我的苦就白受了吗?”

如果不曾有过公正的审判,正义就永远不会到来,在此之前谈出的原谅,都是空泛而虚伪的矫饰,它没办法骗过自己的心。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身边有一个成年人一直记恨着父母小时候的打骂,别急着“政治正确”地要他原谅。

我们要明白一点:他也曾是个苦苦渴望父母之爱的纯真孩子,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原谅、接纳、感恩父母,只是,他现在内心的力量可能太少,做不到。他有权利先审判,再原谅。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我是宋思华,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父母永远等着孩子的感谢,而孩子则一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这是一句经典台词,说出了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思。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一、为什么不感恩父母?

所谓“感恩”,首先要有恩。

如果一个成年人,回首往事,没有感受到恩,那自然不会感恩。

那么“恩”又是什么?“恩”,就是超越常规付出的部分。

“常规付出”就是:责任、义务、道德、舆论约束着的,父母应该完成的养育照料。

责任、义务有法律条文约束,清晰明了;

但道德、舆论则没有具体的条款,于是,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分歧。

比如: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父母省吃俭用,花了大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

  • 父母完全可以不给孩子报班,但父母却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精力、时间,来给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这是“恩”吗?在父母看来是。

在孩子眼中呢?

  • 孩子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本就该这么做,反而正因为要上很多辅导班,才毁了自己的幸福童年。

“成年后不感恩父母”的核心,便是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常规付出”,而不是“恩”。

二、为什么忌恨小时候的打骂?

主要原因:对打骂原因的歧义,以及对打骂过程的不良记忆。

关于打骂的原因,先来看个例子:

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打骂孩子。

  • 在父母看来,孩子太毛躁,平时说了无数遍,还是不改,最终闯祸,所以不打不长记性。

  • 而孩子则认为,上次妈妈洗碗把碗打破就没事,换自己就被打骂,不公平,欺负我!

在这样的思考落差之下,经过多年、多次,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感觉,孩子心里

自然就只有恨了。

再看打骂过程。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时,理性教育的部分很少,相反,更多的是情绪发泄。

这样的打骂,留给孩子的印象就是,屈辱的,被苛责的,被轻慢的。

如果记忆中都是这样的印象,如何会不忌恨。

同样是打骂,如果给孩子的感觉,父母是克制的,是就事论事的,就不容易产生忌恨情绪。

不感恩并忌恨父母的成年人,无论是他们本人,或是他们的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而非一味抱怨。

只有真正将目光收回,看到自己的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才能打破亲子忌恨的怪圈。

宋思华

二级心理咨询师,EAP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致力于青少年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婚姻情感、个人成长、职场困惑等方面的咨询和研究。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这种现象社会中当然存在,但不能片面地把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有些时候记恨父母小时候的打骂只是表象,真正记恨的可能是父对于自己的真实态度和不当处理方式,真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也不是天生就会做父母。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过于野蛮和粗暴,有时候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行为,怎么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更不用说那些重男轻女的父母。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也有父母并不爱孩子,更爱他们自己。在我们老家,父母那一代有些家长,只是把孩子当成他们的私有财产和日后养老的筹码,并不会真正疼爱孩子。他们打骂孩子,有些时候只是为了发泄生活中的不快,有些只是想让孩子完全由自己掌控,不容孩子有自由意志。

这样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了,也难以忘记童年的伤害。像《欢乐颂》中樊胜美那样的家庭,在中国并不少见。周围不少女性朋友,至今还活在亲情的这种绑架之中,为他们父母眼中的宝贝疙瘩鞍前马后,嘴里却说着“女儿指望不上,还是儿子养老”。

父母养育之恩,大过天,当然应该感恩,但也请允许那些没有得到过父母关爱的孩子心中可以对父母有敬但没有爱。如果只是因为偶尔的打骂而记恨父母,当然应该摈弃。这样的心结,有时候多沟通就能解开。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但至于原谅不原谅那些伤害,那就看个人的修为吧。


应作如是观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呱呱坠地时,并没有颜色,后面有了颜色,不过是这个家庭、社会给涂抹上去的。到底是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还是变成乱糟糟的涂抹,决定性的因素是周围的环境和他所受的教育。

父母在怪罪孩子的同时,更因反思的应是自己教育的缺失。我们是给了孩子生命,但这不是孩子必须孝敬我们的借口,我们父母必须还要付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孩子长大后才会有孝心。

你没有付出,就不要奢求谈回报,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是,总有父母不懂得,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孩子。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付出一些,将来才会收获付出的成果。


名师育儿

小帆对这个最有发言权,来述说小帆的经历吧!

