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銀幕內外都是個俠女

在第54屆金馬獎上,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徐楓發言感謝生命中兩個重要但都已不在人世的男人:一位是導演胡金銓,另一位是她的丈夫湯君年。前者從她入行之初便一路引導,成就一代巨星;後者則在經濟上鼎力支持,成就了一位佳片迭出的製片人。幕前與幕後的從業經驗對徐楓來說分量等重,是她個人生命體驗中最重要的兩段,亦是華語電影史的見證。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焦點影人”單元會放映徐楓出演或製片的七部作品,向這位傑出的影人致敬。

徐枫,银幕内外都是个侠女

胡金銓為徐楓整理造型

在這份片單中,有五部是胡金銓導演的作品。生於貧寒之家的徐楓從16歲進入聯邦電影公司開始,表演生涯便與胡金銓這個名字難解難分。在北影節放映的《俠女》《空山靈雨》《迎春閣之風波》等,可以說都是胡金銓的出色之作,也是徐楓在古裝武俠領域的代表作,甚至也代表了她在銀幕上的幾個最主要形象。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1971年《俠女》中的楊慧貞。堅毅的眼神與孤傲的姿態,神秘而寡語,這在上世紀70年代的武俠女性形象中是比較少見的。這部戲前後拍攝歷時四年,徐楓在劇組中除了演戲,還要同時兼顧道具等多種工作,嚐遍艱辛。最終這部電影成就了她,給了她第一次到戛納的機會。

徐楓演戲,常給人一擊即中的感覺,她很少動用複雜的表演方法,而是在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中,給人性格分明的感受。在胡金銓的電影中,她的這種表現方式成為獨家優勢,胡金銓的電影往往講究程式之美,演員群戲居多,很少將大筆墨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所以個人表演出彩就更難。《迎春閣之風波》裡,群星薈萃,各種性格鮮明的角色輪番登場,徐楓飾演的蒙古郡主心狠手辣,卻又氣魄非凡,許多時候僅憑一個斜刺裡望出來的眼神,無需多言,就已經令人不寒而慄;《山中傳奇》裡徐楓飾演的女鬼,從柔媚到狠辣,切換幅度並不大,但她的眼睛成為了演戲重要的身體道具,配合相對固定的女性角色外在姿態,通過眼中細微神色的變化,便可呈示角色清晰的性格轉換過程。從表演的外在基礎來看,徐楓的長相不屬於令人驚豔的類型,但她的眼神中自帶一種亦正亦邪的鋒芒,這令她在胡金銓精心構作的禪意濃郁的影片中有了一種頗具意義的氣勁與膽識。

徐枫,银幕内外都是个侠女

在其他導演的不同類型電影中,徐楓也有不錯的表現。在《龍城十日》裡,她飾演堅毅剛強的抗金志士,導演屠忠訓在影片中嘗試用泛新浪潮的方式組接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鏡頭機位,令徐楓的表演某種程度上更像是適配或執行導演思維的工具,她的外形與內在高度地統一於一種影像實驗中。而在屠忠訓執導的另一部電影《刺客》中,慘白的光源照亮徐楓打鬥中氣定神閒的凝神時刻,同樣是對她自身形象上鏡頭性的創造性利用。徐楓憑藉此片獲封金馬影后,與影片在電影語言層面的獨具匠心不無關係。

徐枫,银幕内外都是个侠女

徐楓其實並不是刻意突出“表演”本身的技巧性與嫻熟度的演員,在另一部將其推上影后寶座的《源》中,徐楓展現出的是一種近乎自然主義的角色呈現方式,在這部表現大陸移民在臺灣奮鬥的史詩級影片中,徐楓的戲份只出現在影片的前半段,在這有限的表達時空中,她飾演的女主角由大戶人家的小姐變成上山奮鬥的農婦,最後發展成看透人間甘苦的“聖母”型人物。人物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態分野清楚明確,這部戲中她絲毫不以標榜表演技巧為能事,而是通過角色自然的身份及心態轉換,完成從內到外的完整形象揣摩與表現,表演自然、直觀、有效,這一點在當時的華語女星中相當難能可貴。

當然,在徐楓的電影生涯中,比她的表演更為人熟知的,是她於上世紀80年代初再婚息影后,在臺灣創辦湯臣電影公司並進入電影實業階段後的表現。作為製片人,她推出了包括《好小子》《黃色故事》《今夜星光燦爛》《滾滾紅塵》《霸王別姬》《美麗上海》等極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從純臺灣產片到兩岸合拍電影,創造了在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下華語電影工業合作的標杆。

徐枫,银幕内外都是个侠女

1993年《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金棕櫚獎

這屆北影節放映的《滾滾紅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而斬獲金棕櫚的《霸王別姬》則成為徐楓職業生涯的另一個巔峰。

縱觀這些她參與制片的作品,可以發現基本都是具備相當深入的社會話題探討價值的,同時也對歷史有深情又清醒的回望,並非單純為博票房的娛樂電影。可以說,在這個意義上,徐楓完成了從銀幕上的“俠女”到銀幕下“俠女”的穩健轉身,不僅見證了華語電影大時代的變化,更參與創造了一種電影史書寫的可能。

如此種種,與現實中徐楓的果敢與堅毅,必然是分不開的。影后、製片人、湯臣掌門人,多重身份背後,是時代的流金,人生的縮影。

文| 獨孤島主

本文刊載於20180420《北京青年報》B6版

徐枫,银幕内外都是个侠女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