虽然是个男孩,由于二胎关系,出生一直到上幼儿园之前一直在乡下长大,该上学了,被父母接去,在新的环境还是不习惯的,好多事情姐姐能做,我却不敢,比如早上赖床,吃饭放醋等等,经常被用来比较,这样不如你姐,那样也不如我姐,姐在我心中就是神的存在。用母亲那句话,小棍印子从头到脚都不够,做错事也被打过,这个应该,关键是有时候没有错,父亲就在那找你的错,然后找到机会就是一阵爆发(那时已经初中了,估计他是更年期吧!)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痛苦。


孩子又不是傻子,你是拿他出气,还是教训,从父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教训孩子,眼神中带有怜悯,忧伤,出气眼神里带有憎恶,杀气)在与父亲的独处中只有小心,小心,再小心,只要是两人在一个空间,没有外人都是提心吊胆的存在。

记得有次忘记关水龙头了,家里进水了,回家被打的想跳楼的心都有,被拦住了。(那年21岁)没过2个月,我得了重病:尿毒症。

后来发生同样的事情,也不打,也不骂了。现在什么也不怕了,没有人敢打我了,自由了!

一辈子也快过去了,谁都不容易,生病了也想开了,用父母那句话,生病时候不是他们签字,早死了,想想也是,没有他们的收留,估计现在坟头草都长几年了。没有办法,谁叫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呢!这辈子欠下的债是还不清的。下辈子吧!


小帆读书

任何人都是人生父母所养,从你在娘胎里到呱呱堕地的那天起,一直到自食其力,成家立业及以后的道路,父母在你身上所付出的心血和疼爱是你感悟不到的。

虎毒尚不食子,试问天下所有的父母,有谁不关爱自已的儿女,你是他们身上掉下的血肉。你喜他们乐,你苦他们哀,心连心肉连肉。父母倾其所有,情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儿女受半点委屈,百般疼爱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父母对子女来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大都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操心劳肺吃尽幸苦,为孩子快乐健康成人保驾护航。

也许有的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要求严格,不允许孩子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旦发现就打骂惩罚,亦或是父母情急之下情非得已无法控制的举动,当然这种方式不可取,对子女要加以包容与引导,认清事非走正道。

子不教父之过,千年的儒家思想也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想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种想法错吗?肯定不错!这是所有的父母都期待的,有出息的子女谁人不夸谁人不慕,就连子女也会感到光宗耀租、前程似锦、脸上有光。可现实是残酷的,人常说 ; 一娘生九子,九子不同样。这说明人与人是不同的,脾气、性格、智商、喜好、环境、受教程度等等,无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父母受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的限制,有文化,但素质偏下,在儿女成长教育过程中,性情粗暴严厉非打即骂,总认为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长此以往下去,他们这种粗陋的方式,也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恐惧和烙印,认为父母不疼他们,促使他们增加了逆反心理,破罐破摔成了浪子。

还有些父母,文化虽然不高,但会和高文化高素质的人一样有方式方法教育子女,慈祥和善谆谆教诲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当子女长大成人,为人父为人母,你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感觉到自已的辛苦,也就体验到了做父母的不易和责任。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前父母对你所做的一切,将在你身上延续,你还会记恨父母吗?虽然有些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望子女"好",”好"字涵盖了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作为父母,对子女也要宽宏大度,有些事要顺其自然,不能一味强求,如果孩子不是那块料,我们就不求儿女出类拔萃大富大贵,但求健康平安成人就行。

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可以感动和融化世人的心。忘记不愉快的过去,珍惜你拥有的。父母是伟大的,让我们理解父母 ! 遵重父母 ! 孝爱父母 ! 因为你们现在和将来也是父母 !


L8D8R8

专家分析:

在我国,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有两种理念,这两种理念来自于传统和当代。一种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教导中,“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被很多父母所认同。他们认为,父母现在为子女付出,将来子女感激父母、回报父母是毫无疑问、天经地义的。另外一种则体现在当今父母的新观念中,“养儿”并不指看“防老”。很多父母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老了也不需要子女来养,只要子女过得好。从事教导十多年的陈校长说,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求“孝道”的国家,这里的“孝道”就包含“感恩”的成份。其实,无论何种理念,都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但不能是以强迫的观念或手腕。要让孩子知道,“家庭中不仅仅只是父母对你付出,你也要学会向父母付出”。感恩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是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

很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体谅父母,主要原因有:

1、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父母比较重视小孩的培养,也有物质基础来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呵护得无微不至,打理好几乎所有的事情。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对父母给予的一切都习以为常。孩子们获得的爱太多、太容易,自然不懂得珍惜,进而忽略了应该感恩父母。

2、 孩子的知恩、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培养而成。可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评价学生的优劣更多是看学习成绩,德育因而显得微不足道。学习好就几乎代表了一切,孩子的品德、个性培养被忽略。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和培养方式这也是感恩心理缺失的原因之一。

3、 现今社会有一种崇尚功利、实用、个性的文化潮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实用”、“功利”通常成为衡量标准,这对传统的类似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导致社会大环境对感恩的自然遗忘,最终感恩教育明显缺失和滞后。

案例一的孩子之所以不知道感恩父母,是以为父母对孩子要求百依百顺,自己不吃,让孩子吃,自己不穿,让孩子穿,任劳任怨,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这么做是理所应当的。案例二小颜之所以对亲情冷漠,主要是长辈们在抚养子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尊敬父母、热爱、孝敬父母的教育,没有使孩子从小形成尊敬、孝敬长辈的意识。此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就是孩子的参照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的。如果小颜的妈妈和爸爸对爷爷和奶奶不好的话,小颜就会模仿,因此,父母怎样对长辈,他就会怎样对长辈。所以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自己对父母好,孩子也自然就会形成尊敬长辈,孝顺长辈的意识。


阳光下的雨季

今天碰到这个话题我很想表达一下,我父母在我出生就感情不好(这是我自己长大后知道的),不明白本来感情就不好了为什么还要生我,也许很多人会很吃惊,我怎么连生命都不想要!!我现在长大了知道了,或许我就只是个意外。从一两岁开始妈妈一跟爸爸吵架我就被送到姨妈家,小姨对我表弟比对我好,什么好吃的给他吃,我没有!!后来父母分开我就没怎么见过父亲,我上小学学会写信时给我父亲写一封信,是我自己因为思念想写的,可是这封信我根本不知道发到哪里去。在上小学时妈妈跟了一个人,他有女儿,蔑视我们,继父欺负我,我妈根本没有为我出头,还是继续在这样的家里生活,早上母亲和继父没有起床我就走路一个小时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点,母亲一天就在家里睡觉,不干任何有经济收益的事,也不愿意去学习。一听到我父亲来我们附近的位置了就打我,让我去找父亲要钱,父亲一副没钱样,割都割不出钱。我姐姐15/6岁学手艺自立,我母亲天天吵着跟我姐姐要钱,跟我姐姐打架。我姐姐20岁就出嫁,我妈又靠着我姐夫,这事那事都要去麻烦他。后来我离开家在外读书,几次三番母亲都不让我读书了,我自己坚持,自己从六年级开始暑期打工,捡煤,自己挣生活费。后来长大了每次回去母亲都埋怨,训斥我,我生气走掉,下次回去还是一样,每每听到母亲说话她就是说自己一辈子划不来,子女不孝,后来我的继父退休我妈非让他做环卫工,遇车祸去世,赔的钱跟继女扯来扯去,后来拿到的钱都给我哥买房子,我姐和哥一直在外地打工重来不回来,后来我出嫁跟老公帮哥买房子,我妈还让我给我哥装修。一言不合就骂人,我出嫁了还当我老公的面打我。现在给哥的房子专修好了,她住过去了,我了却了所有的对我娘家的付出,不会再与他们有任何瓜葛。没有任何瓜葛。这是我目前给我自己定义的生活,过好我自己的家庭,就算我妈说我不孝娘家,以后过不好了别回娘家我也认了,我自己的家庭过不好我也会把自己过好,把女儿照顾